书城亲子用爱读懂孩子的心
15619200000011

第11章 妈妈不称职PK孩子不一样?(4)

推荐几种方法可相辅相成来进行。

一、逐渐袪除

由于孩子的拖拉和母亲的看管已形成一种彼此纠结的胶着状态,若母亲一下子就撤除自己的看管行为孩子反而不适应,甚至孩子可能认为发生了生活负性事件进而产生情绪反应。所以,母亲采取渐退的方式比较好。

首先,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在母子相处愉快的时候,母亲借由其他事件来告知孩子将发生的改变,给孩子以积极暗示。比如:今天妈妈和同事去看电影,旁边的观众有了解内容的,就不时地在看电影时解说和议论,这让我们感觉很烦,最后出言制止了他们。后来妈妈想到,在你做作业时妈妈在一旁说话一定也让你分心和不耐烦了,所以,妈妈保证,以后妈妈只是陪坐在你身旁,不再说话干扰你了(此处注意,妈妈只须温和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不要去求证孩子的想法,不要变相地逼孩子做出反应)。

由此进入第一阶段——妈妈坐在旁边自己看书或织毛衣或用电脑工作,保持安静的状态同时自己做些静态的工作,不让孩子感觉母亲在被动地等他。

注意事项:1.除非孩子主动向你求助否则一定要强制自己别主动介入。

2.如果孩子是真的遇上难题,母亲要保持态度平静、语音要轻,语速要慢,耐心地解答和指导,但不要忍不住自己动手。

3.如果孩子仍旧用拖拉的方式等母亲来替代他完成一部分作业,母亲要沉住气,别用责备的语气拒绝,而是用情感支持和鼓励进步的方式来推动孩子。如:轻抚孩子的头发或用手覆盖在孩子的手背上,微笑着安抚孩子,不着急,认真开动脑筋,我相信别的孩子能做到的,我们家××(称呼孩子的名字而不是幼时的昵称)也一定能做到。就算今天做得不够好,将来也能做得好。妈妈相信你。

第二阶段——妈妈坐在旁边但偶尔会悄悄离开一段时间。

第三阶段——妈妈坐在书房但悄悄离开较长时间。

第四阶段——妈妈在客厅或厨房做自己的事情。

二、教会孩子必要的技能

年幼的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不够了解或动作不熟练,没有掌握操作的技巧,如果想让这类孩子的动作快起来,家长就必须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怎样穿衣服才能穿得更快,按怎样的规律整理玩具才能既方便取用又节省时间,学具用具摆放的窍门,复习后写作业可以提高效率等。针对本案例中孩子对家长的语言指导已有相当的消极情绪,建议对孩子的指导要选择孩子心情良好的时候,并且尽量少用口头语言,而多用示范表演、卡片提醒等方式。

三、积极关注:肯定与鼓励

肯定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动机,更有利于孩子自尊与自信的建立。孩子一般都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那么磨蹭,父母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是必需的。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孩子说:“真不错,最近你写作业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多了”,“你看,你比爸爸的速度还快呢”,“做得挺好,加油”,正面的外部刺激,会激励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也因为相信自己的能力,孩子再做事时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另外,为了使孩子更有动力,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或者当他达到了大人的要求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给孩子加一个小红星,带孩子外出游玩,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等。用赞赏与和鼓励来激发孩子,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营造适宜环境

拖拉、磨蹭的孩子做事情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一些其他无关的事务所吸引,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将那些容易使孩子分心的诱因给排除掉,使孩子能够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之上。比如孩子进餐的时间可能正好是电视里播放动画片时间,于是许多孩子会不时地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就边吃边看起来了,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会吃得很慢。这时,家长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关掉电视机,或者把进餐的时间要么提前要么推后。再如在孩子学习的书桌上,不要摆放可以随手拿到的玩具或其他一些容易转移孩子目标的物品;家长应当尽量给他创造一个较为安静的、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在孩子写作业时要注意电视机和电脑发出的音量,别和朋友或家人煲电话粥,别在孩子身边进进出出,嘘寒问暖。这里说的是物质环境,同时,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样重要,让孩子在没干扰没压力但同时又能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和支持的情境中学习、写作业,才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让孩子自己承受与体会“慢”与“快”的结果唯有当孩子亲自体会到拖拉、磨蹭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和损失后,他才有改变现状的内驱力;同理,孩子也唯有在体会了快捷、有效带来的便利和愉悦后才愿意自觉自愿地尝试如何“快”起来。因此,既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也让孩子获得做事认真、准确、有效带来的良好结果,不失为使孩子改变行为的好方法。比方说把孩子写完作业的时间安排在他喜欢的电视节目之后,若孩子磨磨蹭蹭的家长不要急,也不要去帮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点你就看不上你喜欢的节目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拖拉,不妨任由他去,让他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当然,与之相辅的是对孩子完成时间和质量的约定,如果孩子没达到约定的内容仍然不必去指责和非难他,只依约定让他自己承担结果,这样孩子才会有切肤之痛,才能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与守约带来的良好效果相比,孩子自然就会选择改善自己的行为。

六、善用评比法

当孩子初步的习惯开始形成,在巩固与促进阶段可以善用评比法。评比法可以以3种方式进行:1.让孩子自己与自己相比。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某一拖拉的毛病,帮孩子设计一张自己与自己“比赛”的成绩表,首先记录下孩子做这件事的最初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这件事的时间,过几天总结一次,促使孩子不断地提高自己。2.让孩子与同伴相比。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和他的同学比谁某一项的竞赛,并监督孩子此计划的实施情况;也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做作业或进行其他活动,相互间做个比较,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但此方法应注意相比者的相似性和比赛目的的非功利性,不当的比较可能反过来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3.家长与孩子比赛。竞赛游戏的项目可以多种多样,如比一比看谁在闹钟响后会尽快起床;比一比谁洗澡洗得又快又干净,比一比看谁的床铺、桌面收拾得更整洁等。总之,生活中许多你希望孩子干得快的事情都可以作为游戏的项目。

家长需注意的事项:

分段进行,切忌急于求成。

分项进行,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合理期待,切忌得寸进尺。

(生活中很多父母当孩子表现不良时特别着急,往往这时的期待反而较低,似乎只要孩子的某一不良行为能纠正就可以了,但当孩子真的做出改善后父母无形中也被鼓励,认为既然孩子可以改变这一行为,一样也可以做出其他的改变,于是提高期望值给孩子不停加码,直到孩子不堪其重出现新的适应不良,或重新退缩到原来的境况中。这时父母往往认为是孩子的“老毛病”又犯了,孰不知,孩子的“老毛病”其实是被父母的新期望逼出来的。)孩子叛逆、任性怎么办?

女儿今年3岁,已经到幼儿园10个月了,因为她脾气不太好,暴躁、任性,时不时还动手打人,我很担心,还专门嘱托老师多盯着她,必要时管教要狠一点。最近几个月女儿突然哭着说“不去幼儿园了”。早上送她去幼儿园的时候,也哭闹不止。这还不算完,下午幼儿园放学后,她总是不想回家,要待在外头玩,老是不情愿回家,拉她回家就会哭,而且动不动就打人。在幼儿园里,开始出现各种逆反行为,不听老师的话,总之大人们说什么,她都是不不不……回家之后呢,就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连走动一下都懒得动,而且也没原来那么爱开玩笑了,动不动为了小事哭闹不止。因为她的这种任性,我还动手打过她,不过好像这样效果很不好,起了反作用,让她比以前更倔,更不听话了。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请帮帮忙吧!

解读:善解孩童心

一、区别对待,别轻易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孩子的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是有不同意义的,就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打人”大都与品行无关,还是与情绪有关。

3岁孩子不仅有口语表达方面的困扰,且更有一个很特别的原因,即对秩序感的要求。

“秩序感”是“在孩子出生时,内在的一种基本需求,婴幼儿透过这个需求去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孩子对事物的顺序、物品摆设的位置、人物的呈现,都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执著。但孩子的秩序感与成人的又有所不同,孩子的秩序感具有刻板性,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如果他的玩具换了地方,座位被别人占了,自己的小床睡了其他小朋友,就可能感到不安,性子较急的宝贝会出现大哭大叫的情绪反应。

有个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妈妈非常苦恼,她的大儿子每晚哭个不停,有时半夜边哭还会边拉着大人往房间外走,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两个多礼拜,带去看医生生理状况没什么问题,老人家说孩子一定是受到吓惊,应该带去收惊,却没有改善。后来才明白,原来弟弟最近刚出生,在妈妈坐月子期间,家里大整修,房间也换了新床,哥哥回家突然看到家里整个都不一样了,对家里的变动感到很不安,在心里他的世界秩序已经大乱,所以他每晚惊醒时,只感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就一直想“回家”。

举例而言,幼儿园的实况是:小班的座位呈U型摆放,且座次是不固定的,即孩子可以任意选择某个空座位坐下。那么,假设某个孩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喝水或者做其他事情,回来后发现原来自己坐的椅子上坐上了其他的小朋友,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他无法像大孩子一样对对方说:“你坐的椅子是刚刚我坐的,请你起来,我还要坐我的座位。”而往往是直接用手去拉对方起身。但是被拉的孩子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你要拉我起来?便抗拒。对方一拒绝孩子就急了,着急之下不是伸手去打就是伸手去抓——其实他的目的就是想让对方起身把座位还给他,并没有“打”人的意思。

这就是为什么小班的孩子抓人、打人、咬人情况比较多的特别原因。

但要说明的是,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种刻板的秩序感,其次这种特定的现象大致在孩子4岁后就会消失。

因此,针对本案例母亲的叙述,对孩子“打人”的原因可以考虑这样几种原因:一、可能某种情形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二、受语言发展的限制孩子无法说出来,只能通过某个行为去表达。三、孩子脾气较倔或性子较急,情绪无法缓冲。

“晚上从幼儿园回来也不回家,总在外面玩,拉她回家就哭,而且动不动就打人,在幼儿园里,开始出现各种逆反行为,不听老师的话,总之大人们说什么,她都是不不不……”

以上情形并非孩子故意叛逆,而是说明,孩子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由于家长或老师的不当惩罚而加重了。

解决问题必须先化解不良情绪。即便是成人我们也有这种倾向,如果你和某人发生了很不愉快的冲突,在这个冲突没解决之前,你是无法与他友善相处的。如果他叫你吃饭你会说不去,如果他招呼你你可能装听不见,或听见了也只冷冷相对,你用这种方式告诉他,别和我套近乎,事情还没完呢。

导致孩子“打人”的情况还没解决,孩子仍然承受着某种不被理解的困扰,这困扰大人非但没替她解决,反而惩罚她并责成她做出良好的表现,这对孩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于是,孩子用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对大人说“不”!

二、先放下要求,给孩子以情感支持

“回家之后呢,就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连走动一下都懒得动,而且也没原来那么爱开玩笑了,动不动为了小事哭闹不止。”

这种情形说明孩子已被深深地伤害了,并且这种伤害已使得孩子对“家”所给她的亲密感与安全感产生怀疑和排斥。目前,在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打人”的情况下,首先要修复的是孩子的感情。

带孩子去游乐园或是郊外去玩,以温柔呵护的态度面对孩子。在某个合适的契机下轻柔地说对孩子说:“妈妈觉得很抱歉,因为以前打过你,其实妈妈打你时不是不爱你,而是想告诉宝宝,你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妈妈想,当宝宝打人的时候宝宝是不是也想告诉别人,你不喜欢别人做得不好的事情呢?宝宝以后能不能也像妈妈这样,不是用打人去说话,而是用嘴巴说话好不好?”

三、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要求采取延迟满足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等待与忍耐(参见《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四、多给孩子讲些有关情绪管理方面的故事,并引导孩子部分或整段复述这样有助于孩子识别与管理自己的情绪,又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一进幼儿园就开始号啕大哭,撕心裂肺的,我听着都抓狂了。

我家宝宝3岁,到幼儿园已经快一年了,慢慢地,别的孩子上幼儿园都欢天喜地,我家孩子却压根儿不喜欢上幼儿园,相反还经常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