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爱读懂孩子的心
15619200000010

第10章 妈妈不称职PK孩子不一样?(3)

再次,家庭成员的复杂化对家教的可能影响。

文中可知,回到老家后母子面临的都是一个复合的大家庭,这必然带来人际交往和沟通问题。中国家庭亲戚间相处的那些纠结即便是成人都未必会处理得处处妥当,何况是个3岁多点的孩子呢?当有多个长辈都拥有话语权的环境里若想实现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并且使孩子不受成人情感卷入的干扰,只怕是很难的。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是,父亲形象的缺失。

近几年来,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父性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父性教育即对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专家呼吁,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亲角色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一、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儿童积极情感的满足者。父亲会更多地与孩子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而不像母亲那样与孩子做一些传统、安静、缺少变化的游戏。所以,孩子更喜欢与父亲玩。

二、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所具有的阳刚之气有别于母亲的阴柔之美。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父爱,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相应的品质,尤其是对男孩要求更是如此。

三、正常的父爱能促进儿童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男孩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如果男孩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过少,容易导致“女性化”倾向。对女孩来说,通过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识别,会更加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掌握性别角色标准。

另附相关资料:

(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的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二)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

(三)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曾对上海市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学前儿童不良行为(如攻击性、霸道、退缩等)的发生与父亲的养育方式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拒绝型的父亲(包括打骂的积极拒绝型和不理不睬的消极拒绝型)最容易引起学前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

再谈谈如果孩子不回老家父母可以采取的相关措施。

首先,让孩子上正规的幼儿园。

私立幼儿园最大的硬伤就是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早教与学校教育是有极大差别的,专职老师必须是师范学校学前专业出身。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一般的私立幼儿园极难聘到学前专业出身且有教学经验的专职老师,因而无法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要求。

其次,持续地向孩子传递所上幼儿园的正面信息,使孩子逐渐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比如,接孩子时说,妈妈发现幼儿园又添了新的大型玩具啦,好多小朋友在那玩,咱也试试去。

又:幼儿园的这套园服真漂亮,你穿上好神气哟,来,妈妈给你拍张特写。

又:知道吗?妈妈今天在报纸上读到,你们幼儿园的舞蹈节目获大奖啦。哪天再有演出妈妈也带你去看看。

又:妈妈感觉你班里的小朋友都非常团结友爱,等你过生日时妈妈订个大大的蛋糕,你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庆祝吧。

总之,父母总是用肯定和欣赏的语气引导孩子去谈论和注意自己的幼儿园,渐渐地,孩子会不知不觉中接纳自己的幼儿园生活。

再次,根据孩子的个性选择老师。

幼儿园教育中一直沿用宋庆龄的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这句话说明幼儿教育是应该面向全体幼儿的。然而每个教师、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应当承认,当教师或者幼儿的个体差异较明显时,两者间确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匹配性。父母不妨做个有心人,留意下与孩子同等水平的班级里,哪个班的教师和自己孩子的个性更匹配些,整理好自己的建议与要求,诚恳地找园长交流,给自己的孩子调换一个班级。但是切记,给孩子一个妥善的解释,千万不可为了向孩子表达自己为人父母的苦心而让孩子感觉他有挑选老师的权利。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便是如此处理的。她儿子上某园大班的时候是班级有名的落后分子,老师时常告状,说这孩子像个木头人,甚至建议父母把孩子降到中班去学习,孩子各方面都跟不上大班的进程,太差了。老师说的确实是事实,但这位家长不甘心放弃,便每天注意观察,结果发现孩子班里的老师都不活泼,也缺乏亲和力,总是用嘴巴教育孩子却不带孩子活动,而另一个班级的老师走到哪儿,班里的孩子都欢天喜地、前呼后拥地跟着她跑跳。家长于是决定把孩子转入另一个班,结果,从孩子换班起家长就再没听到过老师告状,家长询问时老师总是说别心急,慢慢来,孩子每天都会有进步。孩子果然每天都有进步。当孩子已经能和父母、同伴谈笑风生时这位家长把孩子送去学武术,孩子竟然也愿意主动学习,并且表现得十分能吃苦。班级的联欢会上,孩子主动上台进行了武术表演。家长看到儿子的表演其实很稀松平常,但老师和小朋友却都热烈而投入地鼓掌,为其助阵。家长感觉正是老师营造的这种教育氛围使孩子得以快乐成长。

当然,这并不是说之前的老师有什么不好,而是说相对于一个本身就胆怯、畏缩、行动力差、消极等待的孩子,认真、严肃、稳健的老师可能并不匹配孩子的教育,而一个活泼、友善、宽容、风趣的老师更能引领孩子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烦死了,心情很糟糕!工作环境已经让我很讨厌,回到家也一样没快乐。每天下班急匆匆地赶到小饭桌就是为了尽快把孩子接回家写作业。不管作业有多少,他至少要写到8点半。而且还必须是在我的监督下,如果我不管,还不知道他要磨蹭到几点。为了能让他早点休息,我极大耐心地陪在旁边,其实我心里都急死了!说也说过了,道理讲了一火车;打也打过了,他也害怕;可是就是没用!凡是我指出的他的毛病,例如眼睛距离书本太近、字写得太小、画横线必须用尺子、写完作业要自己检查、读课文要看着字不能随意添加、起床穿衣服要快……没用的,没有哪一项改掉!最可恨的就是“慢”!干什么都慢。我真不知道这孩子这是怎么了。从他上一年级,我们俩的好日子就结束了!而我比他更痛苦。他是无所谓,而我是真着急。可如果我不管他,我真担心这孩子就这么耽误了。教育孩子的书也看了、名家讲座也听了,就是不管用。我每天看见他心情真是糟透了!他没有一天能让我痛快的,没有一天能不让我着急的。他每天就这样懵懵的,滞滞的,我不知道是我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出了问题。应该还是自己孩子的问题吧,发育迟缓,在这个一切都很快速的环境里,明显不适应。老师说,班里40多个孩子抄板书,他经常最后一个抄完。他有很多书,但他不喜欢阅读,经常问一些很傻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真痛苦。我每一天除了上班和路途,就是回家和他耗,耗学习,然后争取在9点半让他睡觉。我每天都是这样子消耗掉。我不能离开他,他写作文的时候,不会写的字我告诉他,因为如果让他查字典,一个字半小时也不见得能找到;他写语文或数学的时候,我就给他检查数学或语文作业,为了及时改正他的错误,让他对当天的功课有个正确的印象,我还得督促和检查他对错题的修改,不然他不改错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我不怕做这些事情,这是一个家长为了孩子应该付出的。可是,我受不了他的没记性!他真不是一个把心放在学习上的孩子。在班里他已经是倒数。我的要求不高,没指望他能拔尖,但也要能算中等才行啊。我知道很多科学家小时候学习也不好,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但我实在不敢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们等同。我没这个信心,我更不敢放松。我真怕我一放松,这孩子就没救了。所以,我着急,和孩子着急,也和自己着急。我常想,我没有孩子多好,不是我不想负责而是我没有能力。我这样就算对孩子负责了吗?可是我对自己负责了吗?我的生命就这样消耗掉,我的生活就这样子度过?想到这里,我就很难过。因为我不是一个有子万事足的人。我还有自己的很多想法,但我都没时间去做。心里的急,焦急,对自己和对孩子的急,煎熬啊!这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本案例摘自网络)解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看,为了让儿子改变拖拉、低效的现状,妈妈做了多少努力呀。

其一,严防死守

“不管作业有多少,他至少要写到8点半。而且还必须是在我的监督下,如果我不管,还不知道他要磨蹭到几点。为了能让他早点休息,我极大耐心地陪在旁边,其实我心里都急死了!”

其二,反复说教

“说也说过了,道理讲了一火车。”

其三,偶尔体罚

“打也打过了,他也害怕;可是就是没用!”

其四,强调错误

“凡是我指出的他的毛病,例如眼睛距离书本太近、字写得太小、画横线必须用尺子、写完作业要自己检查、读课文要看着字不能随意添加、起床穿衣服要快……”

其五,包办代替

“他写作文的时候,不会写的字我告诉他,因为如果让他查字典,一个字半小时也不见得能找到;他写语文或数学的时候,我就给他检查数学或语文作业,为了及时改正他的错误,让他对当天的功课有个正确的印象。我还得督促和检查他对错题的修改,不然他不改错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其六,抑郁焦虑

“我每天看见他心情真是糟透了!他没有一天能让我痛快的,没有一天能不让我着急的。”

很多家长读到这里都会感叹为人父母的不易,却不知道身为孩子的会怎么想呢?

我想孩子一定也是一肚子委屈。

从我上小学开始,我的苦难就开始了。每天妈妈总是坐我旁边看着我写作业,一边看一边不停数落:不是说我哪个笔画写错了,让我擦掉重写,就是说我哪个数字不对了,责怪我上课怎么听课的。她一再打断我的思维,让我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思考,而且不停说我这儿错了那儿错了让我觉得自己糟透了,对写好作业都没有信心了。

渐渐地,我越来越感觉写作业是件无比受罪的事情,所以,总要被妈妈一再地催才肯坐下来写,妈妈不在时我根本就不想动笔,我才不做这份无用功呢,就算我写了作业,她伸头一看说不定就是一顿臭骂,弄不好还要擦掉重写,还不如她在时等她自己觉得行了我才写下来,这就可靠多了。

妈妈讲的那些道理我也明白,我并不是不想听她的话,而是听她的话容易,听了就改变却太难了。比如,她怪我字典都查不好,我也不是查不好就是比别人慢些呗,你教我技巧就行了呀,我又没有让你抢过去自己查,这次你替我查了下次我自然还是不会,你下次气得再骂我又有什么用呢?大部分时候妈妈都是在说我这不对那不对,可我怎么知道怎样做才达到“对”的标准呢?偶尔她也会细心教我,其实妈妈细心的时候我还是很愿意学习,很愿意按她的话做的。只是,也不可能她一说我就熟练的呀,总要给我时间练习和掌握吧?可妈妈根本不理解这些,只要我慢一点或者又出错了,她都会分外生气,会说,我明明告诉过你了你怎么还……为什么大人就可以不讲理就可以这么霸道呢?

还有,妈妈的眼里似乎只有我的作业和学习成绩,可是,我喜欢什么,我在意什么,她从来都不放在心上。有时,我好不容易有心情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想问一问妈妈,和妈妈说一说,可是妈妈却觉得我幼稚,说我傻。我真不明白了,难道父母生孩子就为了让他们写作业考出好成绩吗?

唉,我被妈妈“教育”得郁闷极了,这才一年级呀,以后这么些年可怎么熬……她难道就没有自己的事情可做吗?难道她的一生就是盯着我吗?

有句源自唐代的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若我们只听妈妈的话,会觉得孩子不省心,妈妈太辛苦;只听孩子的话,又会觉得妈妈太过分,孩子太遭罪。可两方面都听一听,看一看,就会明白,这种情况其实来自于母子双方的互相作用和互相推动,我们既可以说因为有了这样的儿子,才使得妈妈呈现出这种状况,也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妈妈,才导致孩子成了现在的样子。

对母亲而言是种瓜得瓜,对儿子而言是种豆得豆。

但考虑到相对于一个一年级的男生而言,母亲具有更强势更主动更有话语权的地位,所以,这种情况的确是母亲的责任更大些。

那么,如何改善这一情形?

第一,母亲应认识到这种情形中自己负有的责任,了解互为因果的关系,学会自省,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不争气不听话。

第二,正本才能清源,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清楚哪些是自己应做的,哪些是自己不应做的。以上归纳出的“严防死守、反复说教、偶尔体罚、强调错误、包办代替、抑郁焦虑”6种表现都是母亲应该控制或杜绝的。

第三,分阶段、分步骤改善孩子的学习习惯。

古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切记,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家长千万不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