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15084300000027

第27章 贺州的族群认同与民族认同(4)

桂柳人的认同意识最为独特,他们对本村各其他族群语言认同程度相同。他们认为,当其族群与外族群交往时,谁先开口就用谁的语言进行交流,先开口的人用哪种语言,大家都用这一种语言。[24]这是一方面,其他族群对桂柳话——西南官话的认同。另一方面,桂柳人这种多向认同也反映出其语言认同的动态灵活性。

河源客家人因为周围都讲长乐客家话,就随风易俗,而逐步认同于长乐客家话,他们认为讲长乐客家话方便,一家人在一起,连儿媳等河源人也讲长乐客家话,不讲河源话,认为客家话好讲,也用得多。黄姓河源客家人现也改操同街上客家人一样的长乐声,河源声少有人讲,并认为河源声难讲,别人也难懂。[25]还认为,除说客家话外,还有必要说白话,至于桂林话(灵凤村)说的人少,没必要学。同时,他们还认为日常交往中,其村内以(长乐)客家话为主要交际语言,本地族群与外部其他族群交往时也只认同于(长乐)客家话。[26]

德庆人的语言认同呈两种倾向。一是对于广府话而言,他们则比较顽固保守,从而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态特征。他们认为,德庆话与广府话虽然名词基本相同,但仅就表现生活起居的动词而言,差别就很大,讲快了许多地方二者不能沟通,是故,现德庆人不说本地白话(广府话),在家说德庆话,连小孩上学也仍说德庆话。由此可见,德庆话之于广府话的相抗争,德庆人认同于德庆话而对广府话的不认同。另一方面,德庆人对本族群话及广府话之外的其他族群语言作出了较大的妥协。他们同这些族群交往时,怕这些人听不懂,就讲对方语言。[27]

当报导人被问及:“除了讲本族群话外,有无必要学他族群话?”时,报导人认为“很有必要”,特别是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更值得学。他还为笔者讲述了一次经历。有一次,自己上街买东西,碰上一个少数民族,向他说哪种话他都听不懂,用桂林话、白话、客家话等好几种语言都没能跟他沟通,结果生意没做成。该报导人认为之所以觉得有必要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一是为了出门、交际、做生意等方便,不是别人的话好;二是汉族中多数族群如广府人、客家人、桂柳人、都人等的话他们都听得懂,没必要从头学。更为重要的是,该报导人概括性地指出“语言无好差”,不认为少数民族语言不好。[28]

欧姓湘人来自湖南,父亲、祖辈以上都只认同于湘语,大人在家仍操这种语言,但其认为,自这一代开始,“随风易俗”,逐步讲客家话,而认同于此了。[29]

本地人的认同方式殊异。一方面,他们在族群内作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外部交往时部分认同于别族群语言,部分又不认同。当同村内别族群交往时,他们认同于白话、客家话(指长乐声),其理由是这些话好说;外出时则认同于桂林话与普通话,因为它们标准。相反,他们不认同铺门话,尤其是都话,认为太难学。[30]

铺门人语言认同最大的特点是不认同周围的瑶话和壮话,二者对他们而言,“既学不会,又听不懂”,“比学英语还困难。”[31]

问卷调查更能说明其语言认同的程度,当问为“您会讲哪些话”时,资料统计显示如下:

以都认为主要族群的新、旧平安寨及滋塘78个报导人中,71人(占总数的91%)会说客家话,68人(占87%)会说白话,39人(占50%)会说桂柳话,还有少数人会说湖南话、铺门话等。

以本地人为主要族群的车田寨48个报导人中,48人(占100%)会说客家话,48人(占100%)会说白话,20人(占42%)会说桂柳话。

以铺门人为主要族群的凤鹅塘50个报导人中,除会说铺门话外,45人(占90%)会说客家话,42人(84%)会讲本地话,40人(占56%)会说桂柳话,19人(占26%)会说铺门话,15人(占21%)会说都话。

各族群杂居的松木岭,在其97个报导人中,95人(占98%)会说客家话,97人(占100%)会说白话,76人(占78%)会说桂柳话,55人(占57%)会说都话。

2.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和鸬鹚话的共同点

贺州市各族群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共同点,各民族之间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民族团结的形成,也互相学习对方语言,产生了多方面的互动形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认同态势,这在前文已作论述,在此不复赘言。那么贺州市各族群、各民族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互动中究竟产生怎样的结果,达到多大程度的认同呢?

下面我们以汉族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为例,从语言学的角度试作归纳。

现今八步镇的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和鸬鹚话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有的是4种话共有的,有的是某2种或3种话共有的。

(1)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古全浊声母阳平字今读塞音时读不送气清音.鸬鹚话古并母、定母阳平字也读不送气清音。

(2)本地话、铺门话古奉母今读p,八都话部分字今读p。

(3)本地话、铺门话古微母今读m,八都话、鸬鹚话部分字今读m。

(4)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古晓母部分字今读f。铺门话、八都话古溪母部分字今读f,八都话、鸬鹚话古匣母部分字今读f。

(5)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古澄母部分字今读t。

(6)八都话、鸬鹚话古端母多数字今读l。

(7)古见母中,普通话读t的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多读k;古溪母中,普通话读t‘的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多读k‘;古晓母中,普通话读的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多读h或x,鸬鹚话也有少数字读h。

(8)古精母中,普通话读t的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多读ts,本地话读t;古清母中,普通话读t‘的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多读ts‘,本地话读t‘;古心母中,普通话读口的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多读s,本地话读f。

(9)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没有卷舌音声母氓t、s、z。普通话的t、t、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读作相应的不卷舌音ts、ts‘、s,本地话读t、t;普通话的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读作η、j或零声母。

(10)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古见母部分字今读k‘。

(11)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古日母多数字及古疑母部分字今读η。

(12)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古疑母部分字今读η。

(13)本地话、铺门话古匣母部分字今读零声母。

(14)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韵母有高元音化、单元音化的趋势,如“爬、茶、沙”读o韵母不读a韵母,“戴、太、排、鞋”读a韵母不读ai韵母,“乖、怪、快”读ua韵母不读uai韵母。

(15)本地话、铺门话、八都话、鸬鹚话古假开二麻部分字今读ia。

(16)本地话、铺门话有-m、-p、-t韵尾,八都话、鸬鹚话没有。

(17)八都话、鸬鹚话日止开三支脂之部分字今读l。

(18)本地话、铺门话声调保持了古汉语平上去人各分阴阳的格局;八都话、鸬鹚话平上去各声分阴阳,入声不分。

(19)几种话有相当数量的相同的方言词。如:

(20)表示动物的性别,格式都是“动物名称+修饰语”。

(21)有“阿”、“佬”、“婆”、“仔”等词缀。如阿三、傻佬、肥婆、后生仔等。

(22)时间副词“先”放在它所修饰的词语之后。如:行先(先走)、看先(先看)、讲先(先说)等。

语言上的共同点,往往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产生认同感的基础。造成以上4种话共同点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共同的来源,如铺门话和本地话都源于粤方言,八都话和鸬鹚话都源于湘方言。由于有共同的来源,在语言特征上就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二是语言间的相互影响。贺州语言环境复杂,除以上4种话外,还有白话、客家话、信都话、七都话、九都话、桂林话、壮语、瑶语,几乎每个贺州人都是多语人。在贺州,一个人会六种话是平常的事。这样的语言环境,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三、服饰认同

服饰认同表现在灵凤村各族群上最为透彻。在笔者的田野作业中,无论笔者亲眼所见,还是问及哪一辈人、哪一族群,其服饰都是千篇一律。衣服为琵琶襟,九颗布纽扣,裤子为大裆裤,大裤筒,四寸白布腰,无扣无皮带,系时左一折右一折,然后向内翻转即可,俗称“唐装”。不为人留意的是,旧时着唐装的老人多不穿内裤,小便十分方便。经过若干年的变迁,这种服饰仍保存在部分老人身上。现今,受外面世界的影响,中青年人都穿上了西装、夹克、皮鞋,他们认为,以往的服装(指唐装)扣子多,难和,且色调单一,而现今的西装简捷、方便,因而认同观念为之一变。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认同规律,我们就此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抽样调查。请看:

问题1:你们这个族群解放前的服饰与其他族群有没有区别?

问题2:你们这个族群现在的服饰与其他族群有没有区别?

问题3:你们这个族群有没有其他族群没有的特殊服饰?

统计结果显示:在给定的“有”、“大同小异”、“无”三个选项中.378人中有298人(占79%)认为其族群解放前在服饰上与其他族群“无”区别占了绝大部分比例;303人(占80%)认为其族群现在在服饰上与其他族群“无”区别.亦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在对问题3的的回答中,411人(占82%)也以较高的比率认为其族群没有其他族群没有的特殊服饰。

盘谷壮、汉两民族表现在服饰上,认同程高极高。自20世纪50~60年代后,两族基本上已不能从服饰上区分了,在村中,无论男女老幼,也无论壮族汉族,穿戴都完全一样了。

瑶族(土瑶)的服饰本与壮、汉二族有较大差别。土瑶服饰是这样的,妇女剃光头,戴桐木皮制作的罗斗状圆形帽,以白纸染成黄或绿色贴于帽的外沿,油光油亮,再用黑色画上一条条竖线,之后糊盖上透明的玻璃纸以保护,在阳光辉映下闪闪发光。帽顶上叠沓覆盖10至20条对折毛巾,毛巾上用色彩书写有情歌或字作装饰;用红、黄、青色3种毛线从帽顶沿两侧直捆下巴系稳。节日或参加婚礼时帽顶覆盖的毛巾更多,并垂吊珠子十余串。穿青布长袍,长至脚踝,无腰身,分三片,前后襟两侧开岔,直至腰带处。无扣,用青带束腰,束腰后成前后两大片,前襟下端左右角折叠掖于腰带中,形成三角形前襟。不着长裤,只穿裤边绣有几何图案的短裤衩,小腿裹毛巾,大腿裸露。现有部分女青年改穿西装衣裤。土瑶男子一般用3至4条毛巾裹头,参加婚礼时增至十条左右,上穿四个口袋的对襟布扣短衫,短衫长仅一尺二寸左右,只齐肚脐,下摆肥大前翘,一蓝一白搭配,白里蓝外,下穿裤管口径1.4尺的长裤。在参加婚礼等集体活动时,胸前垂珠数十串,重达十余斤。

但现在大凡到盘谷赶墟都可发现土瑶的服饰已隐约露出一些现代的气息,不论男男女女的瑶胞脚上都已换上了解放鞋,有些还穿上了百货大楼买的新式布鞋,夏天也有穿塑料凉鞋的。不时也可发现部分青年瑶妹们穿上了西装长裤。最突出的在土瑶妇女的青布长袍里都露出了棉毛衫衣领或五颜六色的确良衬衣领子。在盘谷墟市上开了一家门面做小百货生意的明梅村土瑶妇女索性一身的汉族打扮。要不是盘谷村书记作介绍哪里认得出她是土瑶同胞呢。

四、民间信仰认同

1.汉族族群民间信仰的认同

贺州汉族族群的民间信仰比较驳杂,如神灵崇拜、大树崇拜、石头崇拜、求神问仙等民间信仰与仪式都存在。各族群除在家里神龛上祭奠祖宗之外,大多还在村中设有宗祠、土地庙、泰山石等各种祭祀场所。

拜祖宗是贺州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家家户户都设有神龛,放有祖宗牌位,当我们以“您家是否拜祖宗”对贺州市汉族族群进行抽样调查时,1,248份有效问卷中,有859人(占69%)回答“定时拜”,195人(占16%)回答“不定时拜”,只有39人(占3%)回答“不拜”。

在佛、道等传统宗教的选择上,各族群认同“佛教”的成分保留最多,请看问卷调查。当报导人在回答问卷中“您信什么宗教”时,在“佛教”、“道教”、“基督教”及“其他”四个选项中,1248个报导人中有290人(占23%)以较高的比例认为其信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