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4962300000009

第9章 卢挚(2)

〔双调〕沉醉东风

卢挚

春情

残花酿蜂儿蜜脾,细雨和燕子香泥。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又是春归。纵有新诗赠别离,医不可相思病体。

这支曲子写春时情思。前五句写春景,蜜蜂酿蜜,燕子和泥,柳絮飞扬似白雪,桃花飘落如红雨,杜鹃声声,正报春归,这些都是极普通的描写。第一二句在胡祗通的散曲《春景》和关汉卿的杂剧《调风月》中也出现,惟均作“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卢挚和胡、关两人大致同时,难以判断谁的作品在先在后,或许他们都是沿用或化用前人句子,也未可知。按《沉醉东风》曲牌格式,第一二句可以为六字句,也可为七字句(衬字不算),第三四句可为四字句,也可为五字句(衬字不算),句法上也可有变化,但大抵要求对仗。这首《春情》前四句也都作对仗。为了求对仗,曲文中以“蜜脾”对“香泥”。“蜜脾”通常释为蜂窠如脾,即蜂房之意,也可用来说蜜蜂。燕子衔泥筑巢,细雨蒙蒙,犹在劳作,而雨水正好助它和泥;“香泥”犹同“香径”之说一样,形容落花于地,似乎泥土也沾了香气。第五句“杜鹃声又是春归”,“春归”有两种意思,一是春到,即春天归来;一是春去,即春天归去。这里是春去的意思。杜鹃,鸟名,传说是蜀主望帝(杜宇)所化,啼声悲切,如“不如归去”之声。杜鹃哀怨的叫声,最能动旅客归思,故又称思归鸟或催归鸟。这第五句本要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处理得相当好。就写春景来说,它承上;就写“思归”来说,又启下,引出最后两句,写人的相思之情。用杜鹃啼声,引出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又十分自然、贴切。最后两句达意较曲折,新诗当是新成之诗,“别离”却指别离之人,犹言纵然把新作的诗寄赠给你,恐怕也医不好你的相思之症。

卢挚这支散曲当是提供给青楼女子歌唱的时曲,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抒情之作。当时文人应歌女之请,提供唱曲,是常有的事情。

〔双调〕蟾宫曲

卢挚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这首曲所写,是田家生活的一个剪影:两位农家少年,一个叫沙三,一个叫伴哥,刚刚从河里捞虾回来,两条腿上还沾满了青泥。他们来到了太公的庄上,在绿阴掩映的杨柳树下,撞开西瓜,大吃一顿。另外一位少年小二哥,因为吃不到西瓜,躺在碌碡上,口水直流。附近,是一望碧绿的田野。

描写人物的生动,是这首曲的最大特点。三个人物,可以分为互有联系的两组:一组是两个捞虾的少年,作者只描写了他们的“两腿青泥”和大吃西瓜,这是刚捞完虾回来时最富有特征性的形态、动作。农家少年,两腿沾满了泥巴是习以为常的,何况他们刚刚捞完了虾。一句“两腿青泥”,给读者扑面吹来了一股泥土气息,乡村情调十分浓郁。他们刚捞完虾,又热又渴,于是坐在杨柳阴下磕破西瓜而食。这场景也带有农村的特点。

语言的生动活泼,又是一个特点。作者运用了农村日常的口语,使曲子的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曲中的三个人物:沙三、伴哥、小二哥,都是当时北方农村小孩的一般称呼,“沙三伴哥来嗏”的语调,也给人以与众不同的印象。这个“噤”字,是口语中的语气词,除了曲中使用以外,是不见于诗词文辞中的。“沙三”、“伴哥”这样的名字,配以“来嗏”这样的声口,就显露出十足的农村情味。

曲子写两位捞虾的农村少年撞击西瓜的动作,用了一个“磕”字,这是相当精彩的。它把两个少年迫不及待地要吃西瓜的心情与马虎、随便的生活习惯活画出来了。描写小二哥的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昔涎刺塔”,是元代的民间口语,大体是指口中流涎、身体邋遢的模样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是这首曲的第三个特点,“太公庄上,杨柳阴中”,这是典型的村庄环境。曲中的三个人物,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就显得十分可信,十分真实。在写完人物的姿态以后,作者还宕开一笔,去描写广阔的田野:“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这不但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荞麦开花,田野里一片白色或淡红色,与碧油油的绿色相映成趣,真是好看极了。这样,作品的农村生活气息就显得更加浓厚,人物活动的环境也就更为典型了。

人物的滑稽可爱与景物的富有生机,两者相互结合产生的宁静和谐感,使作者在结束处不禁发出了赞叹:“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无是无非”在这儿不是无善恶观念,而是没有是非纠葛之意。就整个农村来说,这当然有点美化;但从这首曲表现的意境来看,也还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双调〕蟾宫曲

卢挚

京口怀古镇江

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在我国历代诗词曲赋中,有很多怀古的题材,借对古人古事的评论,抒发作者的情愫和怀抱,或激昂慷慨,浩歌壮志;或感事伤时,消沉避世。元代的小令比较多的属于后一种。卢挚的《京口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京口,即今镇江。“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城,因谓之京口。”(《资治通鉴》六十六)一登上京口城,面临滔滔而来的长江,极目远望,水天一色,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首先涌入脑海的自然是三国时代曾在这里建都立业的吴国。据史籍记载,汉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刘备)乃自诣京见孙权。”当时周瑜上疏孙权,言刘备为一代枭雄,宜留居吴地,不得放虎归山。孙权为刘备的仪表才略所倾倒,没有采纳这一意见。这首小令的首三句就讲的这一史实。作者站在当年刘备诣见孙权的故城,想到种种有关这段故实的传闻,不由得对自己的同乡先贤刘备生起一种敬仰之心。曹操对刘备说的那句踌躇满志的话,又响起在耳畔:“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周瑜辈又何能洞识蜀国先主的志向?

下一个层次,作者抒发因景而生的情怀。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字内,车同轨,书同文,表面看来似乎是清明时代,但内中却时时包孕着分裂割据的危机,那些胸怀霸业、不甘在浅水嬉游的“北溟鱼”时时在兴风作浪,浮海吞江。中国历史就在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中曲折地前进。眼前虽然是歌舞升平,谁又能料到没有一场新的追逐呢?想到了当时的现实,作者把目光转向了苍茫的天地,内心的忧愤化作无语之凝噎。于是,还不如沉醉在杜康之中,玩狎于歌妓之间,做做诗,唱唱曲吧。一个富于进取精神的历史主题,最后却被一种悲痛难诉的凄惋色彩所笼罩,反映了作者在异族统治下,不满现实却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整个调子是低沉的。如果我们把同一主题的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来与之比较,就看得出辛词比卢令积极。“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同样来到京口,同样追念三国时的英雄人物,辛弃疾的这种豪气,是卢挚所缺乏的。卢挚在这首小令中表露出来的不满现实却又无力改变现实,只得饮酒作乐,寻求解脱的情绪,这,恐怕是时代留下的痕迹吧!

〔双调〕蟾宫曲

卢挚

长沙怀古潭州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卢挚从大都到达湖南以后,写了不少凭吊古迹的散曲,这是其中一首。

卢挚在大都的官衔是大中大夫、集贤学士。元代的集贤院,类似唐太宗所设的文学馆。唐初名臣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都曾以本官兼任学士,唐太宗经常向他们访以政事,和他们讨论典籍,还命阎立本等人图像、作赞,号“十八学士”。入选此馆在当时称为“登瀛洲”,被视为登临仙境一样的幸运。而卢挚呢?他虽然也曾登上“瀛洲”,并且外放湖南时仍保留着这个头衔,但毕竟失去了接近皇帝、在朝堂有所建树的机会。诗人的失望化而为诗,开头就写道:

“朝瀛洲暮舣湖滨”——早晨还在集贤院侍奉皇帝

左右,傍晚却已系舟洞庭湖滨。这一“朝”一“暮”,相互呼应,急转直下,反映出诗人处境变化的迅疾。这使人联想起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名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卢挚此行虽非遭贬,但一腔怅惘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徘徊湘水之滨,极目连天芳草,诗人不禁吟哦起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离骚》)、“搴汀洲兮杜若”(《九歌·湘夫人》)的诗句,眼前浮现出孤高绝俗的骚人形象。他想起屈原的沉江而死,想起宋玉为屈原所作的《招魂》。岁月悠悠,英灵安在?屈原会不会想到,千年之后,还有我这个异代知音在此对他深致怀念之情呢?

遥望苍梧、黄陵二山,诗人还想到虞舜及其二妃。碧云暮色笼罩着苍梧山上的舜墓,黄陵庙里的湘妃宝瑟早已积满灰尘。当江上峰青之时,再也不能听见湘灵鼓瑟的清亢乐音。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双调〕蟾宫曲

卢挚

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据危素《吴文正公年谱》载:卢挚曾于大德七年(1303)七月寓扬州,与珊竹玠、贾钧等人请吴澄讲学。又吴澄有《送卢廉使还朝为翰林学士序》,称卢挚“持宪湖南,由湖南复入为翰林学士。”故知此曲作于大德七年六月作者由湖南肃政廉访使北归逗留扬州期间。曲中描写了暮夏初秋霁月清风的良宵夜景、笙歌侑酒的盛筵景象,和宾朋故友的殷勤挽留,表现了作者对久别重逢、恍如隔世的惊喜和韶华飞逝、契阔难合的感慨。

首三句即紧扣“席上即事”,写良宵美景,兼点明时、地。江城即扬州。汉置江都县,隋置江都郡,五代吴置江都府,皆在扬州。歌吹:歌声、管乐声;风流:风韵、风情。扬州自古即笙歌风流之地,鲍照《芜城赋》赞其“廛闬扑地,歌吹沸天。”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歌吹是扬州”。平山:指扬州蜀冈中峰大明寺西侧之平山堂,北宋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以其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栏杆相平而名,这三句写景如画:一场阵雨越过平山堂之后,天气转晴。阵雨荡涤了空中的尘埃、大地的污浊,也驱散了夏季的暑热,故雨后的平山堂更加清新秀美。

“几许”三句触景抒怀:诗人三十七岁曾任江东按察副使,至此次旧地重游,已历二十余载,年逾六句了。故人重逢,生死契阔,能不感慨万千?况昔别少壮,而今皓首,抚今追昔,悲喜交集,自有白驹过隙、恍如隔世之叹:人生能有多少青春年华呢?此次聚首,该不是来世醉梦中相逢吧!“三生”本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又暗用袁郊《甘泽谣·圆观》中李源与圆观两世为友,在杭州三生石重逢的典故,说明这种离合聚散的因缘似乎皆前世注定。“六月凉秋”与前“雨过平山”呼应,因六月暮夏已近初秋,而阵雨之后,明月清风,自觉凉爽如秋。杜甫《丈八沟遇雨》诗有:“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徐玑《夏日怀诗友》诗有:“月生林欲,雨过夜如秋。”南方民谚中亦云:“四季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妙在此句既写眼前真景实感,又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凉秋”使人清醒,把诗人从“醉梦”的感旧中拉回筵席现实。

“按锦瑟”二句写筵上弦歌之乐,与首句“歌吹”照应。

在有节拍的锦瑟(一种五十弦乐器,瑟上花纹如锦)乐声中,佳人频频劝酒,似乎劝慰诗人不要总是感伤怀旧,既然重逢,正该开怀畅饮;朱帘漫卷,又一队歌女出场,按拍齐唱起《凉州》歌曲。“凉州”本唐代天宝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流传极广。作者自湖广北归,听此曲调,大概又会牵动游客之思吧!

结尾三句,写宾主的盛情挽留和诗人的徘徊惆怅。既然动游客之思,盛筵亦终当散席,故有“客去”,无奈宾主盛情挽留。这宾朋中除僚友故交外,也许还有扬州名妓朱帘秀。最后两句以景作结:高耸入云的树梢在夜风中摇曳;天空银河泻影,是那样悠闲遥远。前句似乎暗示眷恋难舍;后句则使人想到牛郎织女的隔河相望……这归与留的矛盾使诗人不免有点徘徊惆怅。但因寓浓情于淡景,故又十分含蓄。

此曲以景语起以景语结,起则入手擒控题旨,结则言外优游不竭。中间抒情叙事,一波三折,由乐景抒重逢之欢,转生伤感之叹;因“劝酒”复归于乐,听《凉州》再动客思,又去而复留。在欢乐明快的主旋律中时露一丝淡淡的感伤惆怅,故显得含蓄有度。语言上遣词清丽,对偶精工(除首句和第九句,余皆对偶),音律谐美(如“劝酒”二字用“去上”属第一着),而通篇又显得天然浑成。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云“疏斋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细品此曲,确有这种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