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4962200000047

第47章

接着,主人公“我”出现了“倚楼无语理瑶琴”。词人无法排遣心头的闲愁、烦闷,独自倚楼而坐,把那闲愁统统发泄在琴弦之上,让琴声带走一切愁闷,使自己在琴声中忘却“愁”,而得到精神上的一点解脱。从“重帘未卷”到“倚楼无语”,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无以寄托的心理,一个“倚”字,更勾勒出一位无精打采、无力自持的文弱女子的形象,写出了她那慵懒倦怠的神态。“倚楼无语”,形象地表现出词人极度愁闷、痛苦时,陷入失神沉默的一种状态。“无语”二字深切地表达出词人的心情是苦涩难言的。

词人将笔锋一转,进而写“倚楼”所见之景,希望在开阔的自然风景中寻求一些慰藉。由“过拍”到“过片”,紧密相连。“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傍晚时分,词人居高远眺,远处峰峦起伏,朵朵阴云飘来,似乎催促着太阳快些落山;阵阵微风袭来,又下起了丝丝细雨,好像在故意变幻着阴晴。词人内心的愁,本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忘却,可面对夕辉消逝,阴云催薄暮,轻风飘细雨,一片阴沉沉的景致,真是十分恼人之外又添了一分。词人无限的惜春之情,丝毫不被大自然所理解,似乎那风雨也成心和她过不去。无论楼外室内,近观远瞩,所见所感,都不能使词人消愁,反倒使她陷入了更深的愁境之中。凄风催雨,使她不禁想到眼前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更加伤感了。春去花落,这是不遂人意的自然现象,“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紧紧地罩在词人心头。全词在深深的惋惜和忧虑中结束了。

多丽咏白菊

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酵。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她通篇用赋的手法,描绘了白菊的姿容、芳香,表达出词人对菊花的无限爱惜之情,以流露出词人内心的感伤。

在全部李词中,这是一首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的长调。

首先是它的通篇用典。李词多以短小婉曲见长,极少用典。这首词却不然,它通篇采用赋的手法,全词十处用典,其中六个又以人名说出。一首词中用这样多的典故,这在像辛弃疾那样喜欢而善于用典的词家笔下也不为多见,在李词中就更是独一无二了。李清照在《词论》

中曾主张作词要有“故实”。所谓“故实”,我们理解就是要求作词不要“专主情志”,而要充分发挥作家的才学,要讲典实。这首词也许正是她实践这一理论的产物。其次是结构严谨。其突出特点是自首至尾意脉贯通,一气呵成。起首“小楼寒”到“揉损琼肌”几句,是概括性的叙述,是“引子”;中间部分跨上、下两片,是对菊花的具体描写;结尾“朗月清风”几句,移情于物,抒发了个人的感慨。词的上片用两个“也不似”从侧面写菊,下片则用两个“似”从正面写菊;词首写“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过片则进一步说“渐秋阑,雪清玉瘦”,至尾更说“浓烟暗雨”,“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上片说“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下片又以“泽畔东篱”为歇拍。词中写到了白菊的姿容、芬芳、气质、人对菊花的爱怜等等,前后反正,始终不脱主题;上下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再次是蕴藉深厚,全词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词人自己的情怀、感慨。词人吟咏的是“清”而又“瘦”的白菊,而这菊花又偏偏是那经过一夜风雨揉损的残花。这一特定对象的选取,本身就流露出一种感伤情调。词人在词的开头几句,便把“我”的感受泄露给读者,下片随意境的逐渐扩展,“我”的主观情感亦愈趋鲜明。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上片写早春时日里词人的心情。在词人的笔下,初春的景色是美好的,风是轻柔和软的,太阳是温煦明媚的。在这“风柔日薄春犹早”的好天气里,脱去厚重的棉衣,“夹衫乍著”,已是十分的好心绪。但小憩之后,却生出微微寒意,加之鬓上的梅花凋残,好心情已自减几分了。阕首的轻松欢娱的情调隐去了,一股淡淡的愁怨在这“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的描写中悄悄地从词人的笔端流泻了出来。

在词的过片处有一个极大的跨度——由身感凉意、鬓边花残到怀念遥远的故乡。这其间经过了哪些心理历程,词人有意地略去不写,而是巧妙地将其化人过片的间歇停顿之中,由读者的想像去加以填缀、补充。某些联想而引发出的思乡之情积蓄着、酝酿着,至下片起处。已凝成一股强烈的亡国之恨,自胸中喷涌而出,化为痛苦绝望的诘问句:“故乡何处是?”而对这个历史大悲剧所酿成的问题,词人又何以解答,又怎能解答呢?越是不能解答,越是悬系思念得厉害,于是从那颗被痛苦嚼噬着的心中发出一声“忘了除非醉”的强烈慨叹。然而,酒醉之后是不是就真的“忘了”离乡之苦、亡国之恨呢?词人未做正面回答,却出乎意料地转笔去写那香炉内的沉水香“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浓浓的沉水香烟一觉醒来已经消散了,但酒醉之意尚未消除。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写出了这首雄浑沉郁的《菩萨蛮》,可见其“酒未消”,思乡怀土之情更未消,它已更深地镌入了词人的心扉。全词就是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由喜转悲,由悲转愤,由愤而入沉郁,逶迤曲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表现了词人怀恋故国故乡的深情。

菩萨蛮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起句从大处着墨,首先展开了广阔的背景,接着“境”由大化小,由窗外的“雪”转到屋内的“炉烟”。

初春的黄昏,一队队从南方归来的大雁,渐渐消逝在茫茫的北方天空,声声雁鸣断断续续地从耳际飘过,只有傍晚的云彩,纷乱不整,缓缓游动,给天空罩上了一层暗灰色,看上去一片迷漫冥蒙。屋内,窗前的词人大概凝神地向着远方的天空望了许久,不知不觉中,天上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她回转身来,只见香炉里熏香的缕缕轻烟,正稳稳地上升。四周一片静寂。随着雪花飘落,夜幕渐渐降临……这首词在层次结构上很有特色,从时间的推移来看,全词由黄昏直写到翌日黎明。上片首先写黄昏时的景色,次写夜晚时的景象。下片则略过了一夜的时间而直写黎明。词人在这一夜睡着没有?睡得如何?是否因愁思而夜不成寐呢?这些统统略过不写,都留待读者去思索。从所描绘的景物来看,上片起句是写大的景色:鸿雁消失,暮天云碧;尔后,又飘洒起漫天雪花。第二句写室内景物,香炉里袅袅上升的轻烟。三、四句写更细小的东西,夜晚蜡烛的光亮,词人戴的头钗和钗股上的人胜。下片先写角声、漏声,又转而写大景象,“曙色回牛斗”。简而言之,词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是由大到小(碧云到炉烟、头钗),再由小到大(人胜到曙色);由室外到屋内,再由屋内到室外。采用这种方式来组织全词,就使全词既能以疏括的笔法来渲染气氛,又能以细腻的刻画来传情达意。可谓是宏细相间、疏密有致。

浣溪沙

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末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词上片写傍晚时分对酒独酌。虽独酌,但杯深酒浓,酒未醉人人先醉。那琥珀色酒中非真的融入了什么令人沉醉的隐秘,词人转笔写那萧萧的风声和旷远的钟声。寂寥凄清的气氛衬托出了人物孤寂、愁闷、思念的心情。思妇是在借酒浇愁,未想相思之情融入了醇酒中。三杯两盏之后,那别情离绪就随着浓酒潜入了思妇的五脏六腑,酒未浇愁反添愁。“疏钟”句以宕开的写法,将特定的境托出特定的情,既避免了直露,又开拓了凄婉的意境。

下片写词人从梦中醒来的情景:“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傍晚饮酒无绪,“未成沉醉意先融”,词人未卸妆便闷闷睡去。夜已深,炉中香料已燃尽、只剩下已冷的灰烬。不知过了多久,词人从梦中惊醒,发觉发髻松散,金钗从发髻上滑落下来。环视房中,空荡荡,静悄悄,只桌上蜡烛还在高照,烛芯未剪,已结成烛花,真是“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面对烛花,词人心神未定。

“魂梦断”的“断”字指被梦里的悲欢惊醒。“辟寒金”的金钗,可以把发髻绾得很稳当,只由于辗转反侧,使发髻蓬松,似乎是钗小拢不住头发。句中的“小”用得格外有神。“髻鬟松”则是从侧面描写词人睡眠不安。结句“醒时空对烛花红”是全词的精警,“空”字既写出了词人的孤单和相思。“空对”显示出词人面对相思之苦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上片一起两个对句是写她起来以后的情景。熏炉冷了,锦缎被子掀了,上言时之已晚,下言人之竞起。第三句接写虽已起床,可是什么也不想做,甚至头都不想梳了。这时,太阳渐渐升高,一直可以照射到比人还高的帘钩。这里说了五件事:炉冷却、被掀开、头不梳、奁未拂、日已高、都是写人之“慵”。

“生怕”两句写自己的内心。本有许多心事想说给爱人,但怕引起彼此离别之苦,话到口边,又忍住了。这种自我克制包含许多曲折、许多苦恼在内。它还暗示这种“离怀别苦”,也并非自今日始,而是已经经历了一个时期,紧接下面的“新来瘦”三句。人为何瘦了?词中避免了正面回答。当然,因酒而病,逢秋而悲也无非是个借口,主因是人的心情不好,才瘦了下来。但若连这点可以借口的缘由都排斥了,其变瘦之故就更可想而知。一面用“非干”、“斥是”来作反衬,另一面仍不说真实的原因,使上面的“欲说还休”一句含意更丰满。这种吞吐往复,使文势既有波澜,感情也更深挚。赵、李夫妇的美满姻缘,在爱情只是婚姻的义务和附加物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且作者又是一个才华妍妙、性格活泼的人。她所反映的感情,以及所使用的反映感情的艺术手段,也正体现了她的性格与社会习俗之间的矛盾。

换头用叠字起,以加重语气。休,即罢休,如口语算了。分别既成定局,转而从别前想到别后。“武陵”,在宋词、元曲中有两个含义:一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父故事;一是指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故事。这里是以刘、阮之离天台比拟赵明诚之离家的。“秦楼”即凤台,是仙人萧史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飞升以前所住的地方,这里用以指词人自己的住所,不但暗示他们的婚姻美满,犹如仙侣。所以“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八字,简单说来,就是人去楼空。不抽象地说人去楼空,而用两个著名的仙凡恋爱的故事形象地加以表达。作者用典故,是为了使读者懂得更多、更深、更透,而不是相反。如果产生了相反的效果,那或者是由于作者不善于用典,或者由于读者不熟习,或不善于体会所用之典。“武陵”两句,是用一“念”字领起贯到结尾,都写想像中人去楼空之情景。

终日相伴的人走远了,自己则被隔绝在这座愁烟恨雾的妆楼里,知我终日在凝视着远方的恐怕只有楼前的流水。由人之“念”推及水之“念”,更进一层。

结句写“终日凝眸”之必然后果。“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自从听了他要走的消息,就产生了新愁,这是一段;他一走,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这又是一段。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为怀念初婚不久离家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爱情和夫妇分居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格调清新,是作者早期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