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4962200000042

第42章

感皇恩

晁冲之

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小院重帘燕飞碍。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熟睡起来,宿酲微带。不惜罗襟扭眉黛。日高梳洗,看看花阴移改。笑摘双杏子,连枝戴。

这是一首描写少妇在暮春时分起居生活的闲情词,其突出的特点是没有一般此类词中常见的少妇思春的感伤和叹息,而是表现了她自得、自乐的心理和情态,这样此词就有了独特的情趣,它所描绘的抒情主人公也具有了较明显的个性特征。

此词的另一特点是语言的明白浅显。其中运用了为一般诗人所鄙薄的俗词俚语,除此而外,其他句子也接近口语,通俗易懂。

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早晨醒来后的见闻和情态,寒食节过后时间不久,深巷里已传来牡丹的叫卖声;透过重帘往外瞧,只见小院中燕子飞来飞去,重重帘幕似乎妨碍它的飞翔,要不它也会飞到罗帐中来呢!望着眼前的这般情景,我们的主人公想起昨夜的风雨,如今大概只有一分春色留在人间了吧!这里词人暗用了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意,把雨横风狂中花瓣零落的情景推在纸背,让读者凭借想像去意会体味,因而便具有了一种含蓄的美。我们的抒情主人公在此情此境中似乎有点淡淡的感伤和微微的哀愁:风雨无情,春色顿减,青春年华不也正像这风雨中的春色随着时间的流水很快就要消逝了吗?然而她毕竟是“闺中少妇不知愁”的,今朝她犹悠然自得,因为阴也快晴也快,在眼前的一片晨光中,她的心灵的翅膀又像燕子一样翩飞……诗人就是这样以浅显的语言,流畅的笔调,划画出了一位年轻少妇春睡醒来后,慵懒地躺在床上时的心境和情态。

下片紧接上片,描写少妇起床后的容态和神情,以及她梳洗打扮的动作举止。“熟睡起来”无疑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言。寥寥四字既点明了上述种种起床前的画面,也点明了下述种种起床后的镜头:“宿酲微带”,形容少妇的面容上还微微带着昨夜饮酒的红晕和酒醒后的困惫,她不惜罗衣的华贵,娇慵地用襟袖擦拭着眉间颊上昨宵施过的粉黛。太阳升得很高了,她才开始梳洗。浓妆淡抹,顾影自盼;花影移动,光阴易改,她仍在理妆未已。“看看花阴移改”一语甚妙,日升影移,日高影短,以此形容时间的长久;而移改的不是他物却是花影,这既点逗出了她所居的环境之美。最后两句尤为传神:双杏子是一个美好的象征,表明女主人公盼望成双成对的微妙心理和殷切的希冀。“杏”者“信”也,她相信远方的情人即将归来,也表示她对情人的信赖。“笑摘”二字写出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对美好的未来的坚信不移。她不仅笑摘了一双杏子,而且连枝戴在发髻上面,这就更进一步表明她誓与情人在水愿作并蒂莲,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真挚的心愿……点绛唇

苏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这首词抒写诗人寒夜中的一种闲适、恬淡而又略略感到凄恻、悲凉的情怀。全词语言明快,意境深远,读者不仅能真切地看到诗人当年生活的情景,而且能窥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上片写诗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寒夜的天空,江水静静地奔流,北斗星低垂着仿佛要衔住那高高的山峰。短短十一个字就包含着五个意象:月——夜——江——山——斗(北斗星),而且把每个意象的静态、动态都形象地表现出来:“夜寒”、“江静”、“月娟娟”、山脊衔着星斗。“山衔斗”中的“衔”字用得十分富有表现力,它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而且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突起的山峰有如吻喙,北斗斗杓有如器皿,山峰接北斗有如吻喙衔啄器皿,比拟十分精当新颖。于是“起来搔首”徘徊则是自然的了,当搔首徘徊之际,忽然发现梅花的枝影映在窗上。疏影横斜,本是梅树梅枝的典型姿态。这里一“横”一“瘦”就把梅花的神韵突现于纸上了。诗人这里虽系写景,也未尝没有包含着某种寄托或自比,横窗的梅影是高洁的象征,诗人自己亦是如梅般地洁身自好。“瘦”字此处用的极好,既把梅花人格化,又写出它(也就是诗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硬挺精神——耿直的傲骨。如果把“搔首”和“瘦”联系起来,更能看出诗人在“梅影”上的寄托,“搔首”乃有烦恼、牢骚。因搔首而瘦乃是自然之事。一语双关,多层涵意,真乃诗人巧思妙笔。

下片即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抒发胸臆。“好个霜天”是对上片的一句感叹式的总括,又是下片抒情的开启:霜天冷落,友朋云散,把酒传杯的手,也只得闲搁起来了,心境的苍凉由此可见一斑。联系乃父的政治遭遇。是否也有这样深层次的寄托:新政的袭来有如霜天冷峭,一般有抱负有作为者也只得将满腹经纶闲置一旁了。联系后面三句,这种解释便显得更加合理:“乱鸦”当指那些党同伐异的政客,在他们啼噪一番之后,“归去来”的心情就更加迫切、浓重了。诗人写得极为含蓄,借用身边景,眼前事贴切而又隐括地托出一番含而不露的心事。“浓于酒”三字写的极为轻松、随便,却蕴藏着严峻的政治内涵,酒是苦闷的麻醉剂,人在饮酒之后可以暂时忘却心中的不快,此处说“归兴浓于酒”就是意味着归隐的意念即使在酒醉之际仍然非常清醒。

诗人与现实政治决裂的决心可以说达到了极其坚定的程度。意近旨远,言浅寓深,这首词的魅力就在于此。

点绛唇县斋愁坐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如题所示,本词抒写了词人在晚秋时节,独坐在凄冷的县衙斋内愁思闷想的郁郁情怀。

上片写的是室内周遭的情景:晚秋天气,斋中清寒,词人独坐在简陋的空床上,凝望着香炉中袅袅升起的烟篆,怔怔地出神。烟篆缭绕,经久不散,斋中仿佛笼罩着一片淡淡的雾霭,而词人凝神默想,眼前浮现的种种影像也好像蒙着一层轻雾似的恍惚迷离。闲愁万种已令人不胜载负,偏偏天公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雨滴打在芭蕉上飒飒作响,悠悠梦魂随着这雨打芭蕉的响声飘向缥缈的远方……词人在这短短四句中,抓住了深秋的暮色、缭绕的香篆和芭蕉叶上滴出的雨声等典型意象,创造出一个有色、有声、有形、有影的独特意境。“梦逐芭蕉雨”一句尤为妙笔,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而梦魂逐着芭蕉叶上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下片写的是室外周遭的情景。上片“芭蕉雨”三字便是一个空间性的过渡。词人由近距离的“芭蕉”神飞于“云外”的“哀鸿”。“芭蕉雨”是作用于听觉的意象;“云外哀鸿”的唳叫也是由听觉而获得,这样二者之间就具有了紧密联系的同一性。“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即从苏词演化而来,苏轼是找到了视觉上的同一性:幽人往来如缥缈鸿影;葛胜仲则是找到了听觉上的同一性:哀鸿唳叫如幽人独语,那哀哀切切的长空雁唳不正是替不愿随俗浮沉的思隐者发出了心底的声音吗?哀鸿秋来春去,漂泊无定;词人亦是尘海奔波,类如转蓬。这里,二者之间又具有身世和命运的同一性,因而“替”字用得合情合理,取譬适当,词人也是一只浪迹天涯的哀哀孤鸿呵!“归不去”三字是紧承上两句而来:鸿雁每秋来而春去,一年之间总还有“归”的时候,而词人自己却“归不去”,人比鸿雁还要可悲可悯,鸿雁比人要自由自在得多,“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是词人斋中愁坐时透过窗外看到的自然景象和听到的远远传来的声音,这里连用“乱山”、“斜日”、“荒城”三个视觉意象和一个“鼓”的听觉意象,就把“归不去”的怅然情绪和盘托出了。“乱山无数”突现了身在异乡的陌生感,山是无所谓“乱”与不“乱”的,着一“乱”字正是表现了词人心绪的烦乱,这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外射,而“无数”更加深了这“乱”的程度;“斜日”、“荒城”则突现了词人身在异乡的冷落感和荒凉感:深秋的惨淡的夕阳斜照着无数的乱山和山中的这座荒凉的城垣,该令人多么寂寞难耐呵,不仅如此,在这无边的荒寂中还不时传来使人心悸的鼓声,真是有声胜无声,更觉得凄楚欲绝了。

忆君王

谢克家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柔软的宫中杨柳飘拂在官墙上,作者入手先写物,睹物伤怀,以物寄情,这句的意思是:宫中的杨柳条爬在宫墙上,好像在思念北去的君王。“依依宫柳”,活用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杨柳依依”,不仅用了这句,连“昔我往矣”这一章的意思也寓于其中,所以首句已满含“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忧国之痛。

第二句的“春昼长”,暗示出宫中的荒凉。因为当皇帝在宫中时,歌舞酒宴,太监宫女,非常热闹,在欢乐之中过日子,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相反,如果在幽静的环境中生活,就会感到时光过得特别慢。现在皇帝被俘去,宽敞的楼台殿阁中一个人也没有了,世界是一片死寂,空间变宽了,时间感也长了。“昼”字还跟末句的“黄昏”遥相呼应。

第三句以燕子的无知反衬人的有理智。国家遭受到如此巨大的变故,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只有归来的燕子,无视这些变故,仍旧忙它的。

末两句是抒发对皇帝深切思念的情愫。思念你啊皇上,从白天一直思念到夜晚,思念得痛断肝肠。“月破黄昏”,月亮冲破了黄昏,意味着时间的延长,即先是黄昏,后来月亮再升起。《词林纪事》“月破黄昏”作“月照黄昏”,即月亮照耀着黄昏,那么月亮和黄昏并存,就没有时间推移的感觉了,所以“照”字不如“破”字。

此词情调悲凉,感人肺腑,笔墨经济而情意不尽,洵为宋词佳品。

蝶恋花

王安中

千古铜台今莫问,流水浮云,歌舞西陵近。烟柳有情开环尽,东风约定年年信。天与麟符行乐分。缓带轻裘,雅宴催云鬓。翠雾萦纡销篆印,筝声恰度秋鸿阵。

上片怀古:铜雀台亡,西陵歌尽。当年的霸业俱已消沉,惟东风烟柳年年似旧。隐约露出了人世无常的感喟。“千古铜台”,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都,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歌舞西陵:曹操葬于邺郡之西冈,日西陵。《遗命》曰:“吾婢妾与使人皆勤苦。使著(住)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缌帐……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歌舞即指此。

下片,描绘出一派文恬武嬉的行乐图画。可谓当时官场生活的实录。麟符:州郡长官所持的符信。《隋业》:樊子盖检校河南内史,有治绩,为别造玉膦符以代铜符。“缓带轻裘”:袍带宽松的轻暖裘装,形容仪态闲雅。“翠雾萦纡销篆印,筝声恰度秋鸿阵。”翠袖飘舞把香烟的篆痕也冲散了,雁阵在筝乐声中向南飞去。笔致工练,盛传一时。

王安中的词很受一些人的喜爱,李邴称他为“徽宗时第一人”。有的说他诗、词、文“似坡公暮年之作”;还有人认为:“黄、张、秦、晁既殁,……莫出公右。”他的词以运思细致、琢句刻意著称。

水调歌头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词的上片,从写秋景、秋声入手连出四句:“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这四句,依次写出所见、所感、所闻。第一句的“碧天”,犹言晴空,着一“静”字,则点出霜降之后碧空寥廓,清净而宁静的境界。第二句的“秋事”,指秋收、防寒之事,当与建康军务有关。第三句,所谓“寒声”,即西风中万木萧瑟之声。“隐地”,乃隐约之意,言寒风初起只是隐约可闻。第四句中的“中夜”,犹言半夜、午夜,后面的“入”字,是此句的关键。形象地描绘出由西风而起的寒声,因梧桐叶大而薄,枯干之时,风起响处,声大而杂,故格外恼人。写到这一句,词情已见凄凉,接着深化下去,紧写三句:“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第一句承续上句,连写起、瞰、回、望四个动作和高城一个地点。其中“起瞰”二字,言离筵起身登城,俯视周围。紧接着用“回望”二字,写出诗人回首北望中原的情景。此刻,一种国土沦丧的悲痛感情突然迸发出来,写出一句“寥落关河千里”,“寥落”,乃冷落之意,“关河”指沦陷于金兵手中的关塞、要津。这一句,包含着对宋家王朝昏庸无能的郁愤之情。在这种感情下,他写了一句“一醉与君同”,“君”即指包括岳德在内的众宾客。接下去,笔势重又振起,写出两句收束上片:“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叠鼓”,指鼓点紧而密,故曰“闹”,“飞骑”极写驰射之速,由此可想见其雄姿壮采。“引”,乃张弓、开弓之意。这两句写密集的鼓声喧闹起来,报道东方欲晓,而演武场上的飞骑还在来往奔驰,场面是紧张而热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