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全书(第二册)
14958000000020

第20章 交际礼仪(8)

拥抱礼的标准方式是两人相距20厘米相对而立,各自抬起右臂,将右手扶着对方的左后肩,左手扶着对方的右后腰,双方的头部及上身向左前方相互拥抱,礼节性的拥抱即到此结束。如果为了表达更为亲密的感情,在向左侧拥抱之后,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前方拥抱,最后再次向左前方拥抱,才算礼毕。男女之间则抱肩拥抱,与此同时亲面颊的方式是左一右二交替。作为公关礼仪的拥抱,双方身体不宜贴得太紧,拥抱时间也较短,更不能用嘴去亲对方的面颊。西方人在商务往来中一般不使用拥抱礼。

③吻手礼。吻手礼是流行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行吻手礼时,男士行至女士面前距离约80厘米,首先立正欠身致敬,征待女士同意。女士将右手轻轻向左前方抬起约60度时,是准许行吻手礼的暗示。男士以右手或双手轻轻抬起女士的右手,同时俯身弯腰以自己微闭的嘴唇象征性地轻触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要稳重、自然、利索,不发出“吮”的声音,不留“痕迹”。行吻手礼仅限于室内,而且主要是男士向已婚女士表示的一种敬意。

在法国、波兰和拉美的一些国家里,向已婚女士行吻手礼,是男士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在涉外场合,如果外方男士向中方女士行吻手礼时,应礼貌地予以接受。

以亲吻为礼节时,需要注意不要发出声响。以拥抱为礼时,需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或把对方弄疼,同时不论是亲吻还是拥抱都不可勉强对方,而要注意场合。在阿拉伯国家,亲吻礼是不能用到异性之间的。西方人在进行商务活动时,是不以亲吻或拥抱为礼的。行吻手礼时,若女士没有暗示可以或双手戴手套,强行行吻手礼的男士是失礼的。女士也应自谦,不能随便暗示别人向自己行吻手礼。

(四)合十礼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在东南亚和南亚信佛教的国家里,人们见面往往以合十礼(合掌礼)表示敬意。合十礼施礼正规庄严,身体直立,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两个手掌在胸前约20厘米处对合,五指并拢向上,手掌略向外倾斜,然后欠身低头,并口诵:“菩萨保佑”或“纳马斯堆”(印语为问好或祝福)。通常行合十礼的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程度就越高。向一般人行合十礼,合十的掌尖与胸部持平即可;若是平辈相见掌尖应举至鼻尖;若是晚辈拜见长辈掌尖应举至前额。施合十礼是不得戴帽子的,若戴着帽子,必须先摘帽夹在左腋下,方可施合十礼。施合十礼的顺序是,地位较低、年龄较轻的人,主动向地位高和年纪大的人致礼,且掌尖要与前额相平;地位高和年纪大的人还礼时,手不应高过前胸。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佛教徒风俗各异,故施合十礼的方法也各式各样。合十礼有“站立合十”“俯首合十”“点首合十”“伸舌合十”“躬身合十”“下蹲合十”“跪拜合十”“摸脚合十”“吻脚合十”等多种。在以合十礼为见面礼的国家里,人们认为合十礼比握手礼高雅,而且要卫生得多。因此,当有人向你行合十礼时,应用同样的礼节回敬对方为好。

(五)吻足礼及其他礼节

在尼泊尔、斯里兰卡、也门等国,吻足礼也十分流行。晚辈拜见长辈、子女见到久别的父母、庶民晋见王族成员时,亲吻对方的脚面,这就是吻足礼,或用象征性的吻足礼,即行礼者跪下用右手摸一下地,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就不必“亲”对方的脚面了。

在西亚与北非沙漠地区一些国家的人以及新西兰的毛利人,彼此见面习惯用碰鼻礼,行礼时双方只须先碰一下额头,再轻轻接触一下鼻头,就算互致问候了。

(六)脱帽礼

行脱帽礼是见面时男士应摘下帽子或举一举帽子,并向对方致意或问好;若与同一人在同一场合前后多次相遇,则不必反复脱帽。进入主人房间时,客人必须脱帽。在庄重、正规的场合应自觉脱帽。

握手礼仪

握手的具体样式是千差万别的。了解一些握手的典型样式,既有助于我们通过握手了解交际对方的性格、情感状况、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也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去自觉地应用各种具体的样式。

(1)对等式握手。这是标准的握手样式。握手时两人伸出的手心都不约而同地向着对方,或者说是到了最后都不得不将手心向着对方。这样的握手多见于双方社会地位都不相上下时,由于双方都“试图”处于支配地位,通过“竟争”最后双方的手心在握住时不得不向着对方,也是一种单纯的、礼节性的表达友好的方式。

(2)双握式握手。美国人称政客式握手。据说在历届美国竞选总统时,几乎所有的竞选人都要以这种样式对上至亿万富翁,下至西部牛仔握手。其具体样式是,在用右手紧握对方右手的同时,再用左手加握对方的手背、前臂、上臂或肩部。使用这种握手样式的人是在表达一种热情真挚、诚实可靠,显示自己对对方的信赖和友谊。从手背开始,对对方的加握部位越高,其热情友好的程度显得也就越高。

(3)支配式握手。也称“控制”式握手,即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势握住对方的手。以这种样式握手的人想表达自己的优势、主动、傲慢或支配地位。这种人一般来说说话干净利落,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凡事一经自己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风不大民主。在交际双方社会地位差距较大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易采用这种方式与对方握手。

(4)谦恭式握手。也叫“乞讨式”握手,顺从型握手。与支配式握手相对,用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用这种样式握手的人往往性格软弱,处于被动、劣势地位,这种人可能处世比较民主、谦和、平易近人,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这种人往往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不固执,愿意受对方支配。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因不懂握手的规则而遭遇尴尬。场景一:小刚和小明吃好中饭,就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兴致勃勃地打麻将。这时,有人敲门,原来是小明的朋友大力。小明热情地把大力介绍给小刚,小刚只得站起来嘴里嚷着:“哎!你好,你好!”一边伸出手与大力相握。可这老兄握手时眼睛仍舍不得离开屏幕,连余光都不扫视大力一眼,握完手马上坐下来接着开战,搞得大力很不愉快。

注意:握手时左顾右盼,三心二意,会给人随意敷衍、不尊重对方的感觉。场景二:林平陪夫人在大商场购物,走得烦了,索性让夫人自己逛去,他坐在椅子上休息,猛抬头看见大学同学英子姗姗而来。多年不见,英子依然非常漂亮,富有朝气。林平高兴地连忙迎上去,激动地去握英子的手。英子的一双小手被握在林平的一双大手里,动弹不得,脸上立刻浮起红云。注意:男子与女子握手时,不应太主动,不宜用双手去握,一般只宜轻轻握女士手指部位。

场景三:冬日的一天早晨,李大爷头戴帽子、手戴手套来到公园散步、晒太阳。正悠然地走着,前方传来惊讶的招呼声:“这不是老李吗?想不到在这里遇见你。”噢,是几年前的邻居张大爷,家搬到别处后再没碰过面。李大爷快步上前,一把握住对方的手寒暄起来。张大爷是退休教师,比较讲究礼仪,被戴着手套的手握着,总感觉不自在,但他又不便说什么。注意:戴着手套、墨镜或帽子与他人握手,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也有不尊重对方之嫌。

场景四:在某医院内科病房,张医生正乘没病人的空当津津有味地看着一张晚报。这时,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闯进来,同他打招呼。张医生一看是熟人,连忙站起来相迎,因右手拿着报纸,他就用左手与该男子握手。待男子坐下来后,张医生习惯性地用卫生纸擦着左手掌。注意:不能用左手与他人相握,而且另外一只手不要拿着报纸、公文包等东西不放。握完手不宜立刻擦拭手掌,好像嫌别人脏似的。

如何作介绍

为他人介绍是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介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为他人介绍都是双向的,即第三者对被介绍的双方都作一番介绍。有些情况下,也可只将被介绍者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介绍。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前者已知道或了解后者的身份,而后者不了解前者。

为他人作介绍的介绍者,通常是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家庭聚会中的主人,公务交往中的礼仪专职人员,正式活动中地位、身份较高者。如果熟悉被介绍的双方,又应一方或双方的要求,也可充当介绍人。

为他人作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做法要慎重自然,不要贸然行事。最好先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以免为原来就相识者或关系不好者作介绍。介绍时,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介绍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只介绍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有时为了推荐一方给另一方,介绍时可以说明被推荐方与自己的关系,或强调其才能、成果,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的人时,要用敬辞,如“张小姐,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查金小姐”,同时,应该礼貌地用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去指点。

为他人介绍时,要注意顺序。应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把未婚的女子介绍给已婚的妇女,把儿童介绍给成人。

作为被介绍者,应当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目视对方,除女士和年长者外,被介绍时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和会谈桌上只需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或某些人,而又无人引见,此时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某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作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身份,这样的情况下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许惠原”,“我是蔡莉”。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作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以加深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如果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李纪龙,是高音公司的销售经理”;“我叫蔡涤非,在上海大学从事财务工作”。

在社交活动中,如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作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如“我叫谭兆英,是高乐音像出版社的财务主管,我与您夫人是同学”;“我是李海星,是新兴文化公司经理,我和您一样也是个球迷”。

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还应加一些适当的谦辞和敬语,如“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王旦华,是华东大学的教师,今天向大家谈谈自己在工作研究上的一些心得,有不当的地方请给予指正”。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

见面礼仪中的细节

(一)为他人作介绍

在遇到下列情况时,有必要为他人作介绍。例如:

①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②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③在家中或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或来访者;

④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际圈;

⑤受到为他人介绍的邀请;

⑥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⑦陪同亲友前来拜访亲友不相识者。

在集体介绍中,应先介绍身份高者或地位重要者,也可以按照座位次序或职务次序一一介绍。如果想把一个人介绍给众多人时,首先应该向大家介绍这个人,然后再把众人逐个介绍给这个人。为了让引见合乎礼仪,介绍一般遵循如下次序。

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公司同事介绍给客户;将自己公司的同事介绍给别家公司同行;将非官方人士介绍给官方人士;将本国同事介绍给外籍同事;将资历浅的介绍给资历深的等,其规律是尊者具有优先了解权。

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是因为西方人非常重视女性的地位,例如说有一位女士进入聚会时,在场的所有男士(小男孩例外)均必须起立表示尊重,待这位女士就坐完毕后众男士方可再复坐;但这只限第一次进入时,之后的进出男士则可以免起立。至于在场的女士则仅须点头微笑即可,因为女性与女性是平等的,除非进来的是一位明显年老的老太太;如果来者只是比在场的一般人大了没有几岁,则在场女士也不宜起身,否则会让刚刚进入的人感觉自己已经年高德劭,产生尴尬。另外一种情形就是,当一位很重要的人士进场时,礼貌上在场所有人都须起身表示尊敬。

若是家庭成员一起出现的聚会,则一定要把自己家中的成员介绍给其他人认识,以示对对方之尊重。但是若对方是年轻人,则应当带他们近前向自己的长辈如父母亲、叔叔、伯伯、阿姨等加以介绍,这是因为二者年龄有明显的差距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