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全书(第二册)
14958000000021

第21章 交际礼仪(9)

介绍要做到恰到好处,除了掌握做法、次序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即为他人作介绍时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不要把副职说成正职,免得使人难堪;也不可涉及私人生活,如地址、婚姻、身体状况、年龄等;介绍要口齿清楚咬准字音,不要把姓刘说成姓牛,不便双方记准;以手示意时要把手掌伸出去,表情大方、自然,不可以用手指指点点;介绍时除了女士和长者外,一般都应该站起来;但在会谈进行中,或在宴会等场合,就不必起身只略微欠身致意就可以了。

(二)自我介绍

一般说来,相互间的介绍应该是通过年长者、男主人或女主人来进行,自我介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做法(特别是在欧洲、拉丁美洲)。然而,在大型招待会、宴会上,在未被介绍或没有人为之作介绍时,应主动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胆量和气魄,也很容易在社交中处于主动地位。自我介绍时要做到表达清晰、风趣、真实、流畅,尽量包含足够的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及与接下去的谈话相关的内容。

应当注意,在自己的名字后加上“先生”“夫人”“小姐”(英文表现是在名字前分别加“Mr”“Mrs”“Miss”)或其他敬称,以及只告诉姓不说名字的介绍方法都是不礼貌的。

自我介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实事求是,不可不停地自我表白甚至吹嘘,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或不信任感,不利于进一步地交往和联系;介绍时要举止庄重、大方,讲到自己时可将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上,不要慌慌张张,毛手毛脚,不要用手指点着自己;介绍时表情要坦然亲切,眼睛应看着对方或大家,不要显得不知所措、面红耳赤,更不能一副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样子。

称呼他人礼仪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经常要与各种年龄、性别、身份的人互相交往和相处,都有一个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在称呼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对别人称呼不得当,就显得有失礼貌,有时甚至对自己与他人的交际相处带来不利影响。现在一般社交礼仪中的称呼(又称称谓)逐渐趋向于简单化,但也更注重亲切与尊重。在商务交往中,应重点掌握公众称谓和国际交往中的称谓。

公众称谓一般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般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同志”这个称呼比较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社交场合,称男士为“先生”,年轻女子为“小姐”“女士”;也可以用职业名称来称呼,如教师、医生、律师、导演等;某些职称也可以称呼,如教授、编辑、记者、工程师、技术员等;也可以用职务称呼,如王校长、张主任、李总编;或用军衔称呼,如“王将军”“杨少校”“李连长”等。

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戴维先生”“秘书小姐”“杰克夫人”等。但在日本,对女子一般不称“小姐”“女士”,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不同的国家习俗,可称为“阁下”或者加上职衔及先生,如“部长阁下”“主席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阁下”。对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法官”“律师”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马丁博士”等。

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在姓氏之前加上称呼,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如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要称之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华盛顿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震惊全场。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此点国人都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让别人惊异连连。

有不少人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先生),这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夫人)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在中国的礼仪称呼中,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长辈对晚辈大都这样称呼,但关系普通者之间以此称呼是不适当的。

在同事之间,可以姓氏前边加上“老”或“小”相称,对年长者称“老章”,对年轻者称“小吴”。

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前边冠以姓氏,如“曾教授”“曹医生”等。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或师长,可以称呼其“先生”。

有时遇到才结识的朋友,且年长于自己,不知该怎样称呼好的话,可以称之为“老师”,尤其对文艺界人士可以这样做。年轻的朋友为了表示亲热以“哥们儿”“姐们儿”相称,不太文雅,而叫人外号则更是粗俗失礼行为。

向他人介绍家人时,中国人喜欢称呼自己的伴侣为“爱人”,称呼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子女为“小儿、小女”。对朋友的父母儿女则分别称为“令尊”“令堂”“令郎”“令嫒”。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涵着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是人际交往达到和谐融洽境界的推动因素。一般而言,敬语的类型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问候型敬语

问候语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问候型敬语的使用既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又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二)请求型敬语

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而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