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全书(第二册)
14958000000019

第19章 交际礼仪(7)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异性很觉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上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点头;一位男士偶然在路上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

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那就可能会有危险了。寒喧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边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人流中攀谈。

两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时,你应主动介绍一下这些人与你的关系,如“这是我的同事”,但没必要一一介绍,然后应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的这位熟人,也只要说一下他(她)与你的关系即可,如“这是我的邻居”,被介绍者应相互点头致意。

如果男女两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绍给对方,男士在她俩寒暄时,要自觉地隔开一定距离等候,待女伴说完话后继续一同走;女士对男伴的等候应表示感谢,且与人交谈的时间不可太长,不应该让同伴等很长时间。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应该把女伴介绍给对方,这时女士应向对方点头致意。如果是两对夫妇或两对情侣路遇,相互致意的顺序应是:女士们首先互相致意,然后男士们分别向对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后才是男士们互相致意。

总的来说,路上遇到熟人,谈话时间不可过长。如果有很多话要说,可以找一个交谈场所,或另约时间、地点继续交谈。

商业问候的各种礼仪

在亚洲的许多地方,还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直盯别人的眼睛,尤其是直盯比你年长人的眼睛被认为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一样,直接和长辈对视表示对长辈缺少尊重。

在日本,传统的日常问候是鞠躬。许多美国人认为鞠躬是一种很失体面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宣布:“我不会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日本,鞠躬则被视为尊重和谦虚的行为。大多数有经验的从事国际商务的人都明白“尊重别人”和“谦虚”的好处,所以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是会毫不犹豫地向别人鞠躬的。

在东南亚,“wai”就表示问候。在印度,同样的这种问候被称作合十礼。合十礼就是以祈祷的方式双手合掌于胸前,同时微微把头低下。对于美国人来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此最合适的回应应该是礼貌地点头,不需要“wai”。

在新西兰,毛利部落中人们相互问候的方式是互相摩擦鼻子;而在中非的部分地区朋友之间互相问候时就互相吐唾沫于对方的脚上。对于初次来访的客人来说,人们往往不使用任何上述类似的问候方式。但如果是第二次见面,或者以后和招待你的主人熟悉了,为了表示尊敬,效仿当地人的问候方式则可能更受当地人的欣赏。

打招呼是熟人相遇的一种简单见面礼节。在餐厅、剧场等公共场所遇到熟人,应当主动向对方示意、打个招呼,这也是一种有礼的表示,显示出友好和善意,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但是在公共场合打招呼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两人近距离相遇,可以微笑地寒暄一下,问候一声“最近好吗”。如果离得很远,双方又都看到彼此时,打招呼不要老远就喊着别人名字,这样其实挺不礼貌的,既影响其他人,也会弄得对方挺尴尬,反而是失礼了。这种情况下,不如就隔着人群以微笑点头向对方示意,相信对方也一样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和礼貌,并同样回报以微笑。

彼此见面时应该打招呼,而离开时打招呼也是同样重要的礼仪。在离开聚会时,应该向组织者打招呼;在离开办公室时,应该向你的老板打招呼;在离开公务活动时,应该向邀请者打招呼;在离开朋友家时,要向主人打招呼;即使在集体聚餐的餐桌上暂时离开打电话或者去洗手间,也应该向旁边的人打招呼。不声不响地离开和见面不理不睬都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暄者,应酬之语是也。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

(一)寒暄

寒暄的主要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多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地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候,却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其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碰上熟人,也应当跟其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①跟初次见面的人寒喧,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

②跟熟人寒喧,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你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必须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允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嘲笑对方,如“来了”“瞧您那德性”“喂,您又长膘了”等。

(二)问候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常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代表。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别人“吃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要是回答“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你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你,绝不是拿你当牲口,而是关心你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你“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你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注意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

行礼

行礼是双方见面时常采用的礼仪形式,常见的行礼礼节包括握手礼、鞠躬礼和吻礼。另外还有通行于东亚和南亚信奉佛教国家的合十礼(又称合掌礼),以双手合十表示敬意。

(一)握手礼

握手是指在交往场合二人通过互相握手,以施见面礼的礼节行为,是交际场合运用最多的一种交际礼节形式。它起源于原始狩猎和战争时期,人们手拿棍棒以防不测,陌生人相遇倘无恶意,双手摸摸掌心以示手中无武器表示友好,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

握手讲究方法。握手时要距受礼者约一步远,两脚立正,腿并拢或脚尖展开站成八字步,上身稍前倾,肘关节微屈抬至腰部,目视对方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或微动一次即可,礼毕后松开。与人握手时应面含笑意,注视对方双眼,神态专注、热情、友好而又自然。握手时距离受礼者太远或太近都是不雅,尤其不能将对方的手拉近自己的身体区域。握手时只可上下摆动,而不能左右摇动。

在某种情况下,如老友久别重逢或会见嘉宾时,为达到传递某种情感的效果,可以与对方握手的时间稍微长一些,还可以同时伸出左手去握住对方右手的手背,两手呈紧握之状。不过这种握手方式不能对女士或初识者采用。对初识者及女士稍握即可,不宜用力,握手时要求动作大方、态度自然、面带微笑。

在涉外场合,如遇到身份较高的外国人,有礼貌地点头微笑或鼓掌表示欢迎就行了。如果对方没有主动伸手的话,不宜自行上前要求握手。与数位外宾初次见面,握手问候的时间应大体上相等,不要给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觉;与其中一位认识而不认识其他人时,同前者握手也要留神这一点,不要跟他握起手来没个完,而同其他人握手只是意思一下。

握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握手的次序一般是年长的先伸手,年轻的随之;职位高的先伸手,职位低的随之;女士先伸手,男士随之;主人先伸手,客人随之。总之,其规律是尊者要先伸手。

②握手要坚定、有力,紧握对方的手。过紧地握手不礼貌,但也应避免只用手指部分接触对方的那种漫不经心的握手。坚定、有力的握手代表这个人能够做决定,承担风险,负责任。诚挚、热情的握手,显示出你愿意结识对方,并给人以信任和鼓励感。而令人反感的握手,感觉是犹豫、不爽快,让人觉得软弱、没有生气,对别人不信任或不欢迎、无诚意等。

③握手的时间通常以3秒钟为好,一般是握一下即可。若是熟人,时间稍长些。男女之间生熟与否,都不宜用力过大,或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女方如不伸手,男士只能点头鞠躬致意。

④女子可以戴着手套握手,尤其是戴晚礼服手套时,但男子必须摘下,不能戴手套握手。手上有水,或不洁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解释并致歉,可以说“对不起,我手上有水”等。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应先行举手军礼然后再握。

⑤人多时不能交叉握手,而应待别人握完再伸手;除女士、老者或宴会、会谈桌上以外,握手时一般都应站着。

最后应注意,不可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行为,这是最失礼的表现。

(二)鞠躬礼

鞠躬礼本源于中国。在先秦时代,两人相见,以弯曲身体待之,表示一个人谦逊恭谨的姿态。在西方历史上的骑士时代,鞠躬则象征了对敌手的屈膝投降。在今天,鞠躬已成为一种交际仪式。鞠躬礼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别人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既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也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在一般的社交场合,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表演者对观众等都可行鞠躬礼。领奖人上台领奖时,向授奖者及全体与会者鞠躬行礼;演员谢幕时,对观众的掌声常以鞠躬致谢;演讲者也用鞠躬来表示对听众的敬意。

行鞠躬礼时,须脱帽,呈立正姿势,脸带笑容,目视受礼者。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倾弯腰,下弯的幅度可根据施礼对象和场合决定鞠躬的度数。一般60度,而90度大鞠躬常用于特殊情况。

鞠躬礼在某些国家较为盛行,如日本、朝鲜等。在接待这些国家的外宾时,可以行鞠躬礼致意。行鞠躬礼一般有三项礼仪准则:

第一,受鞠躬应还以鞠躬礼;

第二,地位较低的人要先鞠躬;

第三,地位较低的人鞠躬要相对深一些。

特别是在日本,这是他们的见面礼节,是一种郑重其事的表达方式,表示对他的人尊重和敬佩。不同弯身程度,行鞠躬礼时双手下垂的程度,所表达的尊敬程度都不相同。

最恭敬的鞠躬礼的做法是:端立,背部挺直,双手扶住双腿正面。行礼时,深深地向下弯身,双手的指尖直至双膝为止。仅用于对长辈、上司、外宾表达敬意,以及对给予自己极大帮助的同事、朋友表示深深的感激。

(三)吻礼

吻礼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礼节,包括亲吻、拥抱和吻手礼三种。随着对外交往的广泛开展,这种礼节也会在涉外交际活动中遇到,应该有所了解。

①亲吻。亲吻作为一种西方礼俗,起源于古罗马。亲吻不同于接吻,它因行礼者相互关系的不同而亲吻时“接触”的具体部位也各不相同。长辈与晚辈亲吻时,长辈吻晚辈的额头,晚辈则吻长辈的下颌。平辈亲友、熟人之间只能相互轻吻一下或轻轻贴一下对方的脸颊(亲脸)。

虽然亲吻礼在西方比较流行,但是即使是夫妻或情侣也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接吻,有些国家还明令禁止人们在街头接吻。有的国家亲吻礼仅限于同性之间使用。

②拥抱。在欧美各国、中东和南美洲,亲友、熟人见面或告别之时,常常使用拥抱礼,并常与亲吻并行。拥抱不但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礼节,也是各国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中的见面礼节。它和亲吻一样,也是通过身体的某一部分的接触来表示尊敬和亲热。拥抱可以理解为缩短了距离的握手,或者是胸部的“亲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