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后,女方家准备荷包蛋等招待新郎,准备简单饭菜招待娶亲人员后,新娘拜别父母,给父母敬茶敬酒。
在阳关一带,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迎亲人员还要从女方家象征性地“偷”点东西。所“偷”东西中必须有木材类的,意为偷财。
女方将男方带来的红白糖、肉方、挂面等留下一份,让男方带回一份,对红木匣子中带来的离娘钱及馍馍留在娘家,再由娘家对等换过,其它物品原封不动随新娘带回。
时辰一到,新郎或抱或背新娘从娘家出来,送上乔亲新车,与娘家送亲人员同行。乔亲人群中途不能随意停留,不能走回头路,也不能走重复路线。
有时碰到吉日,结婚的人多。乔亲人群在路上与别家乔亲人群相遇,要互换手帕以图吉利。乔亲队伍到新郎家门口,放鞭炮、撒花,或喷彩带。
下花轿时,新娘脚不沾地,新郎将新娘抱人新房,换礼服,准备典礼。在新娘进门时,公婆、新郎的兄长都要回避不能照面。
新娘到家后,待宾客到齐坐定,吉时一到就开始进行典礼仪式。由司仪宣布婚礼开始,放鞭炮,新郎、新娘携手缓缓步入典礼厅堂。
结婚典礼仪式开始后,新郎、新娘携手站在典礼台上,由主婚人、证婚人讲话并宣读结婚证书,然后新人互赠礼物,互戴红花,以示相敬相爱并进行拜礼。
拜礼讲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然后,新人要向亲戚朋友鞠躬答谢,新郎、新娘互相鞠躬致礼。
在阳关一带,为了喜庆,公婆的好朋友要给公婆抹花脸,还要给婆婆的耳朵上挂红辣椒,其意就是让公婆在媳妇面前出丑,以此来缩短媳妇与公婆之间的距离。
在典礼结束之后,司仪宣布新郎、新娘携手入洞房时,由亲朋好友将事先准备好的纸花、五谷杂粮、白砂糖等混合物打向新郎、新娘的头上,称为打煞,意为驱灾避邪。
典礼之后,阳关一带还有认亲的习俗,即在婚宴开始,由司仪带着一对新人认长辈、认亲戚,新人叫着长辈亲属的称谓并鞠躬行礼。而长辈则要事先准备礼金红包,当面分别给新郎、新娘,以示祝贺称为拜礼,一般要多次鞠躬行拜礼,尤其父母则要多次给红包。
婚礼的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不吃婆家饭,而是吃娘家派人送来的素食宽心面。所谓宽心面,就是很宽的拉条面,其意是让新人在成婚后放心过日子,不要怕事。
婚礼的当天晚上,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闹洞房,也称耍床。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到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
闹洞房时,年轻人要准备各种雅俗共赏的节目,让新人表演,逗乐、起哄,增加喜庆气氛。如表演取筷子,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让两人有意亲吻。
另外,过去闹洞房时还要耍闹小叔子,让小叔子给嫂子扫地,扫地要从门口往里扫,扫的东西要堆在屋角,意思不能把财扫出门。这些扫来的“财富”,第三天回门回来后,再由新娘清扫出门。
在阳关一带,闹洞房结束后,结婚还没有结束。此时,新郎、新娘人睡前还必须完成一个很重要的程序,就是让人给新人铺床。
铺床十分讲究,要请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女性给新婚夫妇铺床,把两床被子的四角夹人核桃、花生、莲子、红枣等物,一边铺床一边口中还要念念有词:“反铺席子正铺毡,生下的娃娃坐高官;双双核桃双双枣,儿子多来女子少……”而后,新婚夫妻才能同床共寝。
第二天清晨,新婚夫妇不能随便出门,也不能睡懒觉,更不能随意开门。必须等候小叔子或侄子叫门时,才可开门。
叫门时,一般要喊:“哥哥、嫂子(或叔叔、婶婶)开门来,金银财宝滚进来。”这时才能打开新房门,并由叫门的孩童递进来两个熟鸡蛋、两个小馒头、两杯糖水,寓意财源流进,甜甜蜜蜜。此时,新郎、新娘要给叫门送餐的孩童红包。
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吃完后,再出门拜见公婆。到此,一套隆重的结婚仪式才算结束。
6.回门的习俗
在阳关一带,按照约定俗成习惯,结婚第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非常重视婚后第三天的回门,因此新郎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回门一般在上午进行。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要改口或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或称姨父、姨娘,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情、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回门吃饭不做菜,只有饺子,馅儿内包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寓意今后漫长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吃完饭后,新娘要按婆婆的叮嘱不能久留,放下筷子就回家。意思是说,新媳妇回门在娘家待得时间长了,婚后就不大顾家了,所以不能久留。回门是在阳关一带婚嫁习俗的最后一个环节,回门之后,婚嫁活动才算正式结束。
时代的发展,在阳关一带的这套婚嫁习俗,自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钟程序还是有的。在阳关一带的这种婚嫁习俗,也许显得太为繁琐,但是毫无疑问,经过六道环节考验下的婚姻,应该会比其它地方草草了事的婚姻,更稳定、更能长远。
(十七)亲属间的称呼
过去,因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地处我国西部的阳关一带,一般夫妻都要生育五六个子女,甚至更多。这种多子多孙的现象就造成了,亲属之间就出现了繁杂的辈份关系。和其它地方一样,阳关一带互相之间的称呼也有较为严格的界定,这些规定有的和其它地区相同,有的则是为本地所特有。
1.对父辈男性的称呼
上世纪60年代前,在阳关一带,儿女一般都称父亲为爹、爹爹,也有人家叫大或大大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阳关一带,部分城市人对父亲的称谓开始由爹改为爸爸,后来城乡基本都管父亲叫爸爸。对父亲的兄长的称呼在阳关一带有一定的独特性,依序称大佬、二佬等,相对应的夫人称为大妈、二妈等。
对父亲的弟弟一般称大爸、二爸、尕爸,相应的夫人则称婶婶。后来,随着外地风俗的进入,阳关一带人们对父辈的兄或弟基本都称叔叔,或大叔、二叔、尕叔等,对其夫人称婶婶。
2.对父辈女性的称呼
和其它地区相似,阳关一带子女对父亲的姐妹一般称姑姑,或称大姑或姑妈。
有一定特点的是,在阳关一带的农村,有人把姑妈干脆称叫姑娘或娘娘,当然这与其它地方把女儿叫姑娘是两个概念。不论对姑姑如何称呼,对其丈夫均称姑父,但个别也有称姑爹的。
3.对母辈兄弟的称呼
在阳关一带,虽然子女对父亲的称呼有多种,如大、爹还有爸,但对其母亲却是统一的,即都叫妈、妈妈。
对母亲的兄或弟称舅舅,只是按年龄大小依次称为大舅、二舅、三舅……对舅舅的夫人,按舅舅的排序依次叫大舅母、二舅母、三舅母……
4.对母辈姐妹的称呼
在阳关一带,对母亲的姐姐,称其为姨妈,对姨妈的丈夫称为姨爹。母亲如果还有若干姐姐,按年龄顺序称大姨妈、二姨妈……相应的就有大姨爹、二姨爹……
对母亲的妹妹称姨娘,对其丈夫称姨父。有若干的话,按序称大姨娘、二姨娘或按姨父的姓氏称×家姨娘、×家姨父。
5.对祖辈的称呼
在阳关一带,子女对父亲的父母均称爷爷、奶奶,这在全国都是一样的,唯对其母亲的父母称呼就不一致了。
在阳关一带,对其母亲的父母称呼社会上较为统一的称呼是姥爷、姥姥,外爷、外奶。但随着地域的变化就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称外公、外婆,阳关一带较为统一的称呼是叫尉爷、尉奶,标准的叫法应该是外爷、外奶,可能由于方言发音变化演变成了尉爷、尉奶,进入21世纪后,阳关一带的大部分人仍是这种叫法。
6.对岳父母称呼
在其它地方,对岳父母,旧时多称泰山、老泰山、岳丈、岳父、岳母。
但在阳关一带,女婿对岳父母则称姨夫、姨娘,后来,则有所变化,均称爸、妈。一般在对别人提起岳父母时多称老丈人、丈母娘,或称孩子他(她)外爷、外奶。
7.对妻子称谓
在阳关一带,旧时多称贱内、内人、家里的、屋里的、婆姨、婆娘,或称孩子他(她)妈或老婆子。后来和其它地方一样,阳关一带的人也称妻子为老婆,非正式场合或称呢称,或直呼其名,正式场合称妻子、爱人。
8.对丈夫的称谓
在阳关一带,旧时多称男人、老汉、老头子,或孩子他(她)爹、爸,有的地方还丈夫叫掌柜的。后来和其它地方一样,阳关一带的人也叫丈夫为老公、家长或称呢称、或直呼其名。
9.对晚辈的称呼
在阳关一带,父母称男孩为娃子、儿子,称女孩为女子、丫头、女儿。爷爷、奶奶将孙子辈的子女称为孙娃子、孙子、孙女、孙丫头。
父亲对同辈兄弟的儿子称侄子、内侄,对其女儿称侄女,对其姐妹的子女称为外甥或外甥女。母亲对其兄弟姐妹的子女统称为侄子、侄儿或侄女。
除了这些习俗,阳关还有春节社火、祭祀习俗等。
丰富的民俗风情,构成了阳关一种独特的文化。它们的存在,使阳关更加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