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域要冲:阳关
14953900000007

第7章 风俗民情(1)

时空流转,阳关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丝绸之路的繁华已经远去。但是,时光不会淘尽一切,反而给阳关沉淀下一些东西,阳关附近的风俗民情无疑就是这种沉淀的精华。

阳关附近的民俗风情有很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节”的说法。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固定而特别的节日饮食。“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说法,足以说明节日饮食的重要。这些风俗,历史悠久,已经成为阳关文化的另一种形式,被阳关人民继承了下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大年三十儿装仓面

在阳关附近,腊月三十儿的晚饭在这里又叫后晌饭,它是这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在吃后晌饭时,阳关附近的大部分人家,都要擀长面,炝臊子,吃“碱面”。

进餐的时间还有规定,即必须在“请神”,即祭祖先之后才能开始。此时,全家长幼同桌围坐,老人们边吃饭,边对儿孙们讲说这一年家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婚丧嫁娶、酬神祭祀、经济收入、来年生活安排等。

关于这顿饭的吃法,也有规定。按照老人的要求,这顿饭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吃饱到最大限度,吃得越多越好。其用意就是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最后一顿饭一定要吃好,把“仓”(肚子)装得满满当当、实实在在,图个身强体健。因此,这顿面又被称为“装仓面”。

装仓之所以要做臊子长面,也是有讲究的。其用意为求个长命百岁、诸事如意,并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晚饭之后,等天黑祭祀结束,全家人还要吃年夜饭,这也是“装仓”的继续。

(二)正月初一包饺子

在阳关附近,按当地民间习俗,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无论穷富人家,除了正常准备的油饼子等食品招待来客外,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这与我国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一脉相承。

饺子的质量视家庭条件而论,一般用猪、羊肉拌萝卜或洋芋做馅。饺子一般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初一破晓吃。

破晓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据阳关民间传说,人间的“招财童子”和天上的“进宝郎君”原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共享人间香火,同为众生造福,很受百姓拥戴。后来,“进宝郎君”被天庭擢用,分别时两人立下盟约,大年岁首“招财童子”以燃火为号(后来演变为放烟花爆竹),“进宝郎君”就将天宫宝物偷送人间。

后来,人们为了“得宝致富”,便以饺子为象征,从古到今在阳关地区沿袭传承。

(三)正月初七拉魂面

正月初七,阳关附近的人称之为“人七日”。在这天,阳关的人家一律要吃臊子面,又叫“拉魂面”。

关于吃拉魂面的习俗,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正月初七这一天,人的魂魄最容易脱离人体,吃了拉魂面,就可以用长面把人的灵魂和肉体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因此,吃拉魂面意味着人们追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四)正月十五蒸老鼠

在我国广大地区,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并以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但在阳关附近,有条件的人家正月十五吃元宵,更多的人家都在蒸“面老鼠”。

所谓面老鼠,是指用发面做皮,将上好的炒面或春节期间吃剩下的馍馍渣用清油、糖等佐料,搅拌在一起做馅,捏成老鼠形状上笼蒸制的一种食物。因面老鼠的馅是用清油搅拌的,所以有人也称它为“油老鼠”。

这个习俗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蒸“面老鼠”时,一定不能给老鼠做眼睛。人们希望老鼠个个瞎眼,以后不再糟蹋粮食。

(五)正月二十摊煎饼

在阳关附近,煎饼是正月二十必做的食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摊煎饼。

煎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将适量面糊舀入平底锅摊匀,烙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薄饼。然后,将炒好的豆芽、韭菜、肉丝、蛋丝放在煎饼上面,卷成筒状。

人们摊出的煎饼主要是献供敬神,以示补天补地。敬完神后,人们才开始自己享受这些煎饼。这里的煎饼味道很好,鲜嫩可口、味美无比。

(六)二月初二吃猪头肉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人民的一个重要节日,也称为“春龙节”。

这天各地的习俗不太一样,在阳关,二月二各家都要吃猪头肉。宋代苏轼所著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初安国军节度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

王中令看到出家人居然敢食酒肉,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和尚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写道: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看来,猪头不仅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后来,阳关人民二月二吃猪头肉的习俗就形成了。

(七)惊蛰吃炒面

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到了惊蛰气候开始转暖,冰消雪化,大地复苏,入土蛰居之草虫惊醒,一年从此开始。

这一天,阳关附近的人家都用油炸鸡蛋,拌入炒熟的干面,加上红糖,冲入滚烫的开水,搅拌均匀食用,芳香开胃。

这一天,阳关附近的农民还要用清油或大油熬萝卜汤,强制给牛、马、驼、羊从嘴灌入,俗称“啖牲口”,用以清胃火。

(八)四月初八浴佛节

在阳关附近,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人们在这一天要做米糕和油饼子。

在历史上,这里的人们对浴佛节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也像端午节一样做粽糕,炸油饼。

然而,和端午节不同的是,浴佛节这天人们将粽糕和油饼作为外带食品,去阳关附近的莫高窟、雷音寺等佛教寺庙赶庙会,祈祷还愿,浴佛布施。

相传佛教的开创者释迦牟尼,就是在这一天出生的,因此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以此纪念佛的生日。

(九)五月端午做粽糕

在我国,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而在阳关附近,人民则以吃米糕为主。

端午一到,无论穷富人家都要购买糯米、红枣做米糕,也叫粽糕。粽糕的做法是分别把糯米和红枣煮熟,然后将熟米糕和红枣分层交替压在盆中,俗话称“压粽糕”。食用时再加一些糖或红糖水,甜香无比。

(十)八月十五烙锅盔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人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拜月亮、吃月饼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但阳关附近的民间,又有用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的习俗。

在这里,中秋将要临近时,妇女们便整天地忙着烧锅盔。标准的锅盔一般直径都在三十厘米左右,厚度在三厘米以上,上面还画上月亮、松树、孙猴子等图形。

据说,吃锅盔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起来的。那时候,汉族人把蒙古族人叫“鞑子”。当时,蒙古族人为了防止汉人造反,管得特别严格,十户人家派一个蒙古族头目来监督,不准汉人私藏刀刃,十家合用一把菜刀。

元朝末年,汉族人要想联合起来反抗就得互相串通,但由于蒙古族头目监视得紧,无法通风报信,刘伯温就想出一个办法,他放风说今年秋后有瘟疫,家家只有烧锅盔吃,才能免除灾难。

于是,人们就在锅盔上写上字,或者在锅盔里卷上纸团,约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以放火为号,一齐动手杀“鞑子”。从此,阳关附近就有了中秋节做锅盔的风俗。

在中秋节,阳关人还有较为特别的习俗,那就是献月亮。中秋节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以后,各家都要在庭院正中摆好桌凳。接着,再把西瓜切成两半呈锯齿形,与锅盔、月饼一起有序地献在供桌上,然后燃香三柱,向月亮叩个头,便开始了赏月活动。

此时,全家围坐一起,长者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香燃完以后分食供品。后来,人们虽然不再上香叩头,但敬献锅盔、月饼、西瓜、水果仍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十一)冬至搓杏壳篓

在阳关,冬至也有固定食俗,即吃“杏壳篓”。杏壳篓就是通常说的“杏皮面”。阳关民间在冬至节这天必须食荤,无论大家小户都要割点肉做成以杏皮子为主,配以洋芋片、萝卜丁、干菜等混合而成的汤面,这就是“冬至饭”。

冬至饭必须在早上吃,意思是过了冬至,白天就一天天地长了起来。因为阳关民间有“过一冬至,长一中指”的顺口溜,也就是说人们睡觉的时间短了,白天劳做的时间长了。

同时,把冬至饭做得美味丰盛些,让家里人吃了多干些农活,争取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也是吃东至饭的一个用意。因此,也就有了“吃了冬至饭,干活多流汗”的谚语。

(十二)腊八煮腊八粥

在阳关民间,每年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煮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有大米、小米、红豆、核桃仁、红枣、红糖、花生仁、桂花等,相当于现在的“八宝粥”。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给地主放牛,常常吃不饱肚子,整日饥肠辘辘。一次,朱元璋在屋内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他眼睛一亮,心想:抓个老鼠充饥吧!

于是,朱元璋伸手向洞里摸去,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豆子、红枣、粟米等,五谷杂粮样样都有。朱元璋把这些粮食洗净,煮了一锅粥,喝起来香甜可口,成为一顿美餐。

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当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觉得平淡乏味想换换口味。一天,他忽然想起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来,就传令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煮粥进膳,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吃后大悦,即为此粥赐名“腊八粥”。

(十三)腊月二十三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这天,阳关附近的家家户户都要向灶王爷敬献供品,虔诚祷告,祈求来年家事吉利、人丁康泰。

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神仙,腊月二十三他上到天宫向玉帝汇报人们善恶,腊月三十儿回到人间。

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些自己家里的好话,消灾免难,因此,这一天,阳关附近的妇女们,便忙着给灶王爷准备上路的食品,即烙“灶干粮”。

灶干粮是在兑好的发面里,卷上清油、香豆子或其它佐料,烙成像小点心块那样的圆饼。

到了晚上,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品于灶君神像前,口中不住地念叨:“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灶君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祭祀完毕后,妇女将灶干粮分给众人食用。

“祭灶”是过年的前奏,农村有一句俗语叫“一到腊月二十三,过年还有整七天。”因此,民间又把腊月二十三叫“小年”。过了这一天,阳关的人民就开始准备新年了。

(十四)春节习俗

和其它地方一样,春节是也是阳关一带人民的古老节日,更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在这里,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每逢过年,阳关一带人民常常要在长辈的引领下,按照固定的风俗规矩有序地进行一些活动。

1.扫尘

举行过祭灶后,阳关一带人民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大年三十,民间在这段时间有一个重要的乡俗和讲究是“扫房”。

扫房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从里到外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把自家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扫除结束后,就开始张罗置办各种年货。农村开始杀猪宰羊或买鸡、鱼、肉以及各种蔬菜,并选买水果、花糖、瓜子等接待亲友和自食。还要添置新衣服,尤其是小孩子都要穿新衣服过年才高兴。

大年三十以前,男必理发,女必“挽面”,即剪发美容。同时,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能吃到正月十五以后的糖酥饼、馒头、花卷,油饼等,以备过年之用。

2.团聚

在阳关一带,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也称“除夕”,俗称“大年三十”。这是整个过年的开始,出门在外的家人都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三十的下午,孩子们在玩耍嬉戏的时候,正是大人们忙碌的时候。和其它地方有所不同,阳关一带的春联是下午贴的,三十下午,男人们在家里的每个门上贴春联、门神,牛圈里贴上“槽头兴旺”,大门前的树木、柴垛上都要张贴“出门见喜”“生财有望”的大红条幅。

此时,阳关一带的主妇们则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一般都在太阳落山时准备好,在天色刚刚放暗时,首先要“请神”,也就是祭祖宗。此时,全家人带上纸钱、烟酒、茶和各种菜肴、吃食等到家门外干净的空地上烧纸、叩头,恭请祖宗回家过年。

纸烧完回家以后,人们在祖宗的牌位前放上供品,然后焚香跪拜。请祖宗用餐,尔后,全家人才正式用餐。这充分表现出敦煌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3.年夜饭

敬奉过祖先后,才能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请神”之后,全家人共吃团圆饭。这顿饭可以说是这个家庭一年间最丰盛的一桌饭,除了备有各种肉、菜、酒类之外,还必需要有“碱面”,也就是“臊子面”。

当晚,农家厨柜都要填放一点年馒头,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当午夜交正子后,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刻,大人和孩子们纷纷走出家门燃放鞭炮,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