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特蕾莎姆姆一生大概获过80多项荣誉和奖励,姆姆之所以能成为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
特蕾莎这位貌不惊人的加尔各答修女,在她的一生中,似乎是毫不经意地,就获得了很多奖项、奖金和荣誉,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并不是喜欢追逐名利的人,也并不喜欢收集奖章,因为在她的道袍上能看到的,只有一枚纪念基督为人受苦的小十字架,也和其他修女一模一样,是用别针扣在衣服左肩上的。而她获得的所有的奖金,全都用在了救助穷苦人的事业上,用她的话说:
用这些金钱可以救济穷人……这些奖项不是给我的,而是给我的人的……这些钱没有叫我有任何感觉,因为我知道它们不是给我的,而是给那些终于被人注意的穷人的……世界开始想了解他们,事实上,人们写了这么多有关的报导,已显示人们开始醒觉,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
特蕾莎修女所有的勋章和奖状,放满了一只藏宝箱,里面除以上提到的以外,还有印度的“奇妙的莲花奖”、菲律宾为对国际谅解有贡献人士而设的“麦西西奖”,和在波士顿颁授的“好撒玛利亚人奖”,还没有包括由新德里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剑桥大学等颁授的二十几个荣誉博士四方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更特别为她发明了一个“人文博士”。
特蕾莎修女在领取这些著名的奖项的过程中,经常会给人们留下一些令人意想不到,而又让人们能够理解的奇闻趣事。例如,在参加有整个外交使团和15位枢机主教出席的“教皇若望二十三世和平奖”颁奖典礼时,她居然是乘坐公共电车从罗马分会进入梵蒂冈的。
尽管姆姆个人对获奖并不感兴趣,但是当她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起,她代表的就不再是她自己,而是世界上的所有穷人,还有那些比穷人更穷的人。她的目标就是为穷人服务。所以,如果这些荣誉和奖金能帮助穷人和鼓励人们实施更多的善举,那么她愿意接受。她很多次强调地说,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来领奖。接下来,我们就来列举她代表这个世界上的穷人所领过的奖项吧。
1962年9月她获得印度总统颁发的Padmashree奖。
1971年1月,教皇保罗六世授予她“教皇若望二十三世和平奖”。这是仁爱类奖项中的最高奖,而姆姆是获此奖项的第一位女性。保罗六世在颁奖仪式上说:“基督的福音又一次在教会的历史和进步的社会中实现了……并照亮了圣希来内(早期基督教的一个教父)的名言:积极生活着的人类,就是上帝的荣耀。”国务代理白利内主教也发表了这次颁奖的意义:“正义是和平的基础,不过最后与仁爱同行。”
出人意料的是,特蕾莎姆姆在参加这个有整个外交使团和15个枢机主教出席的颁奖典礼时,居然是坐着公共电车进入梵蒂冈的。同年9月和10月,她相继获得波士顿美国公教发展联合会颁发的“善心的撒玛丽亚人奖”和“肯尼迪国际奖”。
1972年11月,特蕾莎姆姆获得“尼赫鲁国际谅解奖”。当时的印度总统西里吉利在颁奖仪式上说:“特蕾莎修女是基督爱的象征,在为她颁奖的同时,我们也歌颂对神圣生命的敬爱,以及对物质的弃绝这个印度的伟大传统。”
其实在姆姆获得这个奖项之前,印度人早已把她看成是一位民族女英雄,而虔敬的印度教徒们,甚至把她当作是“天神的女儿”。
1973年4月她获得英国菲利普亲王颁发的“谭宝顿宗教促进奖”。
在颁奖典礼上菲利普亲王说:“奖项一般都是为了鼓励竞争而设立的。但有资格获得一个宗教奖项的,恰恰应该是那些无心争夺它的人。我不能想象,有人会为了获得一个奖项而敦促自己行善。即便是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公正无私的评审团,就一定能够确定谁比谁更好地实践着上帝的工作吗?”说到这里亲王立马转变话题:“而特蕾莎修女让这个奖项有了存在的理由,所以,我们今天应该恭喜的不是特蕾莎修女,而是谭宝顿先生和评审团,因为特蕾莎修女愿意接受这个奖。”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奖项的评审团由10个人组成,而其中有6个基督教徒,只有一个是天主教徒。
1974年,她获得美国俄亥俄“慈母与导师奖”。这个奖项创立于1963年,是专门奖励为社会服务的妇女。
同一年,美国方济各第三会授予她“和平奖”。
1975年10月,新成立的联合国农业与供养组织,新设立了一个奖项“施维策尔国际奖”,并把这个奖项授予了姆姆,以表彰她在帮助世界的贫穷与饥饿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奖项,而特蕾莎姆姆是第一个获奖者。
1976年,姆姆获得表彰爱德精神的“PoverelleMedal奖”
1977年,姆姆“开普敦基金奖”,一个以发展宗教为宗旨的奖项。
同年,菲律宾总统授子她“麦格赛赛国际谅解奖”,并推崇她是亚洲最值得尊敬的妇女。
1979年3月。特蕾莎姆姆获得罗马“BalzanPrice奖。”这个奖项是以捍卫人道、和平、友爱为宗旨的。授奖委员会赞扬她“以卓绝的精神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国家,为救助饥饿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受苦的人类付出了不知疲倦的操劳”。
同年,她又获得美国公教大学主保奖。
同年12月10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特蕾莎姆姆获得了被称为人类至高荣誉的“诺贝尔和平奖”。评奖委员会认为她成功地填补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代沟,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克服世界的穷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姆姆还获得的奖项:
印度最高文职官员奖“宝石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勋位奖”,美国总统“自由奖”,美国艾森豪威尔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和平教育奖”。
她的祖国阿尔巴尼亚甚至设立了一个“特蕾莎修大奖”,以奖励那些从事慈善事业和实施人道主义的杰出人士。
并且,姆姆还被授予许多荣誉头衔:
1971年10月,获美国华盛顿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
1975年11月,获加拿大沙如略大学法律学荣誉博士;
1977年6月,获剑桥大学神学荣誉博士;
1979年1月,获印度巴拉特大学荣誉博士;
1983年3月,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
1994年11月,获台湾静宜大学荣誉博士。
1996年10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赠送给她一份特别的礼物,即特批她为美国荣誉公民。截至1996年底,只有5名少外国人获得过这份殊荣。
面对这么多的荣誉,特蕾莎姆姆的回答是:“不是我重要而是这项工作重要。姆姆还说:“我们全都是基督手中的工具,努力做一些小事就会离开。”而且姆姆的谦逊不是出于礼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识,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悟。”
姆姆认为,认识自己其实就是认识上帝。所以,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时常保持一种谦卑的心理。
在《神曲·炼狱篇》里,睿智的但丁让那些骄傲的灵魂背负着他们的身体压向地面的巨石行走,寓意着神让他们在这种痛苦中学习谦卑,还象征着骄傲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假如人们能乐于谦卑,反而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轻松。
尽管特蕾莎姆姆获得了举世的荣誉和显赫的名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敬仰她,说她是“活圣人”,甚至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也曾以一篇题为“活在我们中间的圣者”的文章报道过她。但她一如既往地默默工作着,始终保持着一个修女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她说,既然选择了贫穷和服侍穷人,那么,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她,她都要忠于自己的选择。
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圣者特蕾莎姆姆一天的行程吧。
通常,姆姆会在早上4点半起床,先做默想和晨祷。6点钟参加清晨弥撒然后做杂务,如打扫院子,清理厕所等。7点半吃早点,8点钟开始服务工作——或者去麻风病院照顾病人;或者去安息之家服侍和安慰垂死者;或者去弃婴之家照料孩子;或者去贫民区帮助穷人;还有可能去查看医院、学校的状况。每天她都会去不同的处所去服务。在她看来,只要是对人有帮助的事,就都是高尚的。
然后午饭后,姆姆一般会休息半小时。
下午,花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集体祈祷,然后读《圣经》,或其他神修著作,再处理修会里的杂务。有时候,修会里来了很多客人,她会站在教堂外的走廊里和客人说话,因为没有会客室。
晚上,晚饭后半小时做杂务。然后参加集体敬拜圣体的仪式,最后以集体晚祷结束这一天的生活。夜里10点钟。修女们睡了之后,姆姆还不能休息,她得在那间只有一桌一椅的小屋子里继续工作——处理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而且通常要持续工作到深夜。
特蕾莎姆姆十分珍惜时间,以至于吃饭都被她看作是一种浪费。于是她把一日三餐减为一日一餐,直到教皇亲自出面干涉,她才放弃这个不可思议的做法。
我给大家说两个小故事吧。
1980年6月,有一个仰慕特蕾莎姆姆的西班牙青年,经过长途航行来到了印度。却修女们告知,姆姆刚刚去了孟买,于是青年又飞速地赶往了孟买。等他到达孟买时,孟买的修女又跟他说姆姆已经启程去马德里了。青年立刻买了一张机票飞往马德里。等他马不停蹄地马德里时,修女们又告诉他姆姆去了来嘉奈。青年拜见姆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所以,他一分钟也没有耽搁,又飞速地赶到了来嘉奈。
最后他总算没有白跑,一个修女告诉他,姆姆正在后院工作。于是青年欣喜若狂地往跑到后院。他很激动,还有些紧张,他的心跳明显加快。但是当这个崇拜姆姆的青年走进修会的后院时,他惊讶了,他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婆正在亲自教几个小修女晾晒衣服。她把绳子拉长、绷直、固定,再把衣服一件一件晾上去。同时对着小修女们说:一定要把绳子固定在一个适当的地方和适当的高度,不然阳光会被房屋挡住了。
青年一时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他没想到修女所说的工作竟然就是晾衣服。
后来,这个青年对他的朋友说:“真是出乎意料,一个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一个圣人,居然在晾衣服。”
不仅如此,在加尔各答,人们通常会看到这个举世闻名的老修女,就坐在货车车厢堆积如山的面粉袋上左摇右晃。很多人都奇怪姆姆为什么要如此奔波劳碌。姆姆的回答是:如果不及时押送这些要送给穷人的面粉,那么,很有可能它们会被偷走。当然,最关键的是,她并不认为这是什么辛苦或劳碌,她也不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她正好可以利用这中间的时间来祈祷和默想。
仁爱传教会在全世界127个国家有六百多座分院,特蕾莎姆姆必须时常前往各个分院巡视。四千多个修女,每一个她都记在心里。并且不管到哪个分院,也不管工作有多忙、旅途有多劳顿,她都要抽出几个小时亲自照顾病人。尽管修会有这种制度,但身为会母的她完全可以对自己宽松一些。但是她绝不会这样,她说她就是一个流浪者,从这一件工作流浪到另外一件工作,直到死。
特蕾莎姆姆认为,祈祷必须付诸行动,只有在一种实质性的服务中才算是真正地与穷人一起分享上帝的大馈赠。
耶稣曾说过:“面对一个赤身露体,且忍饥挨饿的人,假如你只是对他们说,让他们平安回家,注意吃饱穿暖,却没有具体帮助他们的话,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耶稣的爱徒约翰也说:“我们的爱,不应该只是用言语,也不应该只是挂在嘴上,而要以行动和事实证明。正因为如此,特蕾莎姆姆一再强调“爱的果实是服务”。这个服务就是“我们话语不多,只做实事。”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曾这样写道:
她遵循这样地一条真理去生活:祈祷就是虔敬,祈祷就是服务。而服务就是她的身心所向,是她的宗教,是她的救赎。
有一次,特蕾莎姆姆去参加一个世界性的反饥饿大会。在会场外,她突然发现一位老人饿倒在路边,她立马把这个老人带回到了修会,会场都没进去。后来姆姆说:“抢救一个饥饿的老人,比参加一个反饥饿大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