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孩子,你究竟在想什么
14926700000015

第15章 蹲下来和孩子建立同理心(2)

与孩子做近距离的交流

所谓做近距离的交流,不是下命令、作指示,而是坐下来和孩子面对面的聊天,就孩子多方面关心的话题和他交流。

既然是交流,就必须“你来我往”“有说有听”。这时候,有的父母就会感到苦恼。既不能否定孩子的说话内容,又不能对他说教、讲道理。除了听孩子说,父母还可以讲些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聊天的时候把孩子当成朋友,就不愁没有话题了!可以聊孩子,也可以聊自己,特别是聊自己,孩子一定是想听的。

孩子都是喜欢听大人的故事的,当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时,尤其是听到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也有丢脸、考试不及格、被处罚的经历……他们通常都会目瞪口呆,听得极为专心。

别担心你的经历会让孩子把你看扁了,事实上,发现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或出丑的过去,往往能在一瞬间拉近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让孩子视你为伙伴,对你无话不说。

一位颇有教育经验的语文老师经常在学生面前讲他小时候的故事。这位老师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上课偷吃巧克力被老师发现后罚站了半节课,当他回家,这事被妈妈知道后又被骂了一顿。每当他极尽所能地形容当时的自己是多么丢脸、困窘时,学生们总是会投以理解、同情的目光,彷佛故事中“高高在上”的老师就是他们的化身,他们完全能理解老师当时的感受。

因此,学生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大胆写出自己的心声,描述自己最难忘的教训,一点也不隐瞒。原因很简单,孩子们会认为,一个与他们有着同理心的老师绝对不会取笑他们,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倾诉。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你的故事:忘记写作业、上学没带书、考试没带笔、跟爸妈吵架、说谎被识破、作弊等,让他们分辩是非。

父母小时候的经历,是劝诫孩子最好的例子,比说什么大道理都有用。当孩子已经把你视为朋友时,就要把握机会,让孩子从你的故事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对大人的故事总是印象深刻,多跟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故事,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把大道理和实际相结合,本来严肃的说教就不会让孩子产生排斥与乏味的心理了。

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沟通时,父母也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或身边普通人的故事,让孩子能够从别人的故事里了解生命的欢乐和艰辛,学到生存的策略和智慧:这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智慧。这样可以让孩子发现人生的目标多种多样,幸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抗压性,使孩子获得一种应对挫折的智慧。

有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态。所以,在他们的故事中往往只谈成功者的人生,不愿谈失败者的人生。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而失去了听故事的兴趣。如果你想激发孩子的进取心,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最好多讲讲如何从失败、挫折中站起来的故事。也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勇敢面对失败、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这样更能得到孩子的共鸣与认同。

因此,在和孩子做近距离沟通时,父母最好站在朋友的立场上。想想看,如果是孩子的朋友,会用怎样的语气跟他聊天?忘掉长辈的身份,用朋友式的口吻和语气跟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不要总是在聊天中将父母勾画的人生强加给孩子,或者非常明显地命令孩子要如何如何去做,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反感与不自在,也会让原本随意的聊天变得十分拘谨。

此外,父母在与孩子做近距离交流时应注意几个细节:

1.父母要注意控制情绪。不要把凉变成吵架。

2.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要多听少说。只有多听孩子的想法,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才能对症下药。

3.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妄加评论,否则沟通很难进行。

4.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大人与孩子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不妨多做换位思考,问题的根源就很容易找到了,或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

5.父母多给孩子灌输积极的思想。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有多么不开心,都要让孩子看到好的一面,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他。

父母要蹲下和孩子说话

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通常以家长的身份出现,而孩子则会作理所当然的倾听者,这种对话方式下,孩子能跟父母讲多少心理话呢?蹲下和孩子说话并不是强调和孩子说话时要保持的身体姿式,而是要求父母放下架子。

家长与孩子是平等的,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个体。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放下家长的架子,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真正平等地与孩子进行对话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才是真正地尊重自己的孩子,才能帮助孩子立足于社会。

有许多家长认为,我辛辛苦苦上班供他读书,还要怎样?这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于家长之间的心态,但仅有这些够吗?静下心来想一想,家长每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有多少?倾听他们的心声了吗?答案大多数都是否定的。

家长要放下架子来和孩子交流,蹲下身来和孩子平等对话,是家长很有必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试图与家长交流,往往被家长粗暴地打断,孩子想解释犯错的原因,却被家长斥责一顿,家长经常沉浸在成人世界的烦恼之中,却很少走入孩子的世界,也许这就是孩子不愿向父母诉说烦恼的原因吧。现在的报纸杂志上时常报道有关孩子发生家庭悲剧事件,各位家长看到这些,除了痛心外,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触吧!

王先生是一位大企业的经理。他把企业打理得很好,对部属的关系处理得也很好,但是在家里,对自己的儿子却十分严厉,很少有笑脸。小的时候,他儿子由于屈服于他的“高压政策”而表现得服服帖帖。但长大了,读初中了,王总还是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儿子,这让父子关系骤然紧张了起来。

有一天晚上,王总的朋友去王总家做客,朋友和王总的儿子原是很熟的,以往每次去,孩子总爱赖在朋友身边和他调皮。而这一次,孩子听说是去辅导他的功课的,马上就变得拘谨起来,也不和他说话了。朋友进了孩子的书房,开始补习的时候,他笑着向孩子声明:“这次我不是来给你当老师的,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跟你一起学习的,我自己原来学得不好的功课要来补一补。”接着,他拿出用稿笺纸誊写得工工整整的一篇短文,说这是自己刚写的作文,让他提意见。孩子警惕地瞟了一眼,又规规矩矩地坐着没动。朋友见这样没有效果,于是他就以往常与他玩闹时的随和态度与孩子讨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趣话。一连三天晚上朋友都这样给孩子上课。

到了第四天,孩子终于消除了警惕。他敞开心扉向爸爸的朋友倾诉自己的爸爸对自己的严厉,说他爸爸平时都是黑着脸,很少和自己说话,有事也不和自己商量,经常代替自己做主。只要自己稍微做错了一点事就会被臭骂一顿。说着说着孩子眼里就有了委屈的泪花。他说他已是个大人了,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求大人给他一点平等对话的机会,不要再给他那样大的压力。

孩子最后的一句话,朋友心中一颤: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压力已经够大的了,但有多少家长为了孩子早日成才而一味严厉相待?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的时候,会给他们平等对话解释的机会了呢?

孩子也需要理解,孩子也需要尊重、对于孩子来说,唯独有了宽松的生活环境,才会有一个轻松健康的学习心态。

这次交流之后,朋友找到了王总,说要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放下当家长的架子,多和孩子平等对话,王总听后若有所思,也感觉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改以往严厉的态度,有事就和孩子商量,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孩子出了错也和颜悦色地分析和说理。渐渐地,随着父子关系的融洽,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慢慢好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各不相同。对孩子独断、严厉型的家长,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平等的对话,而且强制孩子必须执行他们提出的要求。对于这样的家长,孩子就像一部机器一样,家长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想看,这样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悲。

这样的家长就只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强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意见置之不理,对孩子说一不二,其实这样做危害很大。家长并不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也不能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不听孩子的意见,不允许孩子倾诉自己的想法,不能真正地和孩子心交心的沟通,就不会是真正地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和孩子进行民主型对话的家长,他们既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不会听任孩子的所有要求,常常是通过讨论、谈话,把事情讲清楚,然后与孩子共同作决定。这样的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更像朋友,彼此能够信任和尊重。他们往往根据孩子的愿望、需要或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而不会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图去做事。在这样的家长面前,孩子是自由的、平等的。同时,也保证了孩子不会任性,不会放荡不羁。为了营造和睦、信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不妨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与孩子展开平等的对话。那么这样的家长就极大地鼓励了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要总是和孩子讲大道理

当孩子有问题要求大人帮助解决时,或孩子的表现出了问题,父母要过问时,都要讲述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讲,“自己人效应”是指人们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易接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己人效应”告诉我们,要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想法和意见,那就必须与孩子保持“同理心”,让孩子把我们当成自己人,这样才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我们要有效利用“自己人效应”,让孩子体会到我们是他最亲近的人,我们是理解他的,我们是真正为他好的,这样一来,他才愿意和我们交流,我们也更容易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也才会更容易接受我们所说的话。

但是,在平日里,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人效应”,经常对孩子进行说教,他根本体会不到我们是他的自己人,结果使我们与他产生越来越大的距离和隔阂,更谈不上很好地沟通,自然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一天,11岁的刘洋放学回到家,把书包一丢,气呼呼地说:“今天真是气死我了,就因为我迟到了两分钟,老师就不让我做早操。”

妈妈说:“迟到两分钟也是迟到,因此你没理由生老师的气,这本来就是你的错误,如果你不迟到,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刘洋争辩道:“妈,你是不知道,老师让我站在一边,所有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真是丢死人了,这些都是老师害的。”

妈妈说:“这时候知道丢人了,知道丢人就不应该迟到,你还有脸怪老师,要怪就怪你自己。”

听到妈妈不理解的话语,刘洋更觉得委屈了,大声喊道:“你就知道说我,一点儿也不把我当回事,一点儿也不考虑我的感受。”

说完,刘洋就气冲冲地跑出了家门……

从心理学角度讲,当孩子受到了委屈,他需要得到妈妈的同情与理解。然而,杨光的妈妈却说了一大堆不理解他的话语,他的委屈不但没有减缓,反而加剧了。可见,当孩子受委屈的时候,我们对他进行说教,他是不会心平气和接受的,只会火上浇油,这让他无法释怀内心的委屈,可能会造成他心理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