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孩子,你究竟在想什么
14926700000014

第14章 蹲下来和孩子建立同理心(1)

同理心是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指一个人对于他人感觉、情感和愿望的关注程度和敏感程度。要求家长和孩子建立同理心,不仅仅指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而且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体会孩子的情感,并不要带有自己的感情好恶甚至价值观,这是家长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

对孩子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尊重

现在有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一长大就不听话了,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一种曲解,如果,这时的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就不会有以上的感觉了。

其实,亲子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有效的方法是——换位思考。

一位很懂得教育方法的妈妈从儿子的成长中体会到:在家中,对于孩子所提出的问题,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处理,就能顺利解决。而且,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

有一天,上小学的儿子对她说:“妈妈,和您商量一件事。”

“好啊!妈妈洗耳恭听。”

“过两天学校要组织春游,要坐车、买门票,天这么热,还要买点儿饮料。您能不能给我50块钱?”儿子捏着手指算着。

“可以。”她毫不犹豫。孩子出去玩,给点儿钱是应该的,何况他的理由那么“充分”。

儿子看妈妈这么痛快,来了精神:“您可能好久没去公园了,里面许多地方都要门票,您能不能再多给我20块钱。”儿子“得寸进尺”了。

看他那认真的样子,妈妈觉得这个理由也能接受,于是又答应:“好吧!”

儿子看自己的“游说”成功,情绪更高了:“要不然,您再加20块,给我90块钱算了,万一有同学带的钱不够,跟我借呢!”

这话也有道理,看他那费劲的样子,妈妈改变“战术”,“以攻为守”了:“这样吧,我给你100块,由你自己支配,节约归己,好不好?”

“真的?OK!您真是个痛快妈妈!”儿子喜出望外。

出乎这位妈妈预料的是,这次春游儿子只花了80块钱,用来买门票、交车费。儿子的班主任告诉她:“这次春游,你儿子什么都不买。中午吃饭时,大家都去买饮料,他也不去买。我们问他为什么,他神秘地告诉我节约归己。”

她后来听儿子说,许多同学买吃的、喝的,春游变成了“吃游”;还有的同学把剩下的钱买了小飞机,10元钱一架,一会儿就飞丢了好几架,多可惜呀!

从儿子幼儿时期直到高中时代,这位妈妈一直用“商量”的办法同他相处。“商量”使亲子间增进了感情,避免了冲突和对抗;“商量”使儿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

孩子是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潜能的开发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赏识和肯定。父母应当相信,孩子的世界会比自己的世界更辉煌,因为他们属于未来。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平等地面对他们,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父母。

在家庭里,像这位妈妈一样,把孩子看做是与家庭其他成员一样平等的人,用“商量”的办法同他相处,这在中国很少见,但是在很多西方国家却很普遍,比如:一位在瑞典工作了3年的中国人对此有着很深的体会。

他的瑞典房东达卡先生就是一个很懂得教育孩子的人。当他初次步入这个家庭的时候,达卡先生9岁的小儿子就热情地向他打招呼:“中国叔叔,你好,我是克里。”他很奇怪,问克里:“你怎么知道我是中国人?”克里皮地一笑:“我不仅知道你是中国人,还知道你和猴大仙是好朋友!”

原来,当他打电话给达卡先生,想要租住房子的时候,达卡先生专门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征求全家人的意见。克里听说是个中国人,便说:“他知道猴大仙吗?如果他不知道就不要租给他了!”克里这段时间被英语版的(西游记)吸引住了。孙悟空在这部英语版的片子中被翻译成了猴大仙。达卡先生马上打电话跟他求证。这让他莫名其妙,他夸张地回答:“我不仅认识猴大仙,我们还是朋友呢!”这样达卡先生一家才同意把房子租给了他。

达卡先生对孩子意见的重视程度很让我们惊讶。因为即使在我们一些比较民主的家庭里,孩子的意见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不受大人重视。烦了,父母会说:“这是大人办的事,小孩子懂什么!”而达卡先生则说:“即使是一只小鸭子,它也有叫的权利。”

父母应当平等地面对待自己的孩子,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父母。

孩子希望得到与父母的争辩权

按照中国的传统,父亲在家里就是有最高权位的人,父亲的话就是圣旨,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

其实,让孩子“听话”的背后,掩藏的是成年人的权威心态,父母们希望能保持自身的权威在位,从而得到子女毕恭毕敬的尊重。作为子女,当然应该以“孝”为先,尊重家长;但尊重是相互的,反过来说,身为家长也应该尊重子女,这是保持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现实的状况却是,家长受到子女的尊重,如果孩子稍有点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很多家长就接受不了了,如果孩子争辩、犟嘴,那简直是“逆忤”,脾气不好的父母甚至于拳脚相加。

可是孩子为什么要和父母争辩犟嘴呢?是由于父母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以势压人、强加于人。所以,孩子和父母争吵的根源还在父母身上。

如果父母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争辩,尊重孩子争辩的主权,说服而不是压服孩子:如果孩子说得有道理,就按他们的意见办,那么就有助于缓和亲子关系,也会使孩子对父母口服心服。因此,聪明的父母考虑的是如何应对孩子主动发起的辩论,而不是如何让孩子言听计从、不作一声。

尊重孩子的争辩权,其意义不仅至此。德国心理学家经研究得出的看法是:能够主动与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卜·法斯博士研究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吵,对于下一代姑娘和小伙子来说,是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认为,争辩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如下的作用:

1.有助于找到界线。

一位母亲劝她9岁的儿子卢卡斯说:“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卢卡斯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妈妈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你来我往,母子俩就争了起来。

安格利卡·法斯博士分析认为:卢卡斯这种有目的的挑衅是在试验他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在这个倔头倔脑的阶段,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机会学会估量自己,争辩是他们摆脱茫然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2.形成自我意志。

法斯博士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形成并且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多么重要!”

3.训练辩论技巧。

11岁的王勇想让妈妈买一条牛仔裤,但是他的妈妈反对。妈妈说:“你不是还有裤子穿吗?”王勇反驳说:“隔壁的李凯也有裤子穿,可他妈妈给他买了两条呢!”

通过与妈妈争论学到辩论的艺术。孩子日后在职业中一定会发生争论,所以早期与父母的争辩对他们的将来是有益的。

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要实现良好的沟通,要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说好每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这一点也很重要。

《庄子》中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如果不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看在我们眼里的或许和事情的真相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对同一个问题,家长和孩子的看法很可能不一致。在孩子那儿正常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行为,到了父母眼里很可能就完全变了样。现实生活中,往往总是这样,父母有父母的苦心和坚持,孩子有孩子的委屈和想法,父母和孩子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样的事是很多的,即:本是同一件事,可父母与孩子一张口就说两“拧”了,比如:

一天上学路上,女儿坐在车里,突然略带得意地朝妈妈说道:“妈妈,前面那国内是江苏的车。”妈妈一看,“苏B”开头的:“便回了一句,这谁都知道!”

刚说完,女儿脸上的兴奋劲就没了,头低了下来,很明显是不高兴了。小声嘀咕道:“我又看不懂车牌的含义!我只是看到上面的苏字,想起老师教过,苏是江苏的简称,所以才猜那辆车是江苏的。跟你说是想确定一下,可你……”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对与错的原则问题,只是因为他们分别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所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父母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就要学会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田女士带着儿子参加一个夏令营,想借助这个机会,增进一下母子关系。可是她没想到的是,孩子在第一个活动环节就和自己做对。原来为了让孩子们互相熟悉,老师让孩子们玩“开火车”的游戏。田女士注意到,儿子信心十足,当起了“火车头”,玩得很开心。可是没多久,儿子突然站着不动了,后面的小伙伴也跟着停了下来,不管大家怎么催促,儿子就是站着不动。

田女士的脾气一下就上来了,走到孩子身边,批评道:“你怎么不听老师的话?大家都催你呢,怎么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因为在气头上,田女士的语气很不好,儿子脸上的笑一下子没了。

这时候,老师过来了,笑眯眯地摸摸田女士儿子的头,安慰了两句,儿子这才重新笑了起来。

“现在可以告诉老师为什么停下来吗?”老师问。

“报告老师,我没油了!”儿子大声地回答。

“嗯,老师现在给你加油!”老师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现在可以开动了吗?”

“报告老师,马上出发!”

就这样,儿子带着小朋友们重新开心地奔跑起来。

没有什么车是可以不用加能量一直跑下去,这是每一个成人都懂得的道理。可是为什么当扮演火车的儿子做出这么合情合理的动作时,反而受到了妈妈严厉的批评呢?答案很简单,妈妈先入为主,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对孩子做出了错误的评判。

由此可见,当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如果孩子的一些语言和行为让我们觉得奇怪的时候,不要急着质问发脾气。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好好听听孩子的想法。

其次,父母要学会从孩子的高度看问题。

李女士和大多数女性一样,热衷逛商场。儿子没人带,所以她每逢周末都领着儿子一起到商场购物。可是她发觉孩子逛一会儿就哭着闹着要出去,而且每次都是这样。商场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很多可爱的毛绒玩具,为什么儿子不愿意逛呢?李女士纳闷不已,有时候儿子一哭她就特别生气。

直到有一次,她在商场里蹲下身来给儿子系鞋带,才终于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意逛商场:原来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到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满商场来回晃动的人的大腿。谁又愿意在这样的环境待上几个小时呢?从那以后,她每次逛商场都把儿子抱在怀里,儿子也不再哭喊着要离开了。

父母要学会从孩子的高度看问题,这里说的“高度”,不仅仅是身高,还包括思想的高度。父母是成年人,学习了不少知识,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经验,对很多现象、问题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看法。但是孩子不是,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很多事情在父母眼里根本不值一提,对孩子却可能是个难题。

所以我们说,父母不仅要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还要保持童心,多从孩子的高度去看问题。

还有,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基本是要求父母要等同于孩子,比如:

“妈妈,我们今天考数学了。”

“是吗?这回得了多少分?”

“82分,比上次高10分呢。”女儿有几分骄傲地说。

母亲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女儿的心思,接着说:“你努点儿力行吗?”

“你凭什么说我没努力?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师还表扬我进步了呢,就你总是不满意。”女儿生气了,她提高嗓门喊了起来。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这不是为你好吗?你看看你,就算进步10分也比人家扬扬差,一点儿也不争气!”

“我怎么不争气啦?你嫌我丢你的脸是不是?人家扬扬好,那就让她做你的女儿好啦。”女儿气冲冲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本来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却因为母亲不懂得从女儿的角度去看问题,闹得不欢而散。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进步都是值得骄傲的,都是她努力的回报。父母要是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给的应该是赞美和鼓励,而不是比较和批评。

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孩子喜欢能从自己角度看问题、理解自己、体谅自己的父母。因此,生活中,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