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
14925400000024

第24章 知足寡欲,看淡看轻从不动心(3)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的确,只有扫除声色货利的阻碍,人才能以纯明的良知做人行事,才能免去那么多烦恼和痛苦。

让名利得失如清风过耳

太史公《货殖列传》中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这是很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正是因为有名利的存在,才使得人甘愿冒冬寒夏热之苦,赴火海刀山之险。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争名夺利看做是人生的常态了。

对于名利这两个字,王阳明是怎么看的呢?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王阳明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朝廷的奖励,加官晋爵自然是免不了的。得知老师有这样的鸿运之后,弟子们纷纷前来道贺。然而,面对一群为自己高兴的子弟,王阳明却并没有自鸣得意,他幽幽地说:“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兴衰荣辱、名利得失,在他看来都如清风一样,转瞬间就从身边掠过,不会让他的心泛起丝毫的涟漪。虽然建功立业,成一时之名,但那也不过是内心良知作用在外物中,过眼就如云烟般消散,早已不会再记挂。

从这番话中,我们能够看出王阳明的心志。他非但不认为争名夺利是人生常态,反而将名利看做是过眼云烟。在他看来,人是应该淡泊名利的。

王阳明的话,虽已过数百年却值得我们思索。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够被称为“圣人”了。在王阳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品味到两个字——淡泊。在王阳明看来,看淡功名利禄,无视个人荣辱,这才是人应该有的境界。

然而世间人能够看清这一点的毕竟是少数,世人多是挣脱不开名利的羁绊,为了这两个字终生忙碌,为之喜怒哀愁、辗转反侧。一个人没有名利时苦苦追求,等有了名利却又害怕失去,如此循环,把自己的一生就交付到了名利上面。然而争名夺利又如何?不过是误了生前事,毁了身后名。

因此,古今中外但凡是成大事之人,都是看淡名利的。他们只专注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淡定地过好自己的人生、至于名利,得之不以为喜,不得不以为忧,如此而己。

阿根廷有位著名的作家叫博尔赫斯。有一天,博尔赫斯在图书馆的同事捧着一本《大英百科全书》过来找他,对他嚷嚷道:“博尔赫斯,快来看啊,居然有个和你重名的阿根廷人上了百科全书。真巧,他也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看着岁数应该和你差不多吧,你看这照片,也和你很像,这真是太巧了。”

博尔赫斯看着这个大惊小怪的同事,微笑着对他说:“你说的这个人就是我!”

听到博尔赫斯这话,这名同事愣在了当场。他怎么也想不到,百科全书上面这个被称作“为整整一代伟大的拉美小说家开创了道路”的人,居然是面前这个平日里谦卑而低调的糟老头。

博尔赫斯这个经历堪称是一个经典的笑话,我们在笑这名不谙世事的同事有眼无珠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另一个方面:博尔赫斯该是一个多么淡泊的人啊!以至于每天和他在一起工作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影响整个拉丁美洲乃至于世界文坛的大文豪。

多有成就的大人物,都有着同样的人生态度。我们必须相信,正是因为淡泊,不务虚名虚利,才使得博尔赫斯能够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潜心创作,而也只有如此淡泊的人,才能在取得成就之后,获得别人由衷的钦佩和尊敬。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若想真真正正地做出一番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来,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王阳明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现实中他也是这样做的。在王阳明的一生中,除了平定宁王之乱,还经历好几次大的起落,然而无论是在人生的高峰,还是处于境遇的低谷,王阳明始终能够泰然处之。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能够淡泊名利,能够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心静了,欲望自然而然也就没了,不会为得到名利而自傲,自然也不会因为失去名利而悲伤,如此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作为后来者,王阳明的所作所为我们虽身不能至,但心却应该向往之。以王阳明淡泊的人生态度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以王阳明看轻名利的所作所为来要求自己,我们虽不能成为像王阳明一样的人,但至少会让生活因此而变得安宁,让人生变得更有真意。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只有抛开内心种种的杂念,才能不为外物所扰,而只有不为外物所扰,才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修得“不动心”的境界

王阳明认为,一个有抱负、有修养的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自己。面对外来的各种毁誉荣辱,不但不要被它们影响自己内心的安定,而且要将它们作为磨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素质的工具,要以一种坦然自若的心情去对待,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以获得悠游自在的人生。

王阳明曾在平定叛乱后,看见世风日下感慨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之贼便是“私欲”,“私欲”是一切万恶的源头,他认为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能够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原本就是不动的二心不动,即便有三千烦恼丝缠身,亦能恬静自如。这就好比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叨扰,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寄寓灵魂。后者虽因忙碌而身体劳累,却因为时时有着一颗清静、洒脱而无求的心,便很容易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苏轼是宋代名士,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的思想兼容了儒释道三家。虽如此,但关于生命哲理的阐释,有时候他也不能真正领悟到心定的感觉。

苏轼被贬谪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苏轼作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作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轼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很想立刻把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务缠身,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说明来意之后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

苏轼满心欢喜地打开了信封,却先惊后怒。原来佛印只在诗稿背面写了两个字:“狗屁!”苏轼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搁下手中的事情,吩咐书童备船再次过江。

哪知苏轼的船刚刚靠岸,却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苏轼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

苏轼将诗稿拿出来,指着背面的“狗屁”二字给佛印着,质问原因。

佛印接过来,指着苏轼的诗问道:“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怎么一个‘屁’就过江来了呢?”

苏轼顿时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满脸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身在人世操劳一生,却能心安身安,这着实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

这需要我们转换对生活的态度,持一颗清静的心,不生是非分别,不起憎爱怨亲,这样就能够安稳如山,自在如风。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王阳明说人人都具有心力,大凡终日烦恼的人,实际并不是遭遇了多大的不幸,而是自己的内心对生活存在着片面性,心无力而已。真正聪明的人即使处在烦恼的环境中,也能够自己寻找快乐。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在忙碌、纷扰的生活外保持一颗清静的心,这是每一个人必须谨记在心的真理。心中有青山,就算是忙,也永远是“气定神闲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