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
14925400000022

第22章 知足寡欲,看淡看轻从不动心(1)

在对欲望的追逐中,人们常感觉身心俱疲,却又无法停下追求的脚步,正所谓“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但忙来忙去,多的是更大的贪念和对心灵的负罪,少的是人生的真滋味。在王阳明看来,人应该消减欲望,看淡看轻从“不动心”。

没有贪念,才不会招魔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王阳明说:“不争不贪,福寿无边;争贪搅扰,罪孽不少。”王阳明把“贪念”看成是“招魔”的诱因,他说:“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我们不能执着境界的存在,更不要贪着神通。若有贪着,便会走火入魔。也不要贪着虚妄的名利,否则会入旁门左道,成为魔王的眷属,实在可怕之至!”“不是说,我坐禅有所企图,贪着有个什么境界现前。如果有这种妄想,便会招魔来扰乱。”“贪求名,就被火烧死,贪求利,就被水淹死,这是水火二灾。再贪求荣华富贵,就会死在风里。”

据说,蜈蚣原先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样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多,当然跑得快。”于是它向佛祖祷告说:“佛祖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佛祖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粘,从头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躯体,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更慢了。

可见,贪心越大,失去的就越多。人生的很多痛苦乃至不幸,就像故事中的蜈蚣,往往都是贪念造成的,所以有人说:“患起于多欲,祸生于贪心。”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结果因心力衰竭,倒地而亡。

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贪婪使这个农夫不知道适可而止,于是他失去了一切。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贪念是魔”。所以,一个人欲望太盛,就要消除欲望,这样,才能将人生转移到合理的轨道上来,不然,就会“招魔”,就会出问题。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仅关系到脚下的人生,更关系到我们每日的心情。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有权设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所有的心愿,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都应该受到尊重。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生命的过程中,一切物质及肉体都是不可靠的奴仆,想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就必须放下这些本性之外的东西,而追求生活本身的淳朴,这样才能活得惬意。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王阳明说:“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今天,面对名利之风渐盛的社会,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并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

贪欲似尘埃,不扫误人生

有些人,整天愁眉不展,快乐少于烦恼;而有些人,整天嘻嘻哈哈,快乐多于烦恼。有些人欲望越来越大,而有些人一生都能清心寡欲。为什么人的生活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答案很简单:关键看你能不能随时除却心灵的尘埃。

王阳明说:“古人修道,是把七情六欲之妄想,大扫除一番,清理得干干净净。要知道七情是修道的绊脚石,有了七情的妄想,那就不能专心修道,整天妄想纷飞,见到境界就动心。经不起考验,将所修来的一点定力,都丢光了,而不起作用,这岂不是白费参禅打坐的功夫?”王阳明是借修道来规劝世人,要时常清扫心灵,这样,才能“断欲”,才能保持心灵的干净。

怎样能断欲呢?佛典上有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人心就好比一面镜子,只有拭去镜面上的灰尘,镜子才能光亮,才能照清人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也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

有位禅师与一位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

禅师就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了起来,放在口袋里。

站在一旁的小沙弥忍不住劝说道:“师父!您老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把它打扫干净的。您没必要这么辛苦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话不是你这样讲的,打扫叶子,难道就一定能扫干净吗?而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而且我也不觉得辛苦呀!”

小沙弥又说道:“师父,落叶这么多,您在前面捡,它后面又会落下来,那您要什么时候才能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一边捡一边说道:“树叶不光是落在地面上,它也落在我们心地上,我是在捡我心地上的落叶,这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之后,他更是精进修行。

禅师的捡落叶,不如说是扫去心中的妄想烦恼。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且不必去管它,而人心里的落叶则是捡一片少一片,“佛尘扫垢”,才能还自己一片清静。

人性中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所以生活中会财、色、利、贪、懒等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像看不见的灰尘一样无孔不入。时间长了,不去清扫,人的心上就会积着厚厚的一层,灵智被蒙蔽了,善良被遮挡了,纯真亦不复见。

欲望就像那些尘埃,开始颗粒极小、极轻。起初,我们全然不觉它们的存在,比如一丝贪婪、一些自私、一点懒惰……这些意念,开始时像细微的尘灰,悄无声息地落在我们心灵的边角,而大多数的人并没注意,没去及时地清扫,结果越积越厚,直到有一天完全占满了内心,最后,满心都是贪念。

所以,在生命的过程中,也许我们无法躲避飘浮着的微尘,但千万不要忘记拂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七情六欲所害!所以王阳明告诫我们:“六欲能把自性的珍宝盗去。所以要谨慎严守六根门头,以免珠宝被窃。”我们能时时清扫心灵的浮尘,欲念又怎么会占据我们的心灵呢?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贪念也好,欲望也罢了,都是由小至大的,如落叶之轻,尘埃之微,刚落下来的时候难有感觉;但是存得久了,积得多了,麻烦也就来了,清理起来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做人不为名利所累

名节是高山上挺立千年的松柏,名节是沧海边傲立数载的顽石。名节虽不耀眼,却持久,坚韧,流芳万代。纵然名节没有那功利的诱惑之魅,也能焕发出清新的色泽。然而,世间有不少人将利抛在一边,却将名存放于心,结果,名节亦成为被追逐、被抬高甚至被物化的对象,由此失去了应有的淡然雅致。

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名节这个问题,王阳明是这样认为的:“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圣贤不是没有功业气节,他们只是遵循天理,这就是道以圣贤不是以功业气节而闻名的。在王阳明看来,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根本不用所谓的功业气节来证明自己学问广博或者人品出众,他们比常人高出的境界主要在于能顺应天理,而这个天理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举个例子来说。

居里夫人名闻天下,一生获得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

可是她对此全不在意,并且把这些金质奖章给小女儿当玩具玩。友人问她原因时,她说:“我就是想让孩子从小知道,名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不可以事功气节名”,反映了王阳明的为人准则。他之所以如此藐视功名,并非是对功名本身的漠视,而是对追逐功名的行为非常鄙视。大凡获得名节的人,多是因为所做之事被他人肯定,名节是随之而来的。如果以名节本身为目标去拼命追逐,这就是一种认识和道德上的偏离。

有一个书生,非常崇拜晋人车胤借萤火虫看书的事迹,于是他自己也效仿古人弄了一大堆萤火虫放在屋子里以备读书的时候看,由此在村子里出了名,得到了不少人的尊敬。

一天早上,有同村的人去拜访他,想和这个书生探讨一下最近所学的心得,结果这个书生的家人告诉来访者说:“他已经出门了,并不在家。”

那个拜访者听了之后感到很诧异,就问:“他既然在晚上借着萤火虫的光看书能够学一个通宵,为什么在大白天不读书而跑出去干别的事情呢?”

家里人无奈地告诉来访者:“书生出去不是干别的,而是去抓萤火虫,一去就是一整天,到晚上才能回来。”

车胤借萤火虫的光去看书,完全是家贫所致,因此他的夜读是真用功,求真知。而上面故事中的书生抓萤火虫,纯粹是为了贪图车胤勤学苦读的名声而耽误了大好时光,这就是本末倒置和虚伪的表现,尽管勉强给自己争得到了一点“名”,然而时间一长难免露出马脚。这种通过投机的方式来哗众取宠的名声,其寿命也不会太长,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春秋时期,楚国和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宋国国君宋襄公素以“仁义”著称,他出征的时候,特意带了一面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并对部下说:“我这次带领仁义之师,一定会打败楚国的不义之兵。”

两军交战,楚军渡河,部下对宋襄公说:“等楚军渡河一半的时候,我们就冲杀过去,一定会大获全胜。”

宋襄公指着“仁义”大旗说:“我们是仁义之师,自然要行仁义之事,怎么能乘人之危呢?”

等楚军渡过河,在岸边布阵,部下又对宋襄公说:“现在楚军阵形不整,我们冲锋过去,楚军一定会乱。”宋襄公一听这话,气得骂道:“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阴险,楚军还没有布好阵,我们现在就冲过去,那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吗?别忘了,我们是仁义之师,要行仁义之事。”

过了一会,楚军冲了过来,宋军不敌,溃败而逃,宋襄公在这名部下拼死保护之下才得以杀出重围。经过这一战,宋国势力大衰,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宋襄公之前因为帮助齐王复位,因此被天下人称为“仁义”,然而,这个荣誉却毁了宋襄公的一生。因为他一心想要维护这个名,所作所为也是围绕这个“名”,即使是在战争中。他为名所累,为名而失败,因此受到了天下人的耻笑。

王阳明告诫大家不要为“名”所累,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

王阳明生前获得了无数封号: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不过,王阳明却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而变得骄傲自满,相反仍然以谦虚和谨慎的作为行走于世。从他的个人履历来看,他虽然曾经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王阳明考取的是“功名”,其实他考取的是“实现理想的平台”。在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之后,王阳明说他感觉有些难受,不过这种难受不是因为他落榜而是不能为国家效力。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政治生涯只是为了实现报国安天下的理想,而绝非为自己谋取私利。支持他做出这一切行为的动力就是他心中时刻不忘的“道”——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坚守。

古语有云:“声名,谤之媒也。”这句话点明了“虚名”的害处,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对此贪恋不已。人生如此短暂,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为这么一点点虚无缥缈的东西耗尽自己的精力实在可叹可惜。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人要想活得洒脱一点、通透一点、自在一点,不如把名节、名声、名望这些东西全部放在脚下,轻装上阵去生活才能活出轻松的人生,不然将提前步入到老态龙钟的暮年时光。一张没有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

世界本是一个大游乐园,不仅孩童游戏其中,就连大人们也不能“免俗”。一些东西琳琅满目地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起来是如此华丽多彩。

殊不知,一个个的背后都是无尽的沟壑,只要被吸引住了就很容易陷进去,逐渐迷失自我,最后稀里糊涂地葬送了理想、修养乃至道德底线。可见,无止境的欲望最终会吞没一个人的良知,只有戒掉对物欲的迷恋和追逐,才能通向“悟道”的境界。

如何正确地面对欲望,这是一个深刻的人生修行课题。王阳明曾经说过:“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本体原为中和。自己一旦有了别的想法,稍有过分或达不到,便成了私欲。从王阳明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心不受欲望控制的时候,喜、怒、哀、乐之间不会存在多大的差别。因此,克制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欲望的诱惑,感恩生活,让自己对需求的满足产生发自内心的惬意。

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曾经写了一个名字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