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14924200000015

第15章 拿什么矫正孩子的不良心理(2)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怖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孩子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孩子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惧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即“社会学习”。

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学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惧症。

当孩子患有社交恐惧症时,父母应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以下尝试:

1.积极的自我暗示

每天睡觉前和起床后,对自己说20遍“我接纳自己,我相信自己!”

通过这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逐步改变我们心里以前对自己的否定观念,学会接纳自己,培养自己的信心。

2.系统脱敏训练

改变是不大可能一步就到位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战胜自己的紧张心理。

先为自己设立一系列的行为目标,比如说10个自己以往紧张的交际场景,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来排列。这样由易到难地去进行一项一项的社交实践训练,每一项练到很轻松自如了,就可以进入下一项的练习。

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经过锻炼而逐渐培养发展起来的,社交能力也是如此。

3.镜子技巧

每天拿10分钟左右的时间,站到镜子前面,看着镜中自己的眼睛,对自己大声说道:“我相信自己可以轻松自如地与别人交往!”“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地改变!”如此反复多遍,要细细地体验自己内心所发生的变化,感觉一下自己是否相信这句话。

4.放松入静训练

找一个安静没有人打扰的地方,舒适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一个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幽静地方,心境变得平和起来。现在开始放松,从头部、颈部、手臂、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脚部依次想象变松变软……每天至少做一次,通过经常这样的练习,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身体,有助于克服紧张的反应。

5.阅读伟人传记

尝试着看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用他们的成长和成功经历来激励自己,使自己树立起愿意改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看过这些伟人的事迹后,还能起到偶像的作用,我们可能会潜在地模仿他们的一些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海伦·凯勒、林肯、福特、诺贝尔、拿破仑等的传记)。

6.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查看一些关于人际交往和口才技巧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多学习别人的人际交往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这样,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起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对于预防和治疗孩子的“社交恐惧症”,除了上述这些方法外,有关教育专家还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交恐惧症”的产生,绝大部分与父母的不恰当教育有关。父母过分溺爱娇纵孩子,在家里总是让孩子有求必应,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任何挫折,以及父母过分严厉,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根源。

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与人和谐交往的意识,是有效预防“社交恐惧症”的关键。

第二,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有必要开设心理学课程,教育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该怎样处理。同时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锻炼。

第三,万一得了“社交恐惧症”,应该尽快就医,只要加以心理治疗和适当的药物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康复的。

让孩子远离自卑心理

孩子有了自卑、抑郁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不仅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孩子长大后会因为这些不良的情绪而影响到自己未来的家庭。要改变孩子的这种坏的心理状况,最忌讳的就是用批评、斥责的语言,父母要随时随地用语言鼓励孩子去做一些事,成功了,就多加赞赏;即使不成功,也要想方设法使孩子对失败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在做事的过程中多找孩子的优点,使孩子有信心面对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孩子的优势和潜能。

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在审视家庭教育时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矫正孩子的自卑、抑郁的心理时,要多给孩子以赞赏,孩子也就会慢慢地有胆量面对困难,孩子有信心了,“胆子”就会大起来,做事就会有主见,一个能干的孩子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有一个孩子刘能武,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刘能武的胆子很小,最大的问题是上课极少主动发言,做事情也是畏畏缩缩的。在学校里,老师曾试图改变他的这种自卑胆小的状况,老师就叫刘能武当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卫生工作,可刘能武死活不肯。老师要求急了,他就流起眼泪来。在家里,妈妈就是叫他接一下电话,他也会拿着话筒不说话,即使说了,声音也小得很。这个孩子在家里也不太多话,看起来也是很懦弱的一个人。

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的状况已经束手无策了。

如果要改正孩子的这种状况,就要知道造成孩子这种心理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孩子的自卑心理呢?

原来。这个孩子自幼多病,他的母亲用含着泪水的眼睛看着他长大,母亲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的太多了,因此,母亲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这就使母亲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母亲不允许孩子做错事,不允许孩子贪玩,更不允许孩子学习成绩落在别人之后。母亲完全用一个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只有在孩子表现得非常优秀时,母亲才会感到满意,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好,母亲就很生气,就用打骂、挖苦、吓唬的手段来“教育”孩子。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比一般家庭的母亲高,她认为对孩子高要求,孩子也会有大的进步,获取的成就也就会高。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带有强烈的期望,对孩子的不断要求,这就给了孩子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影响慢慢地会使孩子在无意中学会追求完美,给自己定一个高标准。如果自己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他们不会责怪父母高压政策下的打骂逼迫,而是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努力不够或者是自己的能力不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

找到了孩子自卑、抑郁心理的根源,再加上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就能够帮助孩子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这位母亲认识到,要改变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友好相处。

这位母亲要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允许有缺点,允许犯错误,允许孩子失败。这位母亲知道,只有改变了自己看待孩子的观念,她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母亲的这种改变,使孩子渐渐乐于亲近母亲了,在家里变得爱说话了。

孩子有很多特长,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发挥特长和爱好,母亲鼓励孩子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班学习。母亲还带孩子去郊游,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母亲和孩子也加深了交流……这些活动充实了孩子的生活,同时又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快乐中找到了自我,并逐渐抛弃了自卑、抑郁的心理。

在孩子身上发现有自卑、抑郁的心理后,母亲能及时认识到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她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并采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帮助孩子,这才使她的孩子从自卑、抑郁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不妨给抑郁的孩子多洗脑

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抑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一般女孩多于男孩。孩子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由于在学校发生过一些矛盾,深感环境的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经常逃学或者要求父母为其调换学校;情绪低落,对一些原来喜爱的事情失去兴趣,对生活或学习提不起精神;不整理自己的东西,不关注自己的仪表;对于某次考试成绩提高无喜悦之情,甚至会感到忧伤和痛苦;有厌学情绪,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失眠、头晕、胸闷,身体感觉异常,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女学生异常脆弱,常不知为何就哭哭啼啼;男学生异常警觉,认为有人在监视或谩骂自己及家人;不与父母交流,无论父母说的对否,都在默默抵触或发脾气;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自杀意识和行为。

孩子的抑郁心理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复杂多样,如学习压力过大、被同伴孤立、家庭不和睦、有抑郁家人等都属此列。孩子抑郁情绪形成的原因往往各有不同,有的是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有的是他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当这些偏差经过长时间的强化以后,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地保留了下来;还有的是自己生活的环境、情感上突然有很大的起伏,这种突然的刺激一下子推翻了孩子原有对世界的认知,这样他就会走向抑郁的泥潭。杨帆的哭诉,使他的父母了解了孩子许多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深藏在孩子内心的不合理理念,正是他抑郁的根源所在,也就是教育者要将它推翻的。

杨帆是一个15岁的少年,在以优异成绩考到了省级重点高中后,他却反复对父母说自己“不想上学”。他常常莫名其妙地有头疼、胸闷、厌食等不适应症状;他发脾气时就在家的墙上乱涂乱画,还用毛笔写大大的“忍”字,扔的满屋都是。这样的喜怒无常,使他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也非常低落,总想回到原来的初中。

杨帆的表现是显著的抑郁症状,这种抑郁心理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杨帆的父亲和母亲不是一对和睦的夫妻,在他孩童时期父母就经常争吵,母亲还因生活负担重,心情不好,把气发在杨帆身上。这些使杨帆对环境非常敏感,使他在面对新的环境时缺少情感的依附,他更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焦虑和冲突的方法,因父母而营造的紧张环境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重点高中后,他不能在同学中表现得很优秀了,这就加重了他内心的无奈,这样就在他的内心导出幼年父母争吵时的阴影,于是孩子就选择逃避和发泄情绪来避免自己的继续受挫。

杨帆的父母关系虽然随着家里经济条件的好转而好转,但杨帆的这种状况却给家里带来新的阴影。他的父母走访咨询了很多心理专家,终于制订出了一套完备的治疗方案。

父母委托孩子初中的班主任去了解孩子现在内心的想法,因为最先伤害孩子的是父母,这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不会敞开心扉。初中的班主任是杨帆喜爱的老师,孩子已经把他当作了他的好朋友,所以对他无话不谈。

原来,高中的老师课讲得太快,往往是杨帆还没有听明白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