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14924200000014

第14章 拿什么矫正孩子的不良心理(1)

学会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伴随某种不祥的事件即将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感,严重的焦虑表现为恐惧不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如果把健康的兔子放在老虎旁边,无论如何照料兔子,兔子在恐惧心理影响下总会不久即死去,这种恐惧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为“虎兔效应”。

据调查,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心理。就像上述的兔子一样,学生的焦虑心理也是来自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学习焦虑情绪可以分为两种:

1.性格性焦虑

即由于性格不良因素导致学生遇到任何事都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情境性暂时焦虑

即学生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时出现的焦虑。如开学前的担心、作业检查前的不安、考试前的紧张等,都是学习焦虑的表现。情景性暂时焦虑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会因条件的改变而形成或消失。

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大多数属于第二种情况。

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定、心慌头昏等症状,甚至一见书本、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痛心慌。学习焦虑是因学习而产生,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焦虑学生害怕和讨厌学习,遇到学习困难就很容易放弃,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低、不牢固,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不仅如此,学习焦虑还会影响学生原有水平的发挥,表现为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考试前异常紧张,吃不好、睡不着,考试时大脑空白、浑身冒汗,会做的题也做不出,考试成绩自然一团糟。

据调查,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中等生和少数优等生。

对于中等生,一方面他们担心沦为后进生、被人瞧不起而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因焦虑心理而无法克服学习困难而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少数优等生总想学习领先,总担心因考不好而影响在老师、同学及父母心中的地位,导致在学习中对考分患得患失、焦虑不已,结果越急越学不好。

另外,学习焦虑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健康心理的形成。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好,心理耐挫力差,对文娱、体育等方面也不容易产生兴趣。总之,学习焦虑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焦虑,这种心理状况在学生中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中不乏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是轻重程度不一而已,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自己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期望和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追求完美和注意结果,注重浅层次的攀比,以己之短处比他人之长处,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意义。有个别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压力,会产生恐惧症、厌学症,出现逃学,装病现象。因此,老师、学生及父母应正视学习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减缓压力、焦虑,使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要纠正认识偏差。学习是一个过程,知识积累、能力提高要有一定的积累过程,从量高到质高,欲速则不达。因此,首先要做好眼前的事,注意学习过程,不要过分注重结果,要登上高山,最重要的是登好每级台阶,要相信“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

调整自我期待水平。确定适当的奋斗目标,认真客观分析学习状况、知识掌握程度、各科的优劣势,在年级、班级所处的位置,根据这一分析,务实地定一个目标,调整自我期待水平,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各人的实际情况不同,不要去注意别人如何,自己的现在与自己过去比有进步即可。

扬长避短,树立自信。人总是有长短处,优缺点,要肯定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不足并设法改之,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不要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而要发挥自身优势,使好的更好,对不足之处,下功夫解决,可借助外界力量帮助解决,如老师、父母、同学,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其次,要进行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帮助指导制订学习计划,把宏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长计划、短安排,近期目标要尽量详尽、尽量充实、尽量量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每天的任务要明确。每天小步伐前进,体验成功感,促进自我效能感。

要积极的自我暗示,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向诱惑说“不”,如玩电脑、看电视等。主动请求父母、老师监督计划的落实情况。

最后,要适当做些心理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一些方法松弛躯体,调节情绪,转移注意力,提高记忆力,缓解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的目的。

学校恐惧症:拯救躯体化心理失调

所谓躯体化,就是说人心理上的失调反应在了身体上。除了上述案例的情况外,学生的躯体化症状还多出现在考试前。比如,很多学生平时身体不错,可一到考试就拉肚子,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等考试完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不停地上厕所,尿频尿急;等等。

案例一:一名小女孩叫小琳,今年七岁,马上就要读小学二年级了。

眼见就要开学了,小琳却莫名其妙地全身上下不舒服。父母以为她生病了,送到医院诊治,医生却建议小琳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仔细询问解开了谜团。原来小琳因为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担心开学后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因此害怕开学去学校,慢慢引发了情绪障碍,进而产生了浑身上下不舒服的躯体化症状。

案例二: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课堂就心慌气短,经常昏倒,不得不断断续续请假。父母心急如焚,以为他得了什么脑病,于是带孩子求医。可医生经过检查,并未发现什么身体异常。后来经精神分析医生诊断,原来他得了“学校恐惧症”。医生说,这样的学生一谈到学校、课本、老师,一面对课堂、同学,就会心生恐惧,心理恐惧又躯体化,导致出现头晕、恶心、抽搐或者昏厥等生理反应,甚至行为反常。

心理问题躯体化,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述问题,很多父母以及学生本身都不了解来由。他们通常以为是简单的身体不舒服,不知道是深层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因此往往只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很明显这样只会暂时缓解症状,不会根治。

对于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调节孩子的心理状态上下功夫,把孩子从心理不平衡调节到心理平衡,从过度紧张调节到适度紧张,帮助孩子克服厌学和学习恐惧情绪,那么躯体化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上面提到的“学校恐惧症”是导致身体不适的重要原因。对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进行疏导治疗,耽误孩子的学习不说,还会渐渐使孩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人际交往中总是防御戒备等具有明显缺陷的性格特点。治疗“学校恐惧症”主要有四种方法:

1.家庭治疗法

父母要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

如果父母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则要首先治疗自己。

2.暴露疗法

采取一切办法强制害怕去学校的孩子留在学校。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上学不久的小朋友,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

3.支持性心理疗法

对患儿加以疏导、鼓励,耐心询问孩子的担心与焦虑,向他做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

4.系统脱敏疗法

父母和学校积极配合,有计划地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恐惧心理。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校时间待短一点,以后逐渐延长。

对于有躯体化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自己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问题的来由和严重性,要认真对待,但不要过于紧张。平时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卫生,要像对待身体健康一样对待心理健康,要主动寻求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研究躯体化问题的根由,找出应对方法,逐步解决问题。实在不行时,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身体不适没有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考试成绩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如何缓解“开学前综合症”

“开学前综合症”是指一些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放假后而接受不了开学后的忙碌状态。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学生在放假时期保持没有规律或者太过悠闲的生活状态,所以无法接受开学后的时间安排。

那么,该如何尽快从“放假”转变到“学习”的状态中来呢?教育和心理专家开出了以下几剂良方:

1.正面引导,收心勿急刹车

在开学前几天,不少学生又开心又难熬。开心是可以回到学校和同学见面,难熬是父母总喜欢给自己定下很多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对新学期掺杂了一些担忧。专家认为,孩子经过假期休息,很多方面都处于松弛状态,如果突然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甚至有抵触情绪;父母应正面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开学,唤起对校园生活和同学友情的向往,不要总是对孩子说“开学了,收心啦”之类的警告。

2.心理按摩,消除畏难情绪

开学后,不少孩子存在惧怕、逃避的心理,表现出慵懒、茶饭不思的消极“症状”。这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对新学期的畏难情绪,尤其是孩子仍处在假期长假的热闹中,突然要“冷处理”迎接开学,大反差下会抗拒或不合作。专家建议,父母可对孩子配备一些健康情绪的“甜言蜜语”,例如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引导孩子进入新角色,告知其许多未完成的事可以等待下一个假期等。

3.合理安排,制订学习计划

要使“开学综合症”早日缓解,学生不妨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进行体育锻炼,使身心都很健康;多与同学们有意识地交流学习上的问题,谈谈校园里的开心事,无论从行动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同时,可以根据课程表的安排,给自己制订一份科学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调整适宜的心态等方式。专家提醒,开学后,父母要保持和老师的密切联系,对于已经出现了不良症状的孩子,老师和父母要及时疏导,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减轻其内心的压力,迅速进入学习生活状态。

拿什么戒除孩子的虚荣心

孩子虚荣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由于现代的家庭孩子少,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去。于是在父母无意识的纵容下,孩子的欲望无限地膨胀。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从溺爱孩子出发,总是爱讲孩子的优点,掩盖他们的缺点,甚至在亲朋好友面前经常夸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听到的都是赞美的声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点,而父母往往对别的孩子妄加指责。由于孩子对自己客观评价的能力还很差,父母具有绝对权威性,慢慢地,孩子就从父母心中的“十全十美”变成自己心中的“十全十美”,再也容忍不了别人超越自己。

孩子的虚荣心理,常表现为下列几种攀比行为:

1.比美

如挑新衣服穿,看见别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买件漂亮的;穿了双新鞋会时时把脚伸给别人看。

2.比富

夸耀自己家的“空调”、“音响”,自己和爸爸“乘飞机、住宾馆”等等。

3.比“能”

以“神童”自诩,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常说:“这有啥稀奇,我会算几百加几百呢!”爱听表扬、受不了批评,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大哭大闹,失去心理平衡。

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

1.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不能客观评价自己

幼儿时期,许多孩子往往过高评价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2.成人教育方法不当

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又有经济承受能力,所以舍得买高档玩具、流行服装。有些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养和教育,喜欢在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等方面与他人攀比,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与众不同。

父母对孩子一味“吹高”“捧高”,让孩子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从不受任何挫折。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过强的虚荣心时,千万不要急躁,空口说教或者以命令的形式禁止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父母应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

父母应以身作则,不要同别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心态变化,多给孩子讲道理。要让孩子知道,与别人攀比,拥有名牌衣物,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教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买东西,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可以把家中的收入支出讲给孩子听。

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用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分担一些家务,然后从中取得报酬。

父母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父母不能过分夸大自己孩子的优点,也不要掩盖孩子的缺点。对那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父母应给予适度地表扬。对于孩子的缺点要及时指出,帮助分析原因,并鼓励他逐渐克服。

要消除孩子过强的虚荣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父母只有以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给孩子做出正确地示范,并且通过恰当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虚荣心过强所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虚荣心过强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