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孕妇产妇枕边书
14918900000034

第34章 产妇与婴儿的护理保健(3)

1.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正常新生儿是指胎龄在37~42周之间,出生体重在2500~4000克之间,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新生儿。仅仅胎龄足月还不能称为正常新生儿,如果出生时足月,但体重低于2500克,则称为足月小样儿。

正常新生儿皮肤红润,胎毛较少,耳廓软骨发育良好。乳晕清楚,乳头突起,乳房可摸到小的结节。四肢呈屈曲状态,用手牵拉可感觉有一定的张力,松开手后即又恢复原样。整个足底有较深的足纹,指(趾)甲已超过甲床。男孩可在阴囊内摸到两个小睾丸,女孩则大阴唇完全遮蔽小阴唇。正常新生儿哭声响亮有力。

(1)体重和身长

出生时新生儿的体重,以3100~3300克为标准,女孩比男孩轻一些。在出生后的第三四天体重会比刚出生时减少200~300克左右,这叫做生理性体重减少,不必耽心。在出生后的7~10天左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以后逐渐增加。

身长不像体重那样差别悬殊,平均是50厘米左右。这些是绝对平均值,具体到每个新生儿都会有个体差异。

(2)头围和胸围

一般头围约31~35厘米左右,胸围比头围少1厘米左右。出生后6个月前后,头围和胸围大致相同。一过周岁,胸围就会超过头围。头围比胸围少的太多时是小头畸形。相反,头围比胸围大的太多是胸积水。有这种情况时,应去儿科检查一下。

(3)呼吸和脉搏

新生儿在出生10~12小时左右,从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开始时不大会呼吸,呼吸没有规律,逐渐会稳定下来,呼吸次数每分钟40~50次左右。脉搏也没规律,每分钟120次上下,刚哭完和刚吃完奶,或发生呼吸障碍,脉搏数会增加。测量呼吸数和测量体温一样,要在安静时,把手放在新生儿腹部上,以上下起伏一回为一次。如果1分钟的呼吸数在60次以上或30次以下的,需请医生检查治疗。

(4)体温

新生儿的体温,在肛门测量为37℃左右,腋下比肛门要稍微低些。新生儿还不能很好地调节体温,因此要用衣服、被子、室温等调节,应经常保持在37℃左右。特别要注意酷夏的室温和冬季的寒风。

测量体温应在婴儿安静时,在腋下测量。

(5)皮肤

刚出生的婴儿,身体软乎乎的,呈浅玫瑰色。手脚冰凉而且皱皱巴巴呈紫色。关节的屈曲部、臀部被胎脂(脂肪)覆盖着。这时的婴儿很像一只“红猴子”。

此后,在出生后三四天左右开始所谓的“落屑”,即全身的皮肤变得干燥、零零散散地剥落下来。这是由于在此以前一直生活在羊水中的婴儿皮肤开始干燥、表皮脱落的缘故。一周左右可以自然落净,不能硬往下揭。此后就露出了婴儿特有的柔软光润的、粉红色的皮肤了。

(6)反射运动

新生儿都有各种各样的反射运动,对刺激也很敏感。这些运动和大脑的作用没有关系,是对身体内外的刺激引起的无意识运动,随着大脑的发育会消失的。

主要的反射运动有:拥抱反射(有音量大的响声或拍打床铺边时,婴儿立刻吃惊地伸开手脚,向空中做大动作);吸吮反射(碰到嘴上的东西不论什么婴儿都吸住舔舔);握持反射(碰到手上的东西不论什么婴儿都想抓)等等。

这些反射运动,在脖子开始能挺起的三四个月时即会消失。

(7)感觉

新生儿也有感觉,其中皮肤对温度的感觉很敏感,食乳和洗澡时的温度,太热或太凉都会哭泣表示反感。听觉在出生后一周左右就出现,关于嗅觉的研究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视觉,从出生后两周左右开始能区别明暗,出生后两个月左右就能识别物体的颜色和形状了。味觉,在出生后一周左右好像就能尝出甜、酸、苦等味。

(8)便和尿

出生后一两天便出的黑绿色的大便叫做胎便。从出生后48小时左右,变为混着胎便的乳便,这叫做过渡便。出生四五天以后变成没有胎便混杂的乳便,为黄色。胎便是在母体内积蓄的东西,是胆汁、羊水、肠粘膜的脱落物等。偶而还会在大便中见到粘液和少量的出血,但这是暂时性的,不必耽心。

大便的次数,一般一天三四次左右。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稍干些,次数也少些,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稍稀。尿的次数一日10次左右,注意勤换尿布,不要让屁股溃烂。

(9)睡眠

新生儿期,一般一天睡15~20小时,但睡眠的长短有个体差异。睡眠对新生儿很重要,要充分注意室温和寝具,创造一个快乐舒适的睡眠环境。

(10)产瘤和头颅血肿

所谓产瘤是像软的肿疮样的东西。是胎儿通过狭窄的产道时,受到外来的强大的压力,使得胎儿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产生的水肿现象。

产瘤一般长在后头部和头顶部,臀位的则长在屁股和腿上。刚生出来就能看到,一两天就会消失,不必担心。

头颅血肿,是在头盖骨和包着头盖骨的骨膜之间出血,血液积存所致。出生后两三天左右可明显地见到。1~3个月左右就会消失。

(11)脐带脱落

新生儿的脐带,在出生后一周左右即可脱落。但是,脱落后一周左右要用酒精消毒,包上干净的药布。

脱落后不干燥,总是湿的或者有出血、化脓现象时,应请医生诊治。暂时性的有少量的褐色液体流出时,不必耽心。要用酒精消毒,注意保持洁净。

(12)红斑和湿疹

在出生后两三天左右,有时会在脸上和全身见到像荨麻疹样的东西,过两三天会自然消失。但是像粉刺那样化脓时,是由细菌引起的,要清洁皮肤,严重时要请医生诊治。

(13)吐乳和溢乳

新生儿吃奶后,即使让他打了嗝,有时仍会从嘴里流出乳汁。这是由于吃到胃里的乳汁太多了而引起的,叫做溢乳。新生儿的胃呈横位,加上胃的入口(贲门)不严紧,因此,奶一吃多了就要溢出来。

但是,持续吐乳,或有时像喷泉似地大量吐出,或在呕吐物中掺杂发黑的咖啡渣似的东西时,要请医生诊治,呕吐物不要处理掉,应该让医生看一看。

喂奶后,要充分排气,打了嗝以后再让婴儿睡觉。嗝打不出来时,婴儿要用侧卧的姿势睡。

(14)消化管

婴儿的胃类似酒瓶垂直的形状,因此,婴儿在喝奶后即刻躺下,或激烈摇晃身躯时便会吐。

新生儿的胃容量约在50毫升左右,故不宜一次大量给奶,以免发生吐奶的情形。

婴儿的肠管,长度约是身长的六倍,而大人的肠管,只有身长的四倍,但是婴儿肠壁的吸收能力显然比不上大人,因此,遇到难以消化的食物时,极易发生下痢。

(15)免疫

刚出生的婴儿,因为体内尚留有自母体得到的少量抗体,所以不易受疾病的传染,然而,这种先天性的抗体,尚无法抑制结核病、百日咳、水痘等病原体,因此必须严密防护。

婴儿的胸部是圆筒状的,前后、左右的宽度相等,肋骨呈水平状,胸围平均是男婴32.8公分,女婴32.6公分。

(16)乳腺和性器官

出生后数日内可有乳腺肿大(不论男孩女孩),如蚕豆或鸽蛋大小,2~3周后消退,此属生理现象,切忌挤压,有些女婴在出生数日,有阴道少量流血,1~2天自然停止,此系母体雌激素影响突然中断所致,又称“假月经”,不需特殊处理。

2.对新生儿的日常保健护理

如何护理新生儿,很多年轻父母并没有多少实际经验。下面就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脐带

脐带是连接胎儿与母体的纽带,在婴儿出生后,经无菌操作结扎处理,其后逐渐干燥,一般在生后3~7天之间脱落。

在脐带脱落前后,护理相当重要。因为,被剪断的脐带断端是一个创面,如护理不当,容易引起细菌感染,重则导致败血症甚至死亡。

脐带脱落之前,应保持清洁、干燥,用纱布包好,不要随意解开,以免污染。如有渗血、渗液时,必须重新扎紧。可先用2.5%碘酒涂擦(不要沾染皮肤),再用75%的酒精擦去碘酒,然后用无菌纱布包好。

脐带脱落之后,除注意保持干燥外,如发现脐眼有渗出物,可用消毒棉球擦干,再涂75%酒精即可;如有脓性分泌物,擦干后,涂上紫药水或脐带粉,用消毒纱布盖好,每天更换一次,直至干燥为止。刚脱落脐带的脐孔仍须盖上消毒纱布,扑粉勿撒到脐孔上。

此外,要避免尿布上的粪、尿弄脏包扎的纱布而污染脐带,洗澡时脏水不要碰湿脐部。

(2)大小便

婴儿每天小便次数比大便多,训练较困难。一般从生后3~4个月开始把尿。可在睡前、醒后、哺乳前后,外出前和回家后,作为进行排尿训练的固定时间。

当孩子膀胱充盈时,解开尿布,抱起婴儿,分开双腿,同时嘴里发出“嘘嘘”声,经过多次反复以后,把婴儿排尿感觉和这种特定姿势、声音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婴儿一遇到这种刺激,小便就会排出。如果把了两三分钟仍没有小便排出,也不必强求。要注意,过于频繁的把尿,会把孩子处于心理紧张状态,并影响膀胱容量的增加,以至稍有小便就非解不可。因此,大人要根据摄入水分的时间与数量、上次排尿时间以及有无出汗等,大致估计婴儿是否有尿。

对于婴儿来说,大小便是无条件反射。因而小婴儿对大小便是不能自主的。但是,从出生3个月开始,可通过大人发出“嗯嗯”、“嘘嘘”声,建立声音、姿势与大小便的条件反射,学会控制大小便。

婴儿出生3个月以后,大便次数渐趋减少,大便时间也较固定,这时可以开始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母亲每天应注意观察,婴儿在吃奶后或早晨醒后,大肠蠕动增加,婴儿面部发红,眼睛发呆或用力屏气,或有放屁声,可能说明要大便了,此时是把屎的最好时机。开始时,可把婴儿抱起,双腿张开,大人发出“嗯嗯”声。到了5~6个月,可训练坐便盆,大人在旁边扶持。到了8个月时,婴儿可独立坐便盆,每次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免得孩子过于疲劳,下次就不愿意坐便盆,也不要在坐便盆时逗孩子玩,避免分散精力,难以形成条件反射。

婴儿的皮肤娇嫩,大便刺激局部容易引起红臀。女婴的尿道口离便盆近,容易受到污染,发生尿路感染。因此,婴儿的臀部应经常、及时清洗。小婴儿大便次数较多,每次便后都要用水清洗。大一些的婴儿可在早晚各洗一次。洗臀部的水不能过热,以不烫手为宜。对于女婴,要先洗阴部,再洗肛门周围。冬天洗臀部时要防止着凉。

大便可以反映婴儿的消化情况和某些病变,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饮食,或就医诊治。

新生儿出生以后,第一天排出黑绿色粘稠的胎便,如出生24小时仍无大便,应注意有无先天畸形。

第一,正常大便。

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呈黄色(置久表面可变绿),糊状而不成形,有酸臭味,新生儿每天3~5次,以后逐渐减至每天2~3次。

牛奶喂养的婴儿大便结块、较硬,淡黄色,很臭,每天1~2次。第二,异常大便。

次数增多,粪便与水分开——消化不良。

泡沫多,酸味重——淀粉类食物(如乳儿糕、米糊)摄入过多,或喂糖过多,使肠内细菌过度发酵,肠蠕动增强。

色绿,量少而次数多——进食不足,伴新生儿哭闹不安。

蛋花样便,次数增多,不很臭,带少量粘液——病毒性肠炎,多数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黄色水样便,每天5~10次或更多,酸臭味——肠炎。

混杂有鼻涕样粘液——多为结肠炎或慢性细菌性痢疾。

有些婴儿,粪便呈黄绿色,稀糊状,每天3~4次,有时还带有不消化的食物,但食欲、精神均佳,体重照常增加,对此不必过虑,随着月龄增加会自愈。还有些刚满月的婴儿,每次换尿布可见尿布上沾有一点大便,这可能是由于小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肛门肌肉控制不良引起,随婴儿的生长会好转。

(3)洗澡

洗澡不但使小儿皮肤清洁卫生,光滑滋润,能预防脓疮和感冒,夏天还有降暑作用。

新生儿从出生第2天起即可开始洗澡,但须注意下列要领:

第一,时间:选择喂奶前,可以避免因挪动婴儿体位而引起溢乳。

第二,室温:以22℃~26℃为宜。夏季避免直接吹风,冬季警惕煤气中毒。

第三,水温:37℃左右(用肘部试测水温,以不冷不热即可)。

第四,次数:每日1次,夏天可增加1~2次。

第五,物品:脸盆2个,毛巾2条,婴儿肥皂或香皂1块(不用带有刺激性肥皂),干净衣服1套,消毒棉花1块,0.25%氯霉素眼药水1瓶,5%鞣酸软膏1盒。

第六,步骤:抱起婴儿,仰卧,托住头,将双耳廓压向前,堵住外耳道,防止水流入耳中引起感染,或水流入口、鼻而引起呛水。眼部用消毒药棉蘸水后轻抹。分段洗浴头、颈、胸、臀等,特别是腋窝、双腿两侧等处,洗净,擦干,撒些小儿爽身粉。脐带未脱落前不要将婴儿浸泡于脸盆中,以免弄湿脐带。

双眼滴0.25%氯霉素眼药水(出生后3~7天内),臀部抹5%鞣酸软膏(预防臀红)。全部动作应在5~6分钟内完成。

出生后,皮肤上胎脂过多,可用消毒过的花生油或菜子油擦洗(但此项一般已在医院内完成)。

(4)啼哭

啼哭是新生儿的本能反应,能起到扩张胸廓、增加肺活量的作用。哭声异常也反映着婴儿的某些情况。

第一,哭声洪亮,音色清脆:多数与饥饿、口渴、尿布潮湿等有关,一旦得到满足,哭声立即停止。

第二,阵发性啼哭:哭声响亮且与某些体位关系密切,或伴有不安,常表示身体局部有炎症存在,如严重的臀红、中耳炎、鹅口疮等。

第三,高亢的尖叫声:如伴有喷射性呕吐、四肢抽搐、眼白上翻,多表示颅内有出血或水肿病变。

第四,哭声低沉、嘶哑、不连贯:多见于发热、肺炎、贫血等疾病的新生儿或低体重儿。

因此,除了音色洪亮的啼哭外,如出现其他异常的音调改变时,宜仔细观察或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