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14918700000030

第30章 佯退实进: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1)

所谓佯退实进,即假装退却,在退的表象下实现进的目的。领导智慧中的进退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步点,但必须遵循效率制胜的进击原则。直来直去的冲击即使你第一个起跑也未必能首先撞线,如果退一步能达成进两步的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1.以假面示人可以求知真相

领导者高高在上,如果一开始就以真实面目示人,很可能被那些喜欢察言观色、投机取巧的人抓住破绽加以利用。聪明的领导不妨先装出一种无能、糊涂的假象,让一切弊端现形,然后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更快更佳的为政效果。

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姓田,名因齐,一名婴齐。他在位30余年,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并注意发展思想文化,办有“稷下学宫”,接待各国学者前来讲学。由于齐威王知人善任,锐意改革,使齐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齐威王是在周显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继位的。继位之初,他曾将国家政事交给国中卿大夫(诸侯所属高级长官)治理。但是,几年之后,齐国出现了一片百官荒侈、行政不理的混乱局面。对此,齐王宫中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借隐语进谏,引起齐威王对局势的关注。

淳于髡向齐威王道:“齐国国内有一种大鸟,栖息在王庭之中,三年来既不飞也不鸣。大王可知它是什么鸟吧?”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的弦外之音,随即机智地还其隐语,答道:“这种鸟呵,不飞就罢了,一飞就会冲天,不鸣就罢了,一鸣就能惊人呵!意思是自己将亲自出来整治国家政事,振兴齐国。”

针对齐国百官荒侈、政事不理的混乱局面,齐威王决心从刷新吏治“鸣”起。他颁布命令,召集全国各地行政长官72人,对他们政绩考核。其结果是赏了一人,杀了一人。赏的是被某些人说成表现不好的即墨大夫(今山东平度县东南地方长官),杀的则是被某些人交口称赞的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大夫。

齐威王开始考政,他召来即墨大夫,对他说道:“自从你在即墨任官以来,毁谤、非难你的舆论每天都有。我不敢偏听偏信,派人到即墨去,看到那里田野一辟,农业发展,老百姓生活能够自给;官府办事效率也高,地方安宁,确是一派治理得很好的现象。”齐威王看了看一言不发的即墨大夫,继续说道:“但是,反映到我这里的情况却与这些事实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正是你为官正派,不贿赂我的左右,去追逐一己的声誉所导致的。因此,我要重赏你,借此鼓励那些埋头做事且品性端正的官员。”于是,齐威王下令赏赐即墨大夫食邑万家。

齐威王又召见了阿大夫。他面对一脸谄媚相的阿大夫说:“自你在阿地任官以来,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赞誉你的言论。但是,我的使官视察阿的结果,则是一片田野不修、老百姓生活贫困的情形。往日,赵国攻我鄄邑(今山东鄄城北),你拥兵坐视不救,卫国攻取我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你竟然连此事都不知道!”齐威王说到此处,怒目而视股栗不已的阿大夫,厉声分析下去:“然而,为何我总是听见赞誉你的言论呢?原来是你用心良苦,以钱财宝物贿赂我的左右,以换取一己私誉的结果!试问,你为政不思修治,使得老百姓困苦不堪;为官领兵不思战守,视国家危难而不救,尸位取禄,败坏政风,还站在这里做什么。说完,齐威王将目光从大夫身上移开,扫视了一下殿内的大臣,声色俱厉地说道:“我要依法治齐国,是非不能不辨,奖惩不能不明!”于是,当天就下令将行贿沽行的阿大夫,以及那批收受贿赂而歪曲事实的左右谗臣,一并烹了。

齐威王处在战国中后期,这正是列国变法求治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使齐国强盛起来,他采用循名责实推行法治的思想治理齐国,奖励有政绩的即墨大夫,惩治贿赂求荣的阿大夫,使齐国官员人人震惧,从而恪尽职守,不敢伪诈饰非,齐国因此大治。列国诸侯在此后达长20年的时间内,不敢向齐国进军。

一时的佯退为大踏步的实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齐威王是个聪明人,更是个深通进退之法的领导者。

2.先礼后兵比大动干戈更有效

动不动以强权压人,得理不饶人,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诸如此类的做法只能激化矛盾,对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如能先以礼待人,即使未必发自真心,一般人也会乖乖就范的。

西魏文帝时,韩褒被任命为北雍州刺史。北雍州境内多山,盗贼横行,当地百姓深受其苦。

韩褒学识很深,为人沉稳,他一上任便微服私访,调查匪患的实情。

结果令他大吃一惊的是,所谓匪患,其实都是当地豪强所为;他们的势力十分庞大,互相勾结,而表面上却道貌岸然,掩人耳目。韩褒初来乍到,顿感为难了。他召集部属说:

“没想到这里情况是这么复杂,弄不好剿匪不成,反生变乱。这些豪强不可小看,你们有何建议吗?”

有人说:

“大人有心灭贼,奈何此地贼患已久,不如不要深究了。否则,只怕对大人前途大为不利啊。”

也有人主张严厉镇压,说:

“自古朝廷和贼寇势不两立,岂容贼寇坐大?只要大人决心不减,出兵征讨,朝廷就不会输给贼寇。”韩褒听了众人的意见,最后说:

“我是朝廷命官,是决不能为了私利而放纵贼人的。但贼寇不可轻视,也要讲究谋略,轻易出兵未必胜。此事容我三思之后,再行定夺。”

韩褒闭门不出,苦思良策。这日,他的一位远方朋友前来探望他,韩褒对他说出了自己的忧虑。韩褒说:

“我想一举将贼寇剿灭,又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可以做到吗?”

他的朋友很有见地说:

“你一向以君子自称,做任何事也不要失去礼数。贼寇也是人,如能对他们先礼后兵,诚心感化,就不用大动干戈了。否则,如果大开杀戒,难保有冤死之鬼,这对你的名望有损啊!”

有了朋友的提醒,韩褒打定了主意。一天,他对部属们说:

“贼寇势大,不可用强。我想以贼制贼,对贼人加以礼遇,重用他们一同讨贼。这样朝廷给人自新,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的。”

韩褒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人公开表示反对说:

“与贼讲礼数仁义,恐怕是对牛弹琴啊!讨贼是光明正大的事,为什么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呢?万一有人诬指大人和贼人同流合污,大人岂不是自找麻烦?”

韩褒说服众人道:

“从前官吏不能灭贼,致使贼患日大,难到不值得我们反省吗?他们有的胆小怕事,放纵不理;有的只知讨伐,不加安抚。我这样对贼寇恩威并致,相信他们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你们就拭目以待吧。”

韩褒将当地豪强一一找来,他假装不知他们的罪行,推心置腹地对他们说:

“我是一个读书人出身,对行军打仗并不精通。但我处贼患严重,百姓不得安生,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不能任贼横行,何况我这个刺史呢?你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更不忍看乡亲受苦受难吧?我想委任你们剿贼的重任,一同为百姓除害。”

韩褒用盛宴招待他们,态度十分谦和诚恳;说到百姓的苦难,韩褒几次流下泪水,声音哽咽。

当地豪强大为不安,也心生震撼,他们面有愧色,都不敢正视韩褒。

韩褒于是委任他们为剿贼的主帅,每人划分一块地盘,地盘内如有盗窃发生而没有抓获窃贼的,以故意怂恿罪论处。当地豪强聚在一处,个个垂头丧气,有的便说:

“刺史大人所为,分明是针对我们的。难得他明知此乃我等所为,却仍对我等礼待有加,他这是给我们自新的机会啊!我们也不要不识趣了!”

于是,这些豪强齐向韩褒主动认罪,还交待了同伙的姓名。韩褒接着贴出告示,说:“有罪之人,只要马上到州府自首,可免除其罪恶。到了本月底还未自首的,格杀勿论。”

四方的盗贼对韩褒又敬又怕,一时纷纷来降;韩褒恪守信义,准许他们改过自新,免除了对他们的惩罚。从此,北雍州的贼患彻底平定了。

打着礼敬、信任的幌子,给人头上套上了一个紧箍,这种假退实进的手法和实际效果的验证,体现了领导智慧的丰富和精深。

3.把假退作为一种策略性的让步

策略性让步的要旨是,一方面原则仍要坚持,目标仍不放弃,但不可硬碰硬而徒惹祸患,而应暂退一步,在退的假象下寻找合适的时机。

公元前180年,西汉吕太后死去。当时,诸吕专权,想篡夺刘氏江山已很久了。

齐王刘肥看出了诸吕的野心,一待吕后安葬之后,他便召集心腹手下说:

“奸人当道,国将危矣,我想起兵讨逆,还望你们为国出力。”

心腹手下没有异议,刘肥立即写信给刘氏诸侯王,控诉诸吕的罪行,并亲自率兵攻打吕氏诸王。

刘肥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师,相国吕产十分惊慌,他对吕禄说:

“刘肥乃汉室宗亲,他带头闹事,恐怕其他刘氏诸王也不安稳,这件事该如何应对呢?”

吕禄说:

“我们掌握朝政,执掌南军、北军,自不用怕刘肥了。以我之见,我们应该即刻发兵讨伐,消灭刘肥,以绝其他刘氏诸王之念。”

汉朝元老重臣灌婴被委任为讨伐刘肥的主帅,吕产、吕禄还当面对灌婴许诺说:

“你德高望重,战无不克,朝廷命你出征,相信一定灭掉逆贼。回师之日,朝廷会更加倚重于你,决不食言。”

灌婴无奈领命,心中闷闷不乐。有人劝他不要挂帅,说:

“刘氏乃高祖之后,他们看不惯诸吕所为,怎能算逆贼呢?你此去无论成败,都将背上助纣为虐之名,应当力辞不就啊。”

灌婴说:

“诸吕势大,如果我当面抗命,我死事小,误国事大。他们改派他人,势必有一场大的厮杀,而我却可借机行事,消此巨祸。”

灌婴作出积极备战的样子,诸吕都对他不疑。吕产的一位谋士担心灌婴不忠,于是他向吕产说:

“灌婴忠心汉室,为人正直,他这样痛快领命,不是很可疑吗?万一他中途有反,我们就被动了。”吕产不以为然,他傲慢地说:

“我们吕家权倾天下,识时务者是不会和我们做对的。灌婴在朝日久,此中利害他自会知道,有何担心呢?”

吕产的谋士说:

“灌婴一旦领兵在外,我们就控制不了他了,难保他不会生变。为了安全起见,大人当派心腹之人征讨才是。”

吕产自恃聪明,拒不接受谋士的劝告。

灌婴率兵到达荥阳,传命就地驻扎,不再前行。不知情的将领追问灌婴原由,灌婴以各种借口搪塞。私底下,灌婴召集心腹说:

“诸吕存心篡汉,我们身为汉家臣子,决不能听命于他们。我现在将大军引领在外,就是威慑诸吕,诸吕都是色厉内荏的小人之辈,有我们在,我想他们是不敢妄动的。”

灌婴驻扎荥阳不动,诸吕果然慌乱起来,吕禄催促吕产谋变,吕产却说:

“灌婴大军在外,已是我们的敌人了,他这个人善于打仗,我们不是他的对手啊!现在形势大变,于我不利,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诸吕有了顾忌,灌婴趁机加紧联系刘氏诸王,准备合力讨伐诸吕。他在给刘氏诸王的信中说:

“诸吕不怕天谴,却怕眼前的祸患,对他们只有合力同心加以讨伐,才是救朝廷的惟一途径。他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他们抱有幻想,心怀观望。”

刘氏诸王深受触动,暗中响应。与此同时,京师的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也联起手来,在未央宫捕杀了吕产,继而将吕氏家族一网打尽,安定了汉室江山。

鸡蛋碰石头的事,还是尽量不做的好;无望的抗争,有时不如默默等待。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把迫在眉睫的灾祸消除,将来才能担起更大的责任。

4.能忍得震方能负得了重

古人常以“忍辱负重”形容那些有定力、能担当、善谋划的领导者。确实,领导者能做到这一点,方算走进了领导智慧的殿堂。对于高明的领导者来说,忍辱负重不一定是十分被动局面下的无奈之举,而是可以作为以退为进的策略加以运用。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就是以这一策略赢得了巨大的胜利的。

陆逊,本名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大族出身,小时候死了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生活。长大成人之后,娶孙策之女为妻,孙权对他相当信任。21岁时就担任将军府的书记官,历任郡的警备队长,政绩颇佳。陆逊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继吕蒙之后赴任陆口时,他比吕蒙小五岁。

当时,吕蒙称病已回到南京,陆逊前去拜访,他对吕蒙说:“您和关羽相距这么近,难道不会有后顾之忧吗?”

陆逊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吕蒙却故作糊涂地说:“你说的极是,但我的身体实在……”

陆逊更进一步鼓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关羽一向以武勇自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了大功就傲慢无礼。从他对我们丝毫不具有戒心,只顾专心北进,就可以看出他的个性。如果他听说您生病了,一定会更不把我们放在心上,现在我们就去突击,一定会抓获关羽。我希望你去见主公时,好好跟他谈谈。”

“这个人的想法跟我一样。”吕蒙心中实在高兴,但表面上又不露出来,又装糊涂地说:“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关羽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何况他现在又坐镇荆州,跟刘备的关系极好,立大功后会更加意气高昂。”

陆逊走后,吕蒙便去晋见孙权,商量作战事宜。孙权问吕蒙,他在南京的这段时间该由谁取代他,吕蒙便向孙权推荐陆逊说:“陆逊思虑深远,才气足当大任,我看他的智谋可以担任此职。而且他现在还藉藉无名,关羽对他可能还没有戒心,如果用他,不管对内对外都有好处,我相信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合适的了。如果用他,应当让他表面上隐藏真实意图,暗中察看有利形势,这样才能打败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