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14918700000026

第26章 道进术退:道高一尺哪怕术进一丈(1)

有句俗话叫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领导智慧中也存在道与魔、道与术的较量。权术、谋术……说到底就是看谁能先算一步、多算一步,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算来算去总受伤,而领导智慧的至高境界则是以不算应万算,以抱元守一的道德境界化解一切谋术的妙算。

1.“正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正己”

领导者注重自身修养,行动中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正”影响部属,激励部属,也是统御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古人对这个问题就有清醒认识:《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什么是为政问题时强调:“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服从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唐太宗也认识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卷一》)在《周书·苏绰传》中,对统御者本身做了形象比喻:“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大意是说:君主本身,就是黎民百姓的“表”,就是一个国家的“的”。“表”树立得不正,不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显,不能要求射中目标。如果君主不能自我治理,而希望治理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直。如果君主不能自我修养,而要百姓修养,这如同没有“的”却要求射中目标。

这些话讲的都是正人和正己的关系,其核心是正人必先正己。虽然讲的是君主和百姓,但其理适合于各行各业,凡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存在,便都适用。

历史上的好多出色的领导者也做到了这一点。创造出“文景之治”的西汉文、景两帝,在他们统治其间励精图治并以身垂范,为百姓作出了榜样。他们反复强调以农为本,号召臣民重农,同时文、景两帝自己亲自动手,身体力行,为天下先。文帝诏开籍田,并亲自耕作,景帝“朕亲耕,后亲桑。”文帝在全国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注意先从自己做起。一次,文帝想盖一座露台,和工匠一计算,需花费黄金百斤,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财产,就取消了这个计划。据史记载,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饰,无所增益。”他身穿“戈绨”作的袍子,“戈绨”为当时普通的衣料。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即穿着短裙。他们的帷帐,连花纹也没有,十分简朴。就连死后造陵,他也反复叮咛,建陵要因地制宜,从简办事,不许劳民伤财。下诏说:“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临终前,文帝还下遗诏,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我甚不取。”主张薄葬反对浪费。

君主的作为为百姓作了表率,上下同心,终达到物阜民丰,国泰民安的封建治世。司马光曾生动描绘如下:“国家太平无事,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家富裕,人人有充足粮食,库府中货物堆积如山,用之不竭,京师府库中的钱多达数百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国家仓库里的新粮压着陈粮,流出仓库堆积于外,以至于烂掉不可食用。广阔田野马骡成群,人们以乘母马为耻。人人自爱以犯法为耻,以行义为先,以愧辱为绌。”

唐王李世民不仅说道:“若要安定天下,必须使自身合于正道”,而且自身也努力做到清正廉明。他教育群臣不能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奢欲,如这样做,恰如割下大腿肉以饱口腹,肚子饱了,身也死了。贞观初年,关中大旱,他命令抚恤灾民,不使饥寒而亡。又用大量赎金赎回流离外邦或被外族掠去的百万难民,使其安家生产。他把高祖选进皇宫的美女,释放三千余人出宫,任其择偶出嫁。他对王公贵族的衣、食、住、行、婚、葬等都有明确规定,不允许铺张浪费。太子举行“加冠礼”,原选在二月,太宗知道后说:“二月是春耕时节,应改在十月为好。”时刻不忘“存百姓”。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出巡山西,蒲州太史赵元楷为阿谀奉承,不惜人力财力,大修楼宇殿堂,并备下上等羊百只,鱼千条,借此讨好皇上。不想太宗大为不满,训斥道:“我出巡由官府供应,你此举纯是‘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据说贞观二年,长安蝗虫为害。一天太宗在上林苑见到许多蝗虫吞食植物,他顺手拣起几只视之曰:“民以谷为命,你们却断送了百姓的活路,宁可让你们吃我的五脏六腑吧。”说毕就把几只蝗虫生吞下去,随员劝他不要吃,以免生病,他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

开创清代盛世的康熙帝,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创造皇位掌权时间最长的记录,在位期间数十次挂帅亲征。一次率军远征漠北,在荒漠上驰骋数千里,正遇上大风雪,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休息,而是伫立在大风雪之中,看到部队结营完毕,自己才进入行幄:部队食毕,他才进膳。他还写下《瀚海》一诗: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渡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诗中看出,一年内,他两次御驾亲征,一次天山,一次瀚海,都是山高路远,极其艰苦辛劳,他为广大官兵们作出了榜样,每次都攻必克,战必胜,收复北疆的大片失地。

他在生活上要求也极为简朴,据史书载,他穿的龙袍上必须有补丁,圣履上也要打着包头,满朝文武也竞相仿效,一时间,京城里出现了不少专卖旧官袍带履的商店,买卖很是兴隆。再有康熙在饮食方面也很节省。据说有一天,康熙与当朝陈老丞相谈论一阵天下事后,忽然问道:“不知爱卿每日午宴用些什么?”当听说只有价值两个小钱的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为午膳时,康熙很高兴,立即传旨:“由即日起,朕每日午膳只用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不许再备别的食物。”吃了三天后,御膳房总管怕皇上常年吃窝窝,御膳房没事可干了,骗皇上说三天伙食费高于往日,要求还恢复往日标准,康熙又不能下去亲自核实,只得同意改回原来的吃法。不过皇上也吃过三天窝窝头,却传遍民间。

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却反映出广大民众对康熙帝自身履行节俭,不事铺张浪费行为的敬佩之情。据统计,康熙在位的六十余年间,他北巡五十一次,六下江南,一生中不断东巡西察,大部分时间在马上、民间度过。他的这种深入下层,廉洁政事,体察民情的作风,对民众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短时间他就使全国人心归顺,经几十年就建起一个庞大王朝,不能不说明康熙是个高明的领导者。

2.以廉赢人心胜过千谋万术

用廉形容人,含清廉、正直、公平之意。古为官者,有少数人就认识到,廉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品质,它还可演化出一种作风,养成一种风气,成为一种领导智慧。古语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明,廉生威。统御者从自身做起,持身清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民服吏畏,社会风气正、民心顺,必须提高统御效率。正因廉有如此大用,中国古代就把廉作为好官的主要标准了。《三国志·魏书·李通传》中记载,司马懿提出:“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把清廉置于为官的首要条件。南宋吕祖谦在《东莱吕太史别集》中又提:“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还是清廉在先。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确也有一些领导者,以清廉、公正、无私为本,以廉生威,拨乱反正,造福一方,赢得人民的信赖。历史上的包拯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清廉俭朴。史书说,包拯后来做了大官,地位虽高,可是穿的衣服、用的器具、吃的东西,都和他布衣时没什么两样。据说他被任命陕西转运使后,本该穿绘有新等级标志的“章服”上任,以示尊荣,他倒好,穿着原来的衣服就去了。宋仁宗听说此事,十分赞赏,特地派人骑快马去追包拯,把三品图纹的章服授给包拯。端州盛产砚石,早在隋唐之际,端砚即负盛名。历任官员在向朝廷交纳砚台时,都要借机向民勒索,额外增加数量,结果百姓怨声载道,不堪重负。包拯到任后,一改旧习,命砚工按进贡数制作,自己一块不留,深受百姓欢迎。包拯离任时,砚工特精制一方好砚赠送给他作为纪念,他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包拯一生如自己所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晚年时为教育后代,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之孙。”

包拯以清正廉明为本,逐渐形成巨大威势。史书记载:“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当时的京师所在地开封府有传语说包拯好比阳间的阎罗,谁想买通关节,走走“后门”,以徇私情,搞点“不正之风”,谁的官也就甭想再当了。他七次上奏皇上,要严惩酷吏王逵,终达目的;他敢于弹劾皇帝的后妃,也敢于指责气势显赫的国戚。宋仁宗的叔岳父张尧佐身为计相(财政部长),搞得民贫国穷,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要搬掉这个祸害,一而再,再而三,上奏弹劾,迫使仁宗免去张的要职。包拯所做的一切,自然赢得人民的敬意。宋神宗时,西羌有一个将领于龙呵归附宋朝。他到京师朝见皇上时,要求皇上赐他包拯的姓。开封府署旁有一块题名碑,凡在开封府任过府尹的,都在碑上刻下姓名和任职时间。包公曾任开封府尹一年多,也刻了上去。南宋时周密曾说,开封府尹题名碑上的包拯二字,“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是因为人民喜爱他,凡到此来的人,为表达敬慕之情,都愿用手指抚摸包拯二字所造成的。现在在这块碑石还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

是代的海瑞和况钟也是以清廉出了名的,其故事早已流传民间。清朝康熙年间的江宁巡抚汤斌也值得一提。他是康熙亲自提名接管此任的。在任三年期间,其廉洁众所公认,百姓曾送其绰号“豆腐汤”。他身为高官,地方上的第一把手,管辖富甲天下的苏州、松江等七府一州。他自己完全有条件享受享受,但他盛夏靠从典当铺买来的旧布帐子遮蚊;在隆冬坐旧棉絮纷纷飘出轿帘的轿子出门。他亲自到巡抚衙门后园采摘野菜供膳,由市上买菜,每天必有一味是豆腐。一次,年已三十四岁的大儿子汤溥不远千里来看望老父亲,儿子让老仆人上街买了一只鸡,汤斌知道后,立即让儿子当庭跪下,严加训斥。他自己到苏州,从来不曾买鸡吃。他认为读书人只有咬得菜根才可以做大事。汤溥再三请罪,他还是毫不留情地把儿子撵回了家乡睢州。他为当地民众则尽心尽力,他奏请朝廷减赋在先,又阻康熙帝南巡“御道”拓展在后,使得鱼米之乡的平民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所以奉调赴京前,苏州百姓聚至辕门外涕泣挽留,挽留不住时,罢市三日,遮道焚香相送。他靠廉正清明,获得民众的忠心尊敬。

有的领导者为了赢得人心,谋取众人的支持而费尽心机,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只因一个廉字做不到而误了“卿卿”大事,道与术的进退之机不是很明显了吗?

3.以德为政可致政通人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即主张“德治”,他赞美德治像北极星那样,众星都围绕它运转。以此来说明德治易于得到民众拥护,从而收到好的治国效果,孔子认为德治是最理想的社会政治。晋武帝时,羊祜任都督荆州诸军事,他率部镇守南夏,和吴国相抗。

羊祜喜好打猎,一次他夜间出营,不想军司徐胤站在营门,不让他出门,且义正辞严地对他说:

“将军身负重任,却喜欢行猎之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这不是仁德之人所能干的。将军若不能听我的劝阻,我就是死了也不能放将军出去。”

羊祜的部将欲要斥责徐胤,不想羊祜急忙拦住他,且对徐胤说:“你忠于职守,所言不虚,我一定听从你的建议。”

他马上转身回去,以后也不再行猎,还把徐胤提升了官职。

羊祜据守边防,实行怀柔政策,他自己加修德信,对吴国投诚者以礼相待。不仅如此,他每次和吴国交兵,总是限定日期才交战,从不掩杀偷袭,为此有人抗议说:

“自古兵不厌诈,将军仁德也不该用之敌国。如果都是这样讲究仁义,又如何才能出奇制胜呢?”

羊祜告诉他们说:

“皇上志在一统天下,眼下时机不到,交战虽迫不得已,但也应该以德化人,收取民心。我这样做,非为今日一战小成,而是为了他日大功啊。”

有的将领好出奇谋,多次缠着羊祜。羊祜为了不伤害他们,只是将他们灌醉,让他们说不出计谋。

一次,军中有人抓了两个吴国小孩当做俘虏带回,羊祜为此怒斥了军士,还撤掉了为首者的官职,他就此告诫众将说:

“孩子无辜,若抓之领功,天下还有仁义可言吗?这些人可见心术不正,品行不端,绝难付以重任。我削夺他们的官职,正是怕他们以后为祸更烈,也让众将引以为戒,再不能犯此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