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14918700000013

第13章 当退则退:不知退者难有大进境(5)

9.跟疑心重的上司共事更要退避三舍

有些人,身为高官,却对下属表现出疑心重,整天疑神疑鬼,总怕有本事的下属威胁到他的权力和利益。跟这样的上司相处,如果不能及早退避三舍,也就只有任他宰割的份了。

周勃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追随刘邦,屡立战功,被封为绛侯。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宫面临严重的危机。周勃此时身为太尉,虽握有兵权,却被吕氏子弟架空,不得施为。他自不气馁,暗中始终为铲除吕氏而精心筹划。

吕氏死后,周勃见时机已到,便毅然起事。他来至军营,对军士说:

“先皇密诏,清除逆党。我受先帝重托,望各位助我除奸。忠于刘氏者袒露左臂,忠于吕氏者袒露右臂!”

周勃德高望重,有此登高一呼,军士们无不响应。周勃于是率领这支军队清除了诸吕,迎立了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如此功勋,不想却招来了汉文帝的猜忌之心。他自知没有周勃的拥立之功,自己决然当不上皇帝。可他有这等能耐,对自己始终是个威胁。

汉文帝表面上对周勃加官晋爵,背地里却一脸忧郁,寝食不安。周勃的一位家人私下对周勃进言说:

“大人铲除逆党,居功至伟,皇上感激之余,疑心便会产生了。大人何不主动请退,以安其心呢?”

周勃一笑置之,说:

“皇上宅心仁厚,自是不比常人了。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是很可笑吗?”

周勃雄心勃勃,一心想为重振汉室江山再立新功。他这般举动,却是更令汉文帝不可忍受了,他索性以被封侯的人都该回到自己封地为由,把周勃赶出了朝廷。

事至此处,周勃方知皇上对他怀有戒心。他大为恐惧,以至朝廷来人,他都吓得穿上盔甲,以防不测。他如此小心,还是遭人暗算,有人告他谋反,汉文帝不由他分辩,便将他逮捕入狱,欲治其死罪。

周勃几近绝望之际,重金贿赂狱吏。狱吏为其出了一策,周勃如梦方醒,连连称谢。

原来,狱吏只在一副竹简的背面写了六个字:“请以公主为证。”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大儿媳妇。

周勃依计而行,公主于是求老太后出面,文帝碍于情面,这才不得不放了周勃。

事后,周勃亲自向那个狱吏致谢,那个狱吏说:

“大人实在太幸运了。我看管的这个狱门,凡被人告之以谋反的,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去过。大人的幸运,可是公主的功劳了。”

周勃万分感慨,连连摇头说:

“我自以为位高权重,却是不及你通晓人情世故啊。我先前不听家人相劝,终有此祸。今用你策,方解大难。这其中的教训太深刻了,我能不死,真是万幸啊。”

周勃的经历确实让人感慨万分:难道遇到这样一个上司就真的没有我们的活路了吗?有,但更需要你把握好上下进退、说话做事的分寸。

由此看来,何妨不学一学汤和,虽不至“解甲归田”一走了之,至少应躲开上司的猜忌之处,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10.愈是细微处愈要退得其所

领导者既要识大体、懂大节,又不能忽略细微之处。其实,往往是细节之处的当退不退、退而不得其所,酿成无可挽回的重大后果。明朝大才子解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以文才见长,因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并一度受到重用,但最终因一系列细节问题上的不知轻重、不知进退而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湍必毁之。”解缙是一个不错的才子文人,才子倒也罢了,偏偏他又极富良知,而且狂放不羁,喜欢主持公道,品评人物,入木三分,无所顾忌。这也就难怪他不能寿终正寝了。

早在洪武年间,一次解缙到兵部去索要差役,可能言语放荡了些,兵部尚书沈潜得知后很不服气,告到皇帝朱元璋那里,皇帝对这个年轻人比较宽容,他说:“解缙只是因为闲散而放纵自己。”于是升任解缙为御史。沈潜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解缙又为人主持正义,替同官夏长文草拟奏疏,弹劾都御史袁泰,袁泰当然怀恨在心。永乐年间,解缙和李至刚同为大学士,先后入东宫为太子进讲。不知何因,解缙得罪了李至刚,从此李十分怀恨解缙。后来解缙落难,他趁机落井下石。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明成祖应立其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是朱棣却不喜欢这个长子。朱高炽生性仁厚,笃好经史,但身体肥胖,脚有毛病,行动迟钝。与之相反,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汉王朱高煦则英武矫健,但他不肯读书。成祖朱棣觉得朱高煦更像自己,深为喜爱,于是就动了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念头。和朱棣不同,长子朱高炽的老师们如解缙、黄淮、杨士奇等人,则都不喜欢次子朱高煦,在他们看来,朱高煦简直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赳赳武夫,而仁厚好学的朱高炽却是他们理想的君主形象。朱棣一时拿不定主意,就秘密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慈孝顺,全国人心向往。”朱棣沉默不语。解缙又说:“陛下有圣明的好孙子。”这是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生得英俊,言语行动敏捷,很得朱棣钟爱。朱棣终于答应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汉王朱高煦很快得知内情,对解缙恨之入骨。皇太子确立后,朱棣只觉得后悔,他仍然宠爱着次子朱高煦,并且待他的礼遇和俸禄超过了嫡长子。解缙劝谏成祖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可行。”成祖心里正不舒服,将脾气全发在解缙身上,说解缙离间他们父子骨肉。从此,朱棣对解缙的恩宠和礼遇大减。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七月,朱棣赐给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惟独没有解缙的份。这是朱棣将贬黜解缙的一个信号。

永乐五年二月,汉王朱高煦等人诬陷解缙廷试阅卷不公,朱棣将解缙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放逐出京城。解缙行至中途,礼部郎中李至刚又趁机中伤,说解缙心怀不满,有怨恨之意。朱棣偏听李至刚之言,于是又将解缙改为交趾(今越南)布政司右参议,命他督饷化州,离京城更远,也更蛮荒了。昔日朝中宠臣,一朝被贬到烟瘴蛮夷之地,心情的落差不言自明,满怀凄凉,无限感慨,只有借诗打发:

天连铜柱蛮烟黑,地接珠崖海气黄。莫说炎荒冰雪少,须令六月见飞霜。抬眼处,赤土黄烟,不是江南风光。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解缙进京奏事,正遇上朱棣领兵北征,由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只得拜见皇太子后就返回了。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事,不想处心积虑的汉王朱高煦又从中作文章。他在朱棣面前诬陷解缙伺机私觐太子,不守臣子的礼节。朱棣听后震怒,下令逮捕解缙。当时解缙已行至广东,和检讨王翶考察山川形势,奏请用数万人凿通赣江,以便勾通南北。朱棣却怀疑解缙的这个建议是搞阴谋,当奏疏到朱棣手中之时,解缙已被逮捕下狱。

有才子之名,有赤子之心,也有放旷之嫌。缘才而起,因才而殁。文人式的率性真诚、自然坦荡的生命之舟,释放到强大的政治漩涡中,竟显得如此脆弱而凄婉。

11.功成而退才能留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结局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话真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中国人做事情一般来讲是不太彻底的,在封建官场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在战场上,又讲究“穷寇勿追”,在商场上,往往喜欢“见好就收”,可谓深得中庸之道。

确实,这也是中国人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易经》里,就有“否极泰来”、“剥极而复”的话,意思是说倒霉到了极点,好运就会来临,反之,鼎盛到了极点,也就快倒霉了。

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论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廉颇一生立下了无数战功,但他到了老年时仍贪功不退。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这时廉颇正受到赵国的疏远,避居在魏国,赵王派人去看廉颇,看他是不是还能带兵打仗。廉颇壮心未老,还想建功立业,于是,饱餐一顿,向使者显示自己的饭量,并披甲上马,大显英雄本色。但最终还是因为仇家郭开作梗,让使者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他已经老迈无用,不要说立功了,廉颇连自己的故土也没有能够回去。

汉武帝征讨匈奴,李广已经有很多的功劳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封侯,因此,他请求做前将军出征。汉武帝以李广年事已高,过了好久,才答应了这事,任命他为前锋。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李广已经跟随着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关塞后,卫青捕到了一个俘虏,得知了匈奴首领单于的位置,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单于,却命令李广的军队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去,从东边出击。东路稍微绕远,而卫青他们大部队的道路上,水草很少,不能屯兵宿营。李广请求说:“我本来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下令调我从东路出兵。且我从年轻束发时起就一直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了一个与单于对战的机会,我愿意担当先锋,先与单于拼一死战。”而大将卫青暗中受了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战,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李广坚决地向大将军拒绝这个命令。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写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命令上所说的办。李广没向大将军卫青辞行就起程了,心里特别生气地来到军部,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但终因走东道误军而自刎。

汉宣帝的时候,先零羌曾经反叛,营平侯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还非常自信,认为当时的汉将还没有能超过自己的。他受诏命于金城平定了羌族的叛乱。可他的儿子赵卯却因为平羌之事招至了杀身之祸。

汉光武帝时期,五溪一带的蛮人反汉。新息侯马援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在皇帝面前“据鞍顾盼”,以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光武帝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将军真是神勇不减当年!”于是,任他为帅,领兵平叛。后来在壶头死于军中,真是应了他的话:“男儿当马革裹尸而还!”

唐朝代国公李靖本来是养病在家。这年正遇上吐谷浑族侵犯边境。他听说后马上去见丞相房玄龄,对他说:“我虽然年迈,但对付蛮夷之人尚可,平叛还是没问题的。”但他平叛归来后却遭受到别人的陷害,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到唐太宗伐辽时,征求他的意见,他还说:“我现在虽然是年老体衰,如果陛下不嫌弃,我照样可以披甲出征。”

郭子仪八十多岁还任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史。实际上他早已是功成名就,该自动让位给后来人了,可他一直不求身退,最后的结局是让德宗罢免。

历史上这几个人,哪个不是英雄,堪称人中豪杰?但他们都不免被功名牵累,何况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呢?文臣以运筹之才辅国,武将凭决胜之勇定邦,人们成就功名的欲望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名声,古往今来的贤卿大夫们很少去琢磨这道理,不去珍重自身,真是让人感叹激流勇退的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