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14918600000009

第9章 中庸处世:织就一张结实耐用的关系网(4)

同年十二月,禁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江州防御使马全义长期患病。病重之时,赵匡胤关怀有加,“日遣医诊视,中使劳问不辍”,表现出超乎常情的爱护。之后犹嫌不足,又向他下了一道密旨,许诺他病情一旦好转,将授予他“河阳节钺”。当时马全义已气息奄奄,本没有当真,只叩头称谢而已。是月,赵匡胤果不失信,授予他镇国节度使一职。不久马全义病逝,赵匡胤十分悲痛,遣人将其七岁的儿子召入宫中,特意赐名,补西头供奉官,并对其全家进行优厚的抚恤。

乾德四年(966年)十月,兴州刺史王晋卿调任汉州刺史。王晋卿在兴州期间,正值多事之秋,全境“寇盗充斥”,治安状况严重恶化。王晋卿严修武备,全力缉捕“盗贼”,境内渐至太平,“剧贼无敢窥其境”。这位地方军事长官抓治安不遗余力,但贪财敛货也魄力十足,搜括百姓的名声传到了赵匡胤耳里。赵匡胤竟然念其有才干,对此充耳不闻,只是易地为官而已。

大将王全斌、崔彦进、王仁瞻是平蜀的主要功臣,仗是打得漂亮,可是抢劫金帛女子也一点都不含糊。后蜀刚下,即有蜀国臣民告御状投诉。乾德五年(967年),赵匡胤将王全斌等人召回,在查实了他们豪夺女子玉帛、擅发府库、隐没货财等严重违法行为后,下令御史台召集群臣议罪。经过整整一天的讨论后,一致认为,对这几位严重违法的大将,应当依法处以极刑。

赵匡胤斟酌再三,没有采纳大家的意见。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一)特赦其死罪;(二)给予降职处分;(三)将所受子女金帛归还其主人。这样的处理,其实还是考虑到后蜀刚下,需要抚慰民众情结的结果,换一换境地,或许就不当一回事了。果然,待到南唐平定后,赵匡胤便又将王全斌升为节度使,还安慰他说:“朕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可见赵匡胤为了笼络武将,不惜以法徇情。

原禁军高级将领赵彦徽,在后周时是赵匡胤的同事,赵对他“以兄事之”。因在陈桥兵变中支持了赵匡胤,所以在宋初一度出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后罢兵权,出任建雄节度使。赵匡胤对他典领禁军很不放心,但在其他方面待他却十分宽容。赵彦徽每次从藩镇归来,赵匡胤都要为他设宴洗尘,待遇不谓不高;赵彦徽嗜酒,逢酒必饮,凡饮必醉,长期醉酒,招来一场大病,为此,赵匡胤特意专程到家中探视,并赐钱百万。

赵彦徽节镇建雄,却“不恤民事,专务聚敛,私帑所藏钜万”,对于这样一位贪得无厌的“兄长”,赵匡胤尽管从内心鄙薄他的为人,但到底对他的种种不法行为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宽容态度。

对武将的纵容与姑息,有罪不罚,罚不当罪,以钱财作手段驱其效命,那潜在的意思是谁都明白的:只要不造反,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了。

或许这正是赵匡胤的高明之处:武将可以不必通过流血冒险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谁还会干傻事,拿脑袋当赌注呢?可见,赵匡胤御人有道,做人有计。

这里必须申明的是,特殊时期需要特殊的关系,特殊的关系需要特殊的手段来维系。所以,类似法外施恩、纵容姑息之类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不可在平常拿来滥用的。

7.要在各种关系之间搞好平衡

领导者的关系网络不是单极而是多极的,在你和他人存在关系的时候,别人之间也会发生关系。因此,以自己为轴心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使其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是领导者不能不做的事。

螳螂捕蝉的寓言能形象地说明平衡关系的重要性。

吴王想去攻伐荆国,许多人都认为不应该这样做,但吴王刚愎自用,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谁敢来劝谏我,处以死刑。”

舍人(掌宫中之政的人)中有一个年轻的孩子,想进谏,又不敢,害怕被处死,于是,就拿着弹丸到后园去守候,身上的衣服都被露水沾湿了,一连三个早上都是这样。吴王见了十分不理解地问:“你何必要把衣服都弄成这样呢?”

舍人之子说:“后园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树上悲凄地叫着,饮着露水,而不晓得捕它的螳螂正在自己的后面呢?螳螂正低下身子想去抓蝉,但它也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身后等它呢?黄雀等着螳螂,想去捉它,却不晓得我拿着弹丸正在它的下方呢!这三个都是想得到它自己的利益,而没有顾虑到它后面的灾患。这是我这几天以来所明白的道理。”

吴王听了他的话,说:“很有道理。”于是,吴王不再出兵攻打荆国。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极容易因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丧失了对未来危险的警惕,沉溺于暂时得到的小恩小惠而忘记了将会由此引发的灭顶之灾。鉴于这一点,古人早就做出了经典性的总结,那就是“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在春秋战国群雄逐鹿、战乱频仍的时期,这类例子是非常多的。有些十分隐晦巧妙,有些则十分直露俗浅,著名的“宫之奇谏假道”的故事就属于后者。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为了向北扩展土地,就让大夫荀息带上厚礼,去北边的近邻虞国见虞公,送他一匹极其难得的千里马,还有一只极其名贵的玉璧,条件是借一条行军的道路。荀息对虞公说:“虢国(又名北虢,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三门峡附近)总爱跟我们闹别扭,希望能借贵国一条路,我们开过大军去教训教训他。”这在当时看来是不请之请,对虞国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让别国军队通过自己的国家无异于开门揖盗、引狼入室,况且虞国又是小国,军事力量比晋国弱得多,谨慎自保尚应不暇,哪敢再有丝毫的懈怠疏忽。但虞公实在太爱这两件宝贝了,一边玩着玉璧,一边看着马说:“可以借,可以借。”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一个很有见识、很有胆略的人,他一听虞公答应借道,十分惊慌,赶紧跑去对虞公说:“这万万不可以,虞国和虢国是近邻,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俗语说得好,‘唇亡齿寒’,我们两个小国原是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万一虢国被晋国吞掉了,虞国是无法独存的。”

谁知虞公财迷心窍,居然能编出一番道理来。他对宫之奇说:“晋国给咱们送来了这两件无价之宝,那是看得起咱们,想跟咱们结交,难道连借一条道都不肯?况且晋国比虢国强大得多,如果能攀上晋国这么个朋友,失掉虢国又有什么可惜呢?”

宫之奇听后觉得虞公越加糊涂,还想诤谏,但被好友百里奚拉住了。

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出身穷苦,后来撇下妻子儿女出来寻求出路,多年未尝宿愿,后被蹇叔介绍给宫之奇,又由宫之奇推荐给虞公做大夫。百里奚为人精明,他见虞公正像当年蹇叔说过的一样,爱占小便宜,无法理喻,就拉住宫之奇不让他再谏。宫之奇出来后埋怨百里奚说:“你不劝虞公倒也罢了,为什么反要阻止我呢?”百里奚道:“跟糊涂的人说正经道理就好像把明珠扔到路上一样。虞公既如此,就随他去吧,我们跟着他也就是了。”

宫之奇可没有百里奚那么忠心,他知道虞国要亡,就带着家小逃往他方避难去了。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带兵灭了虢国,回来的路上,住在虞国的都城里。夜里,虞公还在睡梦当中,就做了晋军的俘虏。就这样,晋国不费吹灰之力就顺手把虞国灭了。千里马和玉璧当然完璧归赵,又回到晋献公的手中。

晋献公对虞公说:“我是不能白借你的道的,不过你虞国的道不值这匹千里马和这块玉璧,我就另送你一些东西吧!”献公送了一所房子给虞公居住,又另外送了一部车马和玉璧给虞公玩。

虞公觉得委屈极了,埋怨百里奚说:“当初你为什么不阻拦我呢?”百里奚直率地说:“您连宫之奇大夫的话都不听,难道会听我的话吗?我当初不说什么,就是为了今天能跟着您,好让您知道我对您的忠诚。”

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虞公的颟顸昏庸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但无独有偶,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隔三百多年,楚怀王犯了跟虞公一模一样的错误,这次错误虽未使楚国彻底灭亡,也是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和楚怀王结成了同盟,声势很大,这使秦王很着急。秦惠文王本打算去攻打齐国,这么一来就无法得逞。秦相张仪来到了楚国。

张仪十分精明,更兼巧舌如簧。他先找到楚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送了很多礼物,许了很多诺言,然后去见楚怀王,表示秦王愿同楚王交好。楚王直言不讳地说:“秦王总是向别人索取土地,不给就打,怎么交好呢?”张仪说:“现在秦王愿同楚王交好,如果大王愿同齐国绝交,秦王愿把商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您何乐而不为呢?”

楚王是个贪图小利而又刚愎自用的糊涂小人,一听说能得到商于之地六百里,很高兴,便一边派人去同齐国绝交,一边派逢侯丑跟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借故再也不见他,他苦候在张仪的门前,张仪因朝中要事,不得不上朝,逢侯丑终于见到了张仪。张仪反而问道:“您为什么还在这里,难道还没得到那块土地吗?”逢侯丑说:“秦王说要等您病好了才能办,现在请您和我一起去见秦王,交割六百里的商于之地。”张仪假装吃惊地说:“为什么要见秦王?我要把我自己的六里土地送给楚国,不必告诉秦王。”逢侯丑此时才恍然大悟,把经过跟楚王一说,楚王既感羞辱又感气愤,立刻派十万大军征讨秦国,发誓拿到张仪要食肉寝皮,以解心头之恨。结果楚军伤亡惨重,连大将都阵亡了,只剩下三万人逃回楚国,韩、魏等国一见楚国失败,也趁机侵掠楚国的国境。

楚王走投无路,只好让屈原去齐国赔罪,让陈轸去秦国求和,并愿意献上两座城池。楚怀王仍不服气,他不思悔改,居然主动提出以黔中的土地来换张仪。秦国那些与张仪不睦的人就鼓动秦王答应,认为以一个人换大片土地是占了绝大的便宜。秦王尚在犹豫不决,倒是张仪主动要求去楚国,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扣押下来,楚怀王准备选个日子杀掉他祭祀祖宗。谁知张仪竟然买通狱卒,和靳尚取得了联系,并设法拉拢楚怀王的宠后郑袖,一起去迷惑怀王,劝他释放张仪。怀王心无主见,居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释放了张仪。就这样,张仪平安地回到了秦国。后来,楚怀王终于死在秦国。

深谋远虑,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智慧境界。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深谋远虑的人并不多,倒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的鼠目寸光之人比比皆是。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问题上,有多少人把应牢记于心的中庸处世之道弃置一旁,结果只能自食打破关系之平衡的恶果。

8.存害人之心者难免为人所害

织就关系网的出发点是建立政通人和的人脉,是为了成就事业铺路搭桥。领导者最忌讳的是以害人作为向上攀升、稳固权力的阶梯,这种激烈求进、自毁关系的做法最终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朝里由卢多逊当政,卢多逊与赵普因有仇怨,多次在太宗赵光义前诋毁,结果赵普这位宋朝开国元老,名为太子太保,实则手中无权,郁郁不得志。

赵普有个妹夫叫侯仁宝,本来在朝里做供奉官,卢多逊因为嫌恶赵普的缘故,便把侯仁宝远调到南岭外邕州去做知州,竟像是充军似的。赵普虽是心痛,却无力救护他。侯仁宝到了邕州好几年,朝廷竟不调动他,似乎把他忘怀了。

赵普见这样子,恐怕朝廷终不见调,侯仁宝不免老死岭外,几根骨头都不能归葬中土,便表奏太宗,力陈交州可取,可召侯仁宝以备询问。交州即交趾地,与邕州相接近,故赵普用此计策召调侯仁宝回京。

太宗阅奏,果然想把侯仁宝召回京城,当面向他询问边地的情势。哪知道刁滑的卢多逊知道此事后,便马上入朝面奏皇上说:“交州眼下内乱,正是夺取的好机会,但如果召回侯仁宝,恐怕要泄露机密,臣想不如密令侯仁宝突然发兵奇袭,攻其无备,倒是万全必胜的计划。”

太宗听奏后,点头称是,随后命侯仁宝为交州水陆转运使,和孙全兴、刘澄等人同伐交州,可怜那侯仁宝在即将大获全胜之时,轻信敌人诈降,麻痹大意,被敌人夜半偷袭,死于乱军之中。

赵普听说妹夫侯仁宝战死疆场,心里很难过,由此对卢多逊更加仇恨。卢多逊也晓得赵普恨他,也时时刻刻提防着,不让赵普抓住把柄。为了防止赵普运动朝臣,结伙弹劾他,对他不利,就立了一条规矩:群臣呈给皇上的奏章等公文,不经他的审阅和签署,不得上呈。他签署的批语常常是“不敢妄陈利便”几个字,既把握住了言路,又给皇上以不专断独行的形象,并且还使群臣知道他的厉害,感到震惧。

面对卢多逊的防范举措,赵普心想:“卢多逊能如此权倾朝野、手眼通天,就是因为有皇上的恩宠,除此之外,还和秦王赵廷美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有他的得力帮助。我要想弄垮他,必须首先把他和皇上的关系搞臭。皇上好像对他没有疑忌,如果我把皇上和秦王的关系搞得水火不相容,皇上治罪于秦王,那么卢多逊这位秦王府的常客也肯定不会再得到皇上的相信了。我的仇也就报了。”

于是,赵普与秦王府的旧僚柴禹锡、赵熔、杨守一等人加强了来往,时常派人到这些人的府上看望,还送给他们很多礼物,这些人也时常来赵普府上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