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方圆之道
14918500000036

第36章 己方人圆:会用人的领导才是最有智慧的领导(5)

淝水之战,晋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彻底粉碎了苻秦大举灭晋的企图,扭转了晋军被动的局面,为稳定江南局势,收复江北失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一战的取胜,关键得力于谢玄的运筹和指挥。谢玄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才干,证明了其叔父荐举的公正得当。

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外举不避仇”的典型事例。

宋朝宰相王旦,德高望重,大度宽容,能知人荐人。前相寇准屡屡在皇帝面前诋毁并经常挑剔、顶撞王旦,然王旦知其才,不但不耿耿于怀,而且竭力保护这个刚直、贤能的同年。他曾多次向真宗褒扬寇准,说他“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屡屡向皇上荐举他。寇准曾被罢枢密使,托人告王旦欲求为使相。王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寇准为此衔恨在心。及宋真宗令与寇准一小官做时,王旦却极力荐举他,说:“(寇)准有才望,与之使相,其风采足为朝廷争光。”于是真宗除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寇准受任后,入宫谢真宗,说:“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真宗如实地将王旦荐举他的事情讲给他听,寇准知后既惭愧又叹服,认为自己的气度远不及王旦。天槽元年(1017),王旦病危,宋真宗将王旦抬人宫中,征询国家要事,其中问道:万一爱卿身体有不测,朕将天下托付于谁呢?王旦费力地举起笏板,奏道:“以臣之愚,莫若寇准。”并要皇上宜早召寇准为相为对。后来真宗果然任寇准为相。

在用人问题上,像王旦这样大度豁达、容人之过,不以私怨党同伐异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如唐朝武则天时的大臣狄仁杰学识渊博,很有作为,的确是位人才,可他与宰相娄师德长期以来不和睦,狄仁杰为一些意见分歧经常排斥娄师德,假若德高望重的娄师德也采取手段报复或压制狄仁杰的话,恐怕狄仁杰的历史就得改写了,但是娄师德没有这样做,而是顾全大局,宽宏大度,他十分看重狄仁杰的长处,接连向则天皇帝上了十几道推荐书,保举狄仁杰为相,与自己一起共谋国事。新上台的狄仁杰不知内情,依然不与妻师德合作,与之嫌隙很深。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知道我为什么重用你吗?狄仁杰答道:我靠文章和道德取得官位,不是那种碌碌无为、依赖他人的平庸之辈。武则天沉吟许久,说:最初,我并不了解你,你之所以受到重用,全靠娄师德推荐。于是她让身边的侍从拿来装文件的筐箧,找出十几篇娄师德的保荐书,递给狄仁杰。狄仁杰一看,十分内疚,深感惭愧。武则天也未怪责他。狄仁杰走出皇宫,深有感触地说:“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不由从内心里敬佩和感谢娄师德。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之所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这二者实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找到并让有见识的人担当重任。领导者的成就与不避亲疏、选用有见识的人担当重任息息相关。

让有见识的人脱颖而出是领导追求的目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能够达到目标的一种高明的举措,其中的两个“不避”,正暗合了方圆智慧的精神实质。

10.宁可改变自己也要留住人才

如果长相好的人就是能干的人,那么如何用人就成了天底下最容易做的事情:依俊丑而用人即可。高人往往性格孤傲,其不拘形色的举止也难以给用人者留下好印象。但是让这样的人先做出改变再为人所用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用人者能不以表象论取舍,甚至不惜改变自己而接受之,就有可能得到这一类高人的帮助而成就大事。

郦食其是陈留县高阳镇人,刘邦遇见郦食其时,他已经60多岁了。

高阳是义军活动的中心,不少诸侯领兵经过这里,郦食其看他们心胸狭窄,成不了大器,懒得搭理。那些诸侯也认为郦食其疯疯颠颠,谁也不去理他。

刘邦到了高阳,郦食其经过认真观察,看出刘邦和别的人大不一样,决定投到刘邦军中效力。他打听到刘邦手下有一位谋士,与自己是同乡,托这位谋士帮忙引荐。谋士看到郦食其那副儒巾儒帽的斯文打扮,手和头摇成个拨浪鼓,一迭地连续说:“使不得,使不得,沛公平时最讨厌的,就是你们这些读书人。他说读书人只会沽名钓誉,最没出息。前不久,一个儒生去见他,他硬是扒下人家的帽子,在里边撒尿,你何必再去寻这个烦恼。”

郦食其坚持说:“那是沛公的偏见。你可以明白告诉沛公,说我能帮助他建立奇功。只要你肯帮这个忙,以后我决忘不了你。”谋士耐不住郦食其的央求,又想起刘邦过去曾向他打听过家乡有没有贤人,有贤人可以随时引见的话,便硬着头皮,报告了刘邦。刘邦非常爽快,答应马上接见。

郦食其被带进刘邦所驻驿舍。他进入内室,见刘邦正“踞”在床上,伸着两条腿,让两个青年女子给他洗脚。

按当时人们的习惯,平常是“席地而坐”,即两只膝盖着地,两脚伸向后面,全身重量压在左腿上。接待客人时,要抬起上身,称为“跪姿”。“踞”是臀部着地,两脚前伸,相当于人们现在的“坐姿”。“踞”而见客,大为不恭,在客人前面洗脚,就更不礼貌。

刘邦这样做,是想羞辱郦食其。郦食其针锋相对,也不施礼,明知故问:“你带兵来此,是想剿灭诸侯军呢,还是想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刘邦听此言后勃然大怒:一个皮包骨头的看门人,竟来这里教训我,随即说道:“你真是个不识时务的书呆子,秦朝是无道昏君统治,视百姓如同仇人,豪杰们义愤填膺,纷纷揭竿而起,我刘邦顶天立地,哪能帮助秦朝,去与诸侯军队为敌呢?”郦食其冷笑两声,说:“你如果真是兴仁义之师伐秦,怎么能用这种办法接待一个老年人呢?”刘邦被噎住了,挥手让两个洗脚的女子退出去。郦食其见刘邦的态度变了,他的口气也有些缓和,说:“推翻案前,夺取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能少得了出谋划策的人?将军对待贤人智士这样做,传扬出去,有才干的人,谁还敢来投奔你?”

刘邦见郦食其话中有活,赶紧站起身子,脚上的水也顾不上擦,整一整衣服,穿上鞋袜,连连向郦食其赔礼。他又命人摆上酒菜,请回郦食其坐在首位,端着酒杯,恭恭敬敬地说:“请先生多多指教!”

郦食其也不谦让,一边端起酒杯饮酒,一边纵论天下大势,剖析六国兴亡的原因。刘邦听得津津有味,不断点头。忽然郦食其话锋一转,对刘邦说:“将军一路招募乌合之众,收集散乱之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没能凑够一万人。您若凭着这点人马,匆匆忙忙去攻打秦朝的心脏咸阳,无异是赶着羊群,进入老虎窝里掏食吃。”

刘邦此时方才感觉到郦食其乃世外高人,留我帐中,必有大用。随即问道:“依先生之见,该怎么办呢?”郦食其不慌不忙,呷了口酒,说:“陈留是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城里存放着秦朝数年的粮饷。将军不如先攻下陈留,休养一个时期,这既能补充军粮,又能扩大义军的影响,然后从容而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刘邦拍手称好,可担心自己攻城的人马不够。郦食其告诉他:“我和陈留县令有深厚交情,可以去劝陈留县令投降。将军在城外进攻,我在城内接应。只要配合得好,一定能够成功。”刘邦十分高兴,同意了郦食其的计谋。

郦食其入刘邦帐中后,又曾多次立功,以其高屋建瓴的绝妙智慧,为刘邦除去了前进道路上一处又一处的隐患。

事实证明郦食其是个高人,对于这样有真才实学的方外高人以等闲视之,必会犯下以貌取人的错误。刘帮知错即改,也算是个善于取人的明君了。

方圆之道中的“圆”可以作多种解释,但任何一种解释都离不开一个中心点,即改变。领导者在用人时,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如果需要一方做出改变,领导者不妨从自身变起,这样才能让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