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教育上,他采取了比父亲更加开明的做法。他的父亲是聘请外国老师来给王子们上课,朱拉隆功则直接把孩子们都送往国外接受教育,他的孩子由于生活在西方,对于西方的制度和科学技术都非常熟悉,从而能够采取更加西化的立场来进行政治改革。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泰国王室的子女到海外接受教育成了传统。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朱拉隆功还鼓励自己的臣民去海外学习,他设立了奖学金支持那些有能力但家境一般的人,并建立了大量的基础学校,提高臣民的教育水平。
其次,除了把自己的臣民送出去之外,朱拉隆功本人也热衷于去国外考察。在他刚继承了王位的时候,就到了周边的新加坡、印尼、印度等地考察,在执政之后,更是去了两趟欧洲,将欧洲主要的国家几乎都考察了一个遍。
在人类历史上,除了泰国之外,只有两个国家在转型的过程中有如此的魄力,他们是彼得大帝时期的俄罗斯和明治时期的日本。彼得大帝乔装打扮到西欧考察的桥段已经为人熟知,日本政府也曾经派出半个内阁去西方考察,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立宪。朱拉隆功的开放力度并不比俄罗斯和日本小,唯一对泰国不利的,是泰国的地理环境,俄罗斯有庞大的后方,日本则通过海洋与世界隔离,形成了足够的保护,但泰国的四周却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它的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但即便如此,泰国仍然成了整个东南亚发展最好的国家。
朱拉隆功还废除了奴隶制,废除了沉重的徭役制度,使得泰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将人们的热情激发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政治上,虽然他没有完全建立起宪政制度,却通过加强司法职能、建立顾问机关等方式弱化了专制色彩。到二战之后,顺着这个趋势,泰国终于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
1910年,当朱拉隆功去世时,泰国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外国人如果在拉玛四世之前到过泰国,假如他活得足够长,能够在朱拉隆功之后再回去看一看,他会发现,泰国已经从一个传统型专制社会逐渐转变成了东西方混合模式的国家,这种模式虽然孱弱,并受到外界的威胁,却又显得生机勃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希望。
在泰国正努力现代化的时候,它周围的国家,那些曾经威名赫赫的帝国,却早已经沉沦在殖民地的阴影之中:越南经过抵抗之后,再也无力对抗法国人的入侵,老挝和柬埔寨也已经沦陷。相比起英国殖民地而言,法国殖民地更加接近君主制,每一任总督就像是一个国王,他们的治理手段和宪政意识要单薄得多,在未来给殖民地带来了无数的祸患。曾经强大的缅甸也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英属缅甸,不,实际上英国人只把缅甸定位成英属印度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从地理上缅甸只是印度的一个突出部分罢了。英国人试图在缅甸建立宪政,但由于统治时间短、缅甸又缺乏宪政传统,使得缅甸未来的政治道路不会像印度那样顺利和成功。
曾经的中华帝国也在沦陷,当英国人和法国人在泰国达成了不吞并的协议之后,他们却在中国的南方展开了竞争。当泰国赢得了喘息的机会,进行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时,清政府却在人民的反抗声中轰然倒塌,留下了四分五裂的帝国残躯。
当我走在曼谷的街头时,一种浓浓的怀旧情绪挥之不去。
在亚洲的大部分国家,由于都经历过殖民地化和制度的强行移植,整个社会都已经被分割成了不连续的片段。而泰国的一切都仿佛是连续的,在曼谷的街头,现任国王的肖像仍然挂得到处都是,表现了人们对于国王拉玛九世的无比爱戴。
朱拉隆功王当年建立的中学仍然存在,拉玛五世建立的柚木宫仍然在免费开放,欢迎着众多的佛教信徒,在宫殿里,国王仍然和家人享受着和平与安宁。在国防部的大门外,一门门的巨炮仿佛列阵等待检阅,这些大炮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和谐地与车水马龙的街道融为一体。外国人和本国人在街道上穿梭,他们都安逸而淡定,这里仿佛是所有地球人的家园。
有的外国人为了学佛而在泰国长期滞留,泰国宗教也是宽容的,只要愿意,人们都可以选择在这里出家,并获得五到十年的居留权,当然,还俗也是自愿的,只要想离开,随时都可以走。这样的政策也仿佛是古代的延续,于是,佛教精神和现代社会也合而为一了。
这里是一个获得内心宁静、学会慢生活的所在,它也许带着无数的缺陷,也缺乏领导世界的雄心,却总是在一个人需要休息时,宽容地接纳他,让他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人生的下一步。这或许就是人们喜欢泰国的原因,蒙固王和朱拉隆功王如果能够预料到今天,也该微笑了。
印度支那的爱情和战争
如果人们问我,越南最美的景致在哪儿,我会回答:下龙湾。
这里已经成为越南旅游必到之处,不管是周末还是周中,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都充斥着匆匆而过的游客。这里中国游客众多,大团大团的人群在导游小旗帜的带领下亦步亦趋,让我感到仿佛还是在国内旅游。这里的物价也是整个越南最贵的地方。
但不管它有多少的缺陷,下龙湾仍然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
当你乘上当地人的小船,穿梭于海中那数千座石灰岩组成的小山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步步是景。傍晚时,看着太阳从海平面上、石头礁石的中间慢慢落下,夜里在船上边喝着啤酒边望着船上那黄色的灯光,听着海浪拍打着礁石,才知道什么是人间的仙境。
那天,我乘船从下龙的港口前往吉婆岛(Cat Ba Island),这是欣赏下龙湾最简单的方式。在这儿,我碰到了两位特殊的游客,一位美国小伙子带着他的越南女朋友。他们在中国读书时相识,都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女孩子的皮肤雪白,仿佛乳酥一般湿润,她戴着一顶花帽,看上去更像是香港或者东京街头的女孩。不知为何,我却想到了一个人,那人曾经和一位法国军官在下龙湾的小舟里飘荡,躲避着巡逻的船只……
船带着游客从码头出发,先停在了两座如同覆钟般的岛屿旁,这里有下龙湾最容易到达的溶洞,洞内灯光灿烂,整个溶洞照耀得如同龙宫一般华贵。恩爱的小两口一直走在我的前面,欣赏着这难得的美景。这里在越法战争时期曾经是越共藏身的地方,有的地方还写着汉字标语,或者留着避难所的痕迹。在越南北部和老挝的山上有众多的溶洞,它们大都具有着战时庇护所的功能,于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美景和最可怕的战争在这里相会了。
从溶洞出来,游船载着我们到达了一个小小的海湾,这里四面都有着美丽的石山,海水平静得仿佛是一面镜子。游船在这里抛了锚,有的游客坐着小艇去另一处玩划桨去了,而我则坐在船上的椅子里,望着周围的景致,继续回想着那个和法国军官一起漂荡的女孩,电影上,他们的船也经过了这里,只是,那时的他们正在躲避通缉……
这是电影《印度支那》中的一幕。在来越南之前,我请一位熟悉电影的朋友给我推荐几部越南的片子。“陈英雄,越南最著名的导演是陈英雄。你可以先看他的《青木瓜之味》,再看他别的片子。”她推荐我说。
于是我看了《青木瓜之味》,差点儿睡着。就像我不喜欢《霸王别姬》和《红高粱》一样,那种带点变态又有些唯美的片子大概无法唤起我的兴趣,我实在看不懂对个木瓜拍半天的认真和对于无聊琐事的兴致,陈英雄的其他片子也就作罢了。
随后我找到了《印度支那》,然后被电影深深的悲剧色彩和画面感所吸引了。电影中所描写的越南之美和越南的悲剧让人感到久久不能摆脱,以至于我再看到越南女孩时,觉得她们都和卡米尔一样迷人。卡米尔就是那位爱上了法国军官的越南女孩。
卡米尔的形象也让我想到了那位叫范林丹(Linh DanPham)的演员,这位带点儿婴儿肥的小姑娘把卡米尔诠释得如此完美,让人欷歔不已。从表面上看,卡米尔是位带点儿天真、不通世事的小女孩,可是眼神中又透露出作为女人的执著和疯狂,能够为认准的事情付出一切代价,用她来代表法国势力在越南的衰落无疑是最合适的。
还是让我从头回顾一下电影的内容。实际上,当我坐在下龙湾的船上时,就重新在脑子里把电影温习了一遍。
在故事的开头,一位叫艾莉亚娜的法国女士在越南继承了一个庞大的种植园,虽然她是法国人,但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印度支那度过的。如果历史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她也许还会在印度支那老去,并葬在那儿,这或许也是她的心愿,古老的、仿佛静止的印度支那适合那些怀旧和游离的人们,是他们与现实世界隔开的庇护所。在这里,她还有一个带着越南皇家血统的养女,名字叫卡米尔。两个不同血统的女人变成了亲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艾莉亚娜和一位法国军官巴普蒂斯塔相爱了。军官的年龄不大,长相英俊,却迷恋着比他大很多的艾莉亚娜。
然而,另一次偶然的机会,巴普蒂斯塔救下了在街道上被误伤的卡米尔。年轻的姑娘从第一眼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位军官,她不知道军官是自己养母的爱人。
到这时,一切都顺着法国电影的老套路进行着,仿佛又是一出发生在异域的家庭伦理剧。但突然间,电影却跳出了老的框架,变得慷慨激昂起来。
艾莉亚娜决定成全军官和养女,主动疏远起自己的爱人,但巴普蒂斯塔却并不知道她的心意。他们之间的争吵被巴普蒂斯塔的上级看见了,于是军官被从越南南方直接送往了越南最北端的下龙湾,那时的下龙湾是最荒凉最贫穷的所在,只有最不听话的军官才会被送到那儿与世隔绝。
就是在那儿,巴普蒂斯塔开始发现了现实的世界:他被派去监管那些卖身的越南人。北方的越南人吃不上饭,把自己卖给南方的种植园主,而法国军官则负责维持卖身场的秩序,防止出现意外。巴普蒂斯塔不知道的是,当他在北方做着内心斗争的时候,南方的卡米尔也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她得到了未婚夫(一位留过学、带着新思想的越南人)的同意,决定千里迢迢去北方寻找自己的真爱。她抛弃了家庭和可能继承的一切,偷偷地上了火车,向北方赶去。
在路上,卡米尔遇到了逃难的一家,也看到了越南土地上发生的各种不公和悲伤。法国把越南变为殖民地之后,只是将越南作为一个可以产生利润的地方,从没有想过要平等地对待越南人,当时的越南成了一个天堂和地狱共存的地方。当上流社会在灯红酒绿中翩翩起舞的时候,下层人民却在为温饱而苦苦挣扎,为了活命不得不接受各种苦差,并随时可能遭到殴打和驱逐。
当卡米尔随着那一家人逃到下龙湾时,那一家人不得不参加了人身拍卖,希望到南方的种植园去讨生活。但这时,他们却遇到了骚乱,卡米尔的朋友们被法国人抓起来,绑在了水中。
卡米尔与她心上人相逢的时候,恰好目睹了朋友们的遭遇,她失手用枪打死了一名法国军官,变成了法国殖民政府的罪犯。
巴普蒂斯塔虽然是法国的军官,但在职责和道义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带着卡米尔开始了逃亡生涯,也就是在这时,电影中出现了那幅经典的画面:在如仙境一般的下龙湾上,漂荡着一条小船,船上的两个人却都变成了逃犯,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绝美的风景和晦暗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或许也暗示了越南这个地狱天堂的命运。
他们在逃亡中相爱了,生下了一个儿子。然而随后,巴普蒂斯塔和儿子被法国政府逮捕,送回了南方。军官选择了自杀,把婴儿留给了在南方苦苦等待养女消息的艾莉亚娜。
艾莉亚娜最后听说,自己的养女卡米尔也被捕了,她被判了苦役。她想救她,却无能为力。
与此同时,法国在越南的政权也在崩溃,曾经殖民者的天堂已经变成了噩梦,处处是游击队的袭击,处处是越南人的不满。
卡米尔因大赦出狱,艾莉亚娜终于在监狱门口找到了自己的女儿。但这时的卡米尔已经在监狱中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战士,她把曾经的养母推到了一边,冷静地告诉她:快回法国去吧,这里已经不是你的越南了。
如果要把法国人在越南的历史浓缩成一句话,或许可以使用卡米尔的这句话。
在老挝,我还碰到了一位法国人Nikko,他随身带着一本法文书,我看不懂法文,却能从似曾相识的单词猜出他的书是写法属阿尔及利亚历史的。在法国人失去越南之后,又失去了在非洲的领地阿尔及利亚,这本书就是讲法国人统治时期的阿尔及利亚。
Nikko热爱历史,他的祖父母都曾经在阿尔及利亚生活过,当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时候,他们把那儿所有的一切都扔下,跑回了法国。他们曾经在那儿奋斗了大半生,却什么都没有带走。回到法国后,作为外来户的他们并不受欢迎,只能从头开始打拼,对于这些从殖民地回来的人来说,重新生活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Nikko告诉我,戴高乐在外界都是被当成二战英雄崇拜的,可是,对于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来说,戴高乐却是懦夫的代名词。因为在法国政府宣布放弃阿尔及利亚一周之前,戴高乐刚刚去过阿尔及利亚,并对当地的法国人宣布,法国政府不会放弃这里,也不会丢下他们不管的。
但事实是:一个星期之后,非洲殖民地的法国人就只能自己想办法逃走了,稍微犹豫就可能被群情激奋的当地人杀掉。
在越南,法国人的离去也经历了相同的场景,或许更加悲惨,因为法国人是在输掉了一场关键战役后灰溜溜地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