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概知道很多人能力很出色,但是品德有可能会相对恶劣,所以强调通过观察过错来评价一个人。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高明的方式。因为一个人所犯的过失往往体现了他的品德和修养:对于一个品德出色的人,他犯下的错误肯定是由于能力不足或对时机把握不当而引起的,他很希望自身能够履行职责。他所犯下的错误必定是源于正面的、积极的心态。而一个品德低下的人所犯的错误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他们总会将自身利益摆在组织利益之前,干出一些违背仁义的事情。这样的人通常难以教化,容忍的结果只能是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最好的选择是远离他们。
行动指南:
不要仅仅根据一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对他进行评价,而是关注他所犯下的错误,根据他的过失进行评价。
另外,请记住:绝对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从不犯错,如果你身边存在着从不犯错的人,那只能证明你迷惑于他的花言巧语之中,而这样的人通常会另有企图。
星期四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4.8
译文:
孔子说:“早晨领悟了人生真谛,就算当晚死去也不会有所遗憾了。”
笔记:
这是一句举世名言,可谓人尽皆知。
它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从懂事开始,我们便开始为自己确定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但是在人生成长的路途上,我们往往会迷失方向,对人生的理解也感觉到越来越迷惘: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呢?是财富?还是名誉?我们又应该走向何处呢?正如后期印象派画家三杰之一的高更在临终前所画下的那张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一样,高更带着迷惘和遗憾离开了人世。我们是否也会如此呢?
或许某个清晨,我们醒来发现自身的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是虚无的,那一刻或许正是我们接近于人生真谛的最佳时刻。
我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活得从容、幸福,这就需要人们能够按照自己内心中真实的需求去生活,也只有遵从内心真实的自我,我们的悟道才会有结果。——真正的道或许便是某一天我们能够完全遵循于内心去生活,正如孔子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悟道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行动指南: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保持真实的自我,或是努力迈向真实的自我。如果有一天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将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星期五
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篇》4.10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的事情,既没有固定的方式,也没有反对的模式,只求符合道义。”
笔记:
人们看待事物总是会形成某种特定的看法,将自身关闭在藩篱之中。这样很容易陷入片面的、主观的见解之中,从而失去了公正的判断和评价。
或许孔子看到了某个弟子陷入了这样的状况,于是进行了及时提醒。“无适也,无莫也”,一旦如此,对待任何事情都不会带有任何成见了。但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遵循某种规则,于是孔子提出了君子应该遵循的规则——“义”,一切以“义”作为评价标准,符合“义”的事就去干,不符合“义”的事就放弃。
只要活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必须有这一个清晰的为人与处事的标准。只是很多人往往根据一己之见而对事情形成固有的认识和看法,甚至是抱有某种偏见。一旦如此,往往会产生心理蒙蔽,而失去对每一件事的正确的评价。
行动指南:
对待人或事都不能过于自我和偏激,而应根据“义”来进行评估。
一些管理者因为喜欢某一特定类型的员工,而排斥其他员工,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企业中都曾发生。后果是什么?企业中最终留下来的员工因为有着相同的特征和专长,从而缺少了互补和配合,导致绩效下滑。
管理者应该采用公正、公平且符合道义的方式对人和事进行评价,而不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判断。
第三周
星期一
君子怀德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篇》4.11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关心的是产业;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关心的是实惠。”
笔记:
《论语》中讲了很多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其中反复强调的一点便是“君子取义”而“小人取利”。本章所要表达的依然如此。
关心德行的根本在于“取义”,关心产业的根本在于“取利”。同样,规则因为是针对所有人的,具备公正性和公平性,所以是“义”;而实惠就是利益,小人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总是选择回避,一旦发现利益则会撞破脑袋往里挤。
孔子所强调的或许还更深一层:那就是君子对于不遵循“义”的“利”往往不予接受,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做到这一点,比单纯关心德行的要求更高了。而考验君子品德的通常是如何在利益与道义之间作出选择。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和企业选择了利益,而背弃了道义。
行动指南:
利益与道义并非是对立的,但是,如果必须在两者之间作一个选择,那么,请选择道义。因为道义意味着更大的利益。
当你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放弃消费者的利益时,你的产品和服务将失去他们的青睐和关注,那必将意味着你失去的会更多。三鹿集团便是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当他们忘记了消费者的健康时,消费者便会遗弃他们。一旦如此,便再也没有任何机会了。
星期二
行利多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篇》4.12
译文:
孔子说:“只依据利益来行事,(就会产生)很多怨恨。”
笔记:
孔子做学问是注重现实的,这句话正是他根据现实状况总结出来的。
的确,我们看到了很多依据利益行事而招致怨恨的事件。但是,利益诱惑依然是很多企业坚持的管理方式之一。现今企业界很注重对员工进行激励,而激励的重点是利用金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可是,尽管金钱在激励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单纯依靠金钱的激励只会使员工们陷入“唯金钱是图”的境地。——这是一种必然,你以金钱为管理元素激励员工,员工们自然会将金钱的多少视为自身价值的体现。
很多企业的金钱激励最终陷入这样一个状态:激励的标准越来越高,员工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为什么?因为最初的低标准激励已经无法激发员工们的热情,同时,一旦某一阶段没有激励,员工们便失去了工作热情。尽管如此,很多企业依然对金钱激励模式热情高涨。因为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人都是唯利是图的。
这便是物欲横流所造成的悲哀。
行动指南:
在管理中,利益固然很重要,正如韦尔奇所说:“不懂得运用金钱激励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但是一味地以金钱作为诱饵进行管理,也陷入了一种误区。别忘记韦尔奇还有另外一句话:“只会用金钱激励员工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毕竟企业与员工之间不是单纯的金钱关系。
星期三
礼让为国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乎?”
——《里仁篇》4.13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制和谦让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礼制和谦让治理国家,礼制又有什么用途?”
笔记:
“礼”与“让”是一体的,“礼”为礼制,而“让”则为遵循礼制的行为。事实上,孔子的这段话强调的就是“以礼治国”,因为“礼”是一切秩序的根本。缺少了“礼”,一切就会变得毫无章法可循。
试想一下,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很容易出现混乱呢?不正是因为缺少“礼”吗?或许很多企业管理者会说“我们并不缺少管理制度和章程啊”,是的,几乎每家企业都不缺少管理制度和章程,但是又有几位管理者自身遵循那些规则了呢?又有几位管理者在实际管理中强调和传达规则的重要性了呢?恐怕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有了制度却依然混乱的原因。
孔子对此看得非常透彻:“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乎?”如果你不能够以礼让去治国,要礼制又有什么用呢?同样如此,如果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章程得不到运用,又要它们干什么呢?
行动指南:
在企业管理中,“礼让”同样必不可少,“礼”是企业所制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管理章程等,“让”则是管理者对待下属的行为态度。问题的关键是很多管理者为企业制定了“礼”,却没有做到“让”,最终导致“礼”成了摆设。
因此,作为管理者,制定“礼”很关键,但是,履行“让”则更为重要。
星期四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篇》4.14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要担心的是如何才能够尽忠职守。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努力就会让他人了解。”
【笔记】
孔子的教诲可谓层出不穷,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教诲是多么切合实际。尽管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这段话在今天依然令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身边不知道有多少人整天都想着如何升官发财,有多少人在不断埋怨“为什么升职的不是我”,多少人在大发牢骚“如果我在那个位置上,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糟糕”、“为什么他们总是不理解我呢”。他们全都在担心得不到职位,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和理解。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他们沉入了无休无止的抱怨之中,人生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糟糕。事情总是如此,你越是抱怨,世界对你就越不公平,你所获得机会就会越少。
我相信孔子的弟子中也有这样的人,努力走仕途而没有获得成功,最终开始不断埋怨。孔子知道了之后,用一种温和的态度教训了他。“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埋怨你没有获得职位,首先应该回过头反思一下自身是否具备担任这一职位的能力,你没有这个能力,别人凭什么给你职位?不要抱怨人家不了解你,回去想想你努力让别人了解你了吗?你是否充分展示出了你的能力?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巧妙和精练,所有埋怨机遇不好、埋怨他人不公平的人,都应该好好反思这几句话。当你真正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你就将获得你想要的一切。
【行动指南】
所有的人都请记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任何情况都是我们自己引发的。获得上司的青睐、取得升职的机会是由自己决定的;同样,遭到上司的责备、与升职无缘也是自己决定的。所以,请不要抱怨。
无论是没有获得相应的职位,还是他人不理解你,都只是一个原因:因为你自己。因为你没有考虑担任新职位需要掌握哪些新的技能和能力,因为你没有努力让他人了解你。
所以,要获得某个职位,就必须将自己想象成已经获得这一职位,并按照相应的要求去行动。同样,要让别人理解你,你就应该不断努力,在现有的工作中取得出色表现,他人自然会对你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