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06

第6章 二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

第一周

星期一

举善而教不能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2.20

译文:

季康子问:“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处理事情),尽心尽力并且相互勉励,应该怎么办?”孔子说:“以严肃谨慎的态度传达政令,人民就会严肃认真;以尊重长辈、关爱幼弱的仁慈之心对待人民,他们就会尽心尽力;提拔善良之人并教导能力不足之人,他们便会互相勉励了。”

笔记:

“使民敬”的“敬”,与“敬事而信”的“敬”意思相同,指严肃认真地处理事务。

季康子也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他提出的问题比鲁哀公更加细致,将问题点落实到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也是很多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第一,为什么人们对该做的事情总是不严肃认真?第二,为什么难以使下属对工作尽心尽力?第三,如何使下属之间相互勉励,进而更加努力工作?

孔子不愧为研究政治的高手,寥寥数语将这三个困扰季康子的问题解决了:“临之以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如果你传达命令时不够严肃,下属就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的确如此,你随便说说的事谁会当真呢?同样,要让员工尽心尽力,领导者首先要以仁慈之心对待员工,你不仁慈,凭什么让员工尽忠?最后的“举善而教不能”则更为高明,要让员工相互劝勉从而更加努力简直是太难了,由此可见这个季康子确实在管理上下了很大工夫。但孔子的“举善而教不能”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举善”可以使人劝勉,为什么?因为善人被提拔并任用之后,就会树立一种榜样,传达这样一条信息:只要你有能力、有善心就会被提拔。如此一来,人们就会努力行善,并且相互劝勉。

“教不能”则可以使原先能力缺失的人具备干事的能力,由此取得更大更高的人生价值。这样便可以激发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应该说,“举善而教不能”在“举直错诸枉”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行动指南:

首先,改变传达命令的方式和态度,不要以满不在乎的形式传达重要的命令。

其次,对待员工要注重人性,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关注他们。

再次,提拔正直的、善良的人,并传达“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升职”的信息。

最后,辅导和帮助能力缺失的人,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工作热情。

星期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2.22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安装横木的,小车没有安装横木的,又怎么能够行走呢?”

笔记:

“信”是孔子强调的重要品德之一。前面在“敬事以信”中已经强调过一次,此次,孔子运用了一个比喻来表达“信”的重要性。

首先,他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做不了任何事。接着,他用大车无、小车无的比喻来说明“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的确,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之中,信守承诺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履行自身的承诺,人们将会对他感到失望,乃至无所适从,最终只能选择回避他。一旦如此,他还能干什么呢?

《论语》中反复强调“信”的重要性,可见“信”确实很重要,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行动指南:

待人以诚的基础便是信守承诺,如果连自身的承诺都无法践行,还有什么诚意呢?

可以说“守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不管你是一位管理者,还是一名员工,你都必须在工作中讲求信用,恪守承诺。因为“信用”是信誉的根本。

星期三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3.1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八佾篇》3.2

译文:

孔子评论季氏说:“在自己的庭院里表演天子才能享受的舞蹈,这样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够容忍的啊?”三家大夫祭祀之后,唱着《雍》撤除祭品。孔子(知道之后)说:“‘助祭的只有诸侯,天子庄严静穆。’这怎么能够用到三个大夫之家的庙堂上呢?”

笔记:

这两章都是孔子斥责当时三家大夫不合礼节的行为。“八佾”是天子才可以享受的舞蹈,《雍》是表现天子祭祀的诗篇,但是三家大夫却私自运用到自己的庭院和庙堂之中。孔子对此感到异常愤慨,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叹。

在这一声感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所处时代“礼乐崩坏”的程度。当然,三家大夫敢于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他们有取天子与鲁桓公(当时鲁国国君)而代之的念头,至少他们已经将自身视为“天子”之尊了,可见他们实在是很嚣张。《易经》中“覆霜,坚冰至”表达的也是这一意思,就是说看到地面覆霜之时,就应该想到冰冻之日即将来到。三家大夫的这两个举动不已经说明了一切吗?

现实中,人们也时常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叹,背后的潜台词是“忍无可忍”,也就是实在看不下去了。可是,如果不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往往“忍无可忍”的事会时常发生。

行动指南:

管理者时常见到一些“忍无可忍”之事,但是如果仅仅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慨是无用的。我们必须对之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否则,最后问题将发展到无法遏制的地步。

星期四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3.19

译文:

鲁定公问:“君主使唤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怎样?”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制使唤臣子,臣子尽忠尽职侍奉君主。”

笔记:

相对鲁哀公和季康子,鲁定公的管理才能显然略逊一筹,他问了一个很不高明的问题。而且在问的时候,用了两个很不妥的字:“使”和“事”,这表明他内心缺乏对下臣的尊重。但是孔子对此并不在意,依然从容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很精彩,也很中肯。

首先,他强调君主对待臣子要尊重,要有礼节。这是很多君主和现实中的管理者所无法做到的,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的心情决定对下属的态度。心情好就会和颜悦色,心情不好,则会乱发脾气,胡乱指使。这样的领导往往难以服众,通常是失败型领导者的典型。

其次,孔子认为臣子对君主要“忠”,这里的“忠”可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忠诚”。很多领导认为下属要对自己很忠诚,不能违背自身的意愿,这是不对的。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做事尽心尽职,努力完成上司安排的任务和工作。

“礼”“忠”二字,将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异常清晰。

行动指南:

作为上司,首先要对自身提高要求,能够做到对下属有“礼”,而不是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唯有如此,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忠”。

同样,作为下属,在工作中要做到尽心尽职,保质保量完成上司安排的各项任务。

星期五

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3.21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有关社主用木的事。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让百姓紧张战栗’。”孔子知道了之后,说:“已经做了的事不要再谈论,已经实行了的事也不要再劝阻,从前的种种就不要再追究了。”

笔记:

“社”即是土神,古代祭祀土神,要立一块木制的牌位,这个牌位就叫做社主。

本章的核心并不是关于社主如何用木的问题,而是宰我在回答鲁哀公时自作聪明,多回答了一点,说了一连串的话,导致孔子的反感。为什么孔子会反感呢?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其实到这里宰我就已经很清晰地回答了鲁哀公的问题,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宰我紧接着说“使民战栗”,这就是多余了。我想是因为宰我是孔子言语科的学生,这类人喜欢表达以证明自身的知识渊博。但是,宰我说出来的话对鲁哀公有一种误导:对待百姓,要让他们感觉到紧张战栗。那就陷入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管理模式了。因此,孔子知道了之后,对宰我的回答略带责备。

当然,孔子也知道周代用栗木作为社主是不适宜的,所以他用了“既往不咎”,意思是过去的错误就不要再追究了。

行动指南: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话语:“秋后算账”、“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些话语中全都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追究过去,而且是必须追究。这种态度要不得,很多人因为陷入了这种“必究”的心态之中,导致许多该做的事没有做,生活状况反而越来越糟糕。

孔子告诉我们“既往不咎”,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应该着眼于未来,心胸开阔一些,宽容一些。同时,“既往不咎”还意味着为别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不要因为一件事就否定了一个人。

作为管理者,在工作中肯定能够不时发现员工的问题和错误,如果每一次都进行严厉惩罚,恐怕谁也不愿意在你的手下干事。因此,你需要换一种态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指导和帮助他们,这样一来,你的团队将变得更加具备凝聚力,从而真正做到“近者悦,远者来”。

第二周

星期一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篇》4.1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充满仁爱的地方是理想的,居处不选择充满仁爱的地方,怎么能够算得上明智呢?”

笔记:

本章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一个人长期处在一个不道德的环境之中,自然会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而成为顽劣分子。所以孔子强调君子必须选择居住地点。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孟母三迁了。孟子小时候家靠近坟场,因为经常看到别人拜祭鬼神,于是孟子就跟着学习,孟母觉得这样不妥,于是搬家。这次搬家到了一个做生意的市场附近,很快孟子又开始学习做生意,孟母更觉得不妥,于是再次搬家,这一次搬到了一个学校旁,于是孟子开始喜欢读书,最终成了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

行动指南:

作为一名职场人员,我们必须懂得选择适合自身的企业。很多企业依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润,对于这样的企业应该采取回避态度,哪怕是提供再多的薪水也不能与之同流合污。

因为一旦陷入其中,你的心态和习性都将逐渐被同化,最终沦落为一个为人们所不齿的恶劣的人。

同样,企业的环境依靠管理者的营造,因此,管理者应该在企业导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塑造出一个优良的、杰出的组织环境,赢得社会的赞誉和肯定。

星期二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4.5

译文: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不用正当的途径,得到了也不能接受啊。贫穷和卑贱,是人人都讨厌的;(但)不以正当的途径,是无法摆脱的。君子丢掉了仁义,凭什么能够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一刻也不会违背仁义,(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这样,困难奔波的时候也坚持这样。”

笔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并不反对“利”——富有与尊贵,他承认它们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在于:

君子用正当的方式获取利益,对于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利益,得到了也不接受。所谓“见利思义”,看见了利益首先思考一下它是不是来自正道。小人为了利益却可以不择手段,常常为了一己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

这些年,市场中出现了很多影响消费者健康的低劣产品,这些产品的制造企业竟然可以置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于不顾,可以说,为了利益,他们已经丧失了做人的根本,说他们利欲熏心丝毫也不过分。

现在是一个商品社会,企业的道德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优劣,也决定着商业领域是否能够良性发展。因此,强化企业的道德意识建设已经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课题。“不以其道,得之不处”,是每一位企业家都需要铭记的法则之一。

行动指南:

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它的来源,如果来路不正,再大的诱惑也应该拒绝。因为,你是在用自身的人格做赌注。

星期三

观过知仁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篇》4.7

译文: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各有不同的种类。观察他们所犯的错误,就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了。”

笔记:

在这里,孔子教了我们一种新的评价人的方式:根据一个人犯下的错误来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这与我们通常所用的方式不太一样,我们总是喜欢依据优点来评价一个人,很多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的优点而忽略他的人品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