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星期一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篇》15.22
【译文】
孔子说:“君子自重而不与人争夺,合群而不成帮结派。”
【笔记】
孔子又说到君子,我认为这依然是每一个职业人应该做的。
首先,“矜而不争”,即自重而不与人争夺。此处的“争”乃是不正当之“争”,一旦陷入争夺则会影响自身的品德和形象,所以君子选择自重而不争。其次,“群而不党”,合群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就会产生问题了。
但是,反观企业内部,为了争夺某个工作职位,一些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同样,为了获取一己利益,很多人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很多企业因此导致分裂。总之,目前中国企业内人员的职业素质需要很大的提升,否则,我们永远也进入不了职业化社会。
【行动指南】
在利益和品德面前选择品德。同样,在工作过程之中注意与同事们的协同和合作,并拒绝与一些小人形成派系,损害企业利益。
星期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13.23
【译文】
孔子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要求一致,小人要求一致却不和谐相处。”
【笔记】
这句话我思考了很多遍才理解其中的深意。所谓“和而不同”,其实便是“求同存异”,便是追求和谐但不要求大家保持一致。而“同而不和”,则是“党伐异己”,对于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进行无情的攻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是以和谐为目的,而是以相同为基础。
“和而不同”的结果必然是各种思想得到解放,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兴盛状态。而“同而不和”则会如何?自然是形成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对于不同观念和思想一概抹杀。
将两种情况放在企业内自然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将获得各种各样的创新思维,每个人都会为企业的发展付出自身的努力和思考。这就是韦尔奇所说的“群策群力”。而后者则会出现经营者一个人说了算的状态,同时由于“党伐异己”,很多人即便是有不一样的意见也不敢提出来,企业就失去了创新的可能,这样的企业最终结局可想而知。
【行动指南】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不要要求下属与自己保持一致,而是鼓励他们去思考、创新。对于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一切观点都积极采纳。
星期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15.23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话而提拔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品行不好而漠视他的话。”
【笔记】
我读《论语》的一个最大感触便是里面的观点非常实用,本章便是如此。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话就判断他的能力和品德优劣,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巧言令色之徒,他们说谎时面不红心不跳,使人根本无法辨别。同样,一个品德不好的人也会说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话,我们不能因为讨厌一个人就连他说出的话也一概废弃。
可是,我们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根据一个人的话便草草下结论呢?又何尝不是因为讨厌一个人而根本不愿意听对方的任何话语呢?
【行动指南】
在任命一个人之前,必须对他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而不是仅仅根据他的言语。同样,不要将个人情绪带到所有的事情当中,即使对方是一个令你非常讨厌的人,但是如果他所说有益于企业发展,还是应该谦虚采纳,并表达谢意。
星期四
以事实为依据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卫灵公篇》15.25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赞誉了谁?如果我曾经赞誉过谁,必定是考验过他的。这样便是对待人民的方式,夏商周三代正是因为如此才走上正道的啊。”
【笔记】
纵观《论语》,除了历代明君贤臣之外,孔子很少夸奖他人,在自己的弟子中除了颜渊之外,也没有夸奖过谁,倒是批评过不少人。可见孔子对于夸奖一个人很慎重,不值得夸的人坚决不夸。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他夸呢?必定是行仁义道德之人,但是很多人是沽名钓誉,或是说得比做得好。孔子对此颇有认识,所以他不会根据某人自己说的话,或是其他人的评价便认同一个人,而是要亲自对之进行考验,并且得到论证之后才会赞扬一个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事实为依据”,任何没有事实依据的评估都是不可信的。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孔子这样做是不是太麻烦了。但如果错误任用了某个人,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工作岗位,那就不是麻烦的事了,有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使企业因此而倒闭。所以,在人才评估方面,再麻烦也是值得的。
【行动指南】
根据事实而不是根据他的语言或是其他人的评价对一个人进行评估。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错过真正的人才。
星期五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篇》15.27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能够扰乱道德,小事情不忍耐,就会破坏大的计划。”
【笔记】
本章也是讲述了两个意思:第一,多听花言巧语会导致自己的道德判断混乱。自古以来,多少帝王因为听从了佞臣的奸言而失去了天下。孔子对花言巧语之人评价一向不高,前面也曾说过“巧言令色,鲜仁也”。第二,出现小的过错和问题时,如果不能够保持冷静,洞察问题的真正原因,而采取过激的措施就会导致全盘计划的失败。
对于“巧言乱德”,在这里我们不作深入分析。“小不忍,则乱大谋”是我们在为人处事和企业管理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很多管理者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甚至开除一些优秀的人才,如此一来导致了整个发展计划都受到影响。也有一些企业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中无法保持冷静的态度,不时发动价格战,最终导致利润尽失,反而给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行动指南】
不要计较一些小事,将眼光放在战略层面上。要取得大的成功,就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在小的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乐观平和。
第二周
星期一
过而不改,是谓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篇》15.30
【译文】
孔子说:“有了错误却不知道改正,这就是真的错误了。”
【笔记】
孔子经常说君子要知错能改,一个人如果明明知道自己有错,却不思悔改,这样就拿他没办法了。
我们知道没有一个人是天才,生来就不犯错误。人人都会犯错,成功的人生与失败的人生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成功者发现自身错误之后,立即进行改正,从而确保不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而失败者则相反,他们不思悔改,总是将脚多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我们要对下属和员工的错误给予包容,帮助他们指正缺点,只要他们能够虚心改过,同样应该对他们委以重任。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人自然需要另当别论。
【行动指南】
下属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思悔改。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下属改正他们的缺点和问题,当然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只能有一个选择:请他们离开。
星期二
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篇》15.32
【译文】
孔子说:“君子考虑人生正道不考虑饮食。去耕田,饥饿也不可避免;去学习,俸禄反而可以从中获取。君子担忧的是无法获得人生正道而不会担忧贫穷。”
【笔记】
“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可是一个大课题,它探讨的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谓“道”,在孔子看来,不外乎“仁义”二字,君子担忧的是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处世之道是否符合“仁义”。孔子认为一旦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仁义”,他就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出仕做官的机会,从而不用担心贫穷,更不用担心会没饭吃。这就是两千多年延续下来的观念:学而优则仕。所以,孔子要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放在今天来看,这句话同样很有道理。只不过所谓的“道”应该是人生的理想,而“食”则是指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忧道不忧贫”理解为:担心实现不了自身的人生理想,而不担心获得基础的生活保障。在今天,只要肯付出、愿意工作就可以获得最起码的生活保障。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那么,我们就有愧于我们的人生,有愧于我们的生命。我们活着应该为了理想而努力、而奋斗。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只要我们为之努力、奋斗过,我们就能够无愧于生命。
【行动指南】
成功者绝不会为了生存的底线而活着,他们会为了自身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只有甘于平庸的人才会满足于基础的生活保障。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成功者,那么就必须与平庸作战,为你的理想而奋斗!
星期三
动之以礼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篇》15.33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理解到的,没有仁心来维持,即使一时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凭借聪明理解到的,也有仁心能够维持,不能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人民就不会尊敬。凭借聪明理解到的,有仁心能够维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但行动不符合礼仪,还是不够好。”
【笔记】
本章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道理: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符合“礼”。有些人很聪明,可以很快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如果他们没有一颗仁义的心去维持,又有什么用呢?即便是理解了也等于没有理解。如果理解了并且也有一颗仁义之心能够维持下去,如果不能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面对,那么,人民就会不尊敬他。这是相对的,作为管理者,你要人们尊敬你,你首先要尊敬他们。放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同样如此,你要员工们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员工。但是,做到理解了并且有仁义之心维持,并且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仍然不够,因为还缺少一个关键:那就是必须要符合礼制。所谓“无礼不立”。
如果把这段话放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会如何呢?管理者大多数为聪明人,他们或许能够领悟到一些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但是未必能够坚持下去,就是能够坚持下去,通常也会因为过于轻浮而失去下属的尊敬。有一些人也能够严肃认真地处理事务,但是又不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这样的管理者绝非少数。在很多企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规章制度是针对员工的,对于管理者没有丝毫约束。这是错误的,如果管理者不以身作则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又如何让员工们遵循呢?
【行动指南】
作为管理者,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礼制”——公司的规章制度。如果我们不能够带头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那么,员工就会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
星期四
当仁不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15.36
【译文】
孔子说:“在符合仁义的事情面前,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笔记】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句话,为什么?因为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所做的一切是正确的,是符合正义和道德的,我们可以无视权威的存在。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了太多所谓的权威论调,这些权威包括父母、老师、兄长、前辈,乃至领导和同事,他们总是以警告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如果严格按照他们的警告,我可以说所有的人都将一事无成。而成功者都是那些勇于打破那些所谓“警告”的人。例如比尔·盖茨,如果遵循“人人都必须读完大学”这个所谓的“警告”,他能成为世界首富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现在,孔子告诉我们不要理会那些所谓的权威,如果你的行为是符合正义、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放手去干。
【行动指南】
不要拘泥于他人的告诫,也不要畏惧于所谓的权威,创新正是在打破这些无意义的枷锁之后产生的。如果你希望你所领导的企业得到永续发展,那么就应该听从孔子“当仁不让”的教诲,大胆实施你所制订的一切策略。
星期五
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卫灵公篇》15.37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笔记】
我想一定是某个不知道变通的弟子问了孔子这样一个问题:在个人信用与仁义道德两者之间,我该选择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遭遇。例如你的某个朋友因为触犯了法律而躲藏到你家里,你该如何做?举报他你违背了友情,不举报他你又违背了道义,那么,你到底该如何做呢?
孔子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小信,那就是应该举报他。因为社会的道义远远比一己的友情重要得多。一些“大义灭亲”的故事讲述的也正是这一道理。
“贞而不谅”在古代通常表现在“忠孝不能两全”方面。当一位将领临危受命要远赴战场之时,他最担心的是父母的身体,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必须将个人的亲情搁置一旁。
对于管理者,要作出的选择通常是:在企业的发展与亲戚朋友之间作一个选择。在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之中,经营者喜欢任用自己的亲戚和子女担任要职,但是这些人往往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也会因为亲戚和子女的无能而导致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