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指南】
如果你希望你的下属们工作有效率,做事有积极性,那么,请给他们“名分”,当然给了“名分”还远远不够,你还必须学会“授权”,使他们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做到名副其实。
星期五
学必有用,无用则止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篇》13.5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治理事务交给他,不能够顺利完成;派他到各国,不能够独当一面;这样的人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
【笔记】
好学之人分为三种:第一,从学习中获得精神乐趣,例如颜渊;第二,书呆子,只知道读书不知道思考;第三,学以致用者,学了就能够灵活运用。
孔子的弟子中三类人都有,我相信正是因为孔子看到了自己的某个书呆子弟子遭遇了失败,才会发出这一感慨的。的确,一个人教给他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够活学活用,或是去实践,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学到。
现今的许多大学生正是如此,自以为掌握了很多知识,可是能够运用出来的知识又有多少呢?很多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根本无法适应,不但无法履行自身的职责,还产生一种严重的失落感,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可是让他们去担负重要的工作和任务,又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这就是学了无法运用的后果。
【行动指南】
一个人的能力绝不等同于他的学问。因此,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要关注的是他的行动能力。掌握了很多知识却不会运用的人,与没有知识的人是一样的。对于这些人,同样不能委以重任。
第四周
星期一
己身不正,何以正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篇13.6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篇》13.13
【译文】
孔子说:“自己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人民也会服从;自己的行为不端正,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遵从。”孔子说:“真能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治理又有什么难的呢?不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又怎么去使别人端正呢?”
【笔记】
这两章讲述了同一个道理:己身不正,就不足以正人。
我时常听到一些管理者埋怨自己的下属,要么是执行力不强,要么是素质不高,甚至还有一些人说下属行为不正。我总是会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要求下属做到的,你们自身做到了吗?”很多人不以为然:“那是下属的责任,与我何干?”我会用一句谚语去还击他们:“上梁不正下梁歪。”事实确是如此。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管理者自身不正,就没有办法使下属端正,发号施令下属也不会积极执行。
我只想提醒管理者们一句话:在埋怨下属的时候,好好反思一下自身的行为!
【行动指南】
员工不负责任一定是管理者的问题,因此,当发现下属存在一些不良状态时,管理者首先应该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星期二
别让琐事缠身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子路篇》13.14
【译文】
冉有从朝廷回来,孔子问:“为什么这么晚?”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孔子说:“那只是事务罢了。如果是重要的政务,虽与我关系不大,但是我也会听说的。”
【笔记】
读到这一章,我相信所有的管理者都会陷入沉思:我们自己每天都加班劳累,可是到底是在处理要务,还是在处理一些琐碎的杂事呢?恐怕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后者。
我碰到很多管理者,他们整天忙碌不堪,询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忙时,他们又无法说出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反正总是有算不清的事务等着处理”。可想而知,他们所处理的事务大多是繁杂而没有任何效果的琐碎之事。
事实上,关于如何避免处理一些不值得处理的事务,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已经讲得很透彻,其中最有效的便是“要事为先”,将重要的事情先处理,而将那些不需要自己处理的事务交付给下属。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企业家是万科集团总裁王石,他领导着地产行业最大的企业,却可以一连数月用于爬山。若是换了其他企业家,恐怕企业内部早已一片混乱了。
【行动指南】
每个人都必须认清自身真正应该做的事务是什么,而不要陷入那些无谓而繁杂的事务之中。一旦你陷入其中,不但你的工作效率会降低,你的生活质量也将随之降低。
星期三
一言兴邦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路篇》13.15
【译文】
定公询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昌盛富强的?”孔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说啊。若真要说,人们常说:‘做国君很难,做大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的难处,这句话不是几乎可以让国家强盛吗?”定公又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衰亡的?”孔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说啊。若真要说,人们常说:‘我作为君主没有什么快乐可言,除了我的话没有人违背。’如果说的话是对的,无人违背不是好事吗?但是如果说的话不对也没有人违背,那不是一句话几乎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笔记】
正如企业家关心企业发展成败一样,政治家关心国家的昌盛和衰亡。同样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能够有一剂灵丹妙药,可以使自己的企业或是国家避免衰亡,所以“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强盛的”这样的问题从一个君主口中说出令人可笑。但是,每一位管理者似乎都有这种投机取巧心理。不过孔子倒是很认真地回答了定公的问题。首先,孔子提出话不能够这样说,不存在一句可以兴邦的话。如果有接近一些的,那就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什么是这句话?因为体会到做国君的难处,就会努力去做一个好国君。做一名好国君的前提是什么?是关心他的人民,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一旦如此,国家能不兴盛吗?
孔子的话有些含蓄,我认为定公肯定没有能够理解他的话。即便是理解了,恐怕也做不到。于是,定公想既然做不到“兴邦”,就问问怎么样才可以不使国家衰亡吧。孔子同样认真地回答了他。他的答案是:“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有人听话这原本是好事,但是以臣子们听话为乐,而不顾话的好坏就要出问题了。一旦君主说了什么不好的话也被臣子们执行,那么一定会造成混乱而导致国家衰亡。
【行动指南】
我想请每一位企业家都思考一下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你有没有体会到做管理者的难处?如果体会了,难处是什么?
第二,你的下属对你唯命是从吗?如果是,你恐怕要改变一下了。
星期四
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子路篇》13.16
【译文】
叶公向孔子请教从政之道。孔子说:“使近处的人们生活得开心,使远处的人们前来归顺。”
【笔记】
孔子的思想是“人本”思想,在考虑政治管理时,他总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是上面他回答定公“一言以兴邦”,还是现在回答叶公,他都将人民利益视为统治者的根本任务之一。
这句话让我想起很多企业埋怨招聘不到优秀的人才,为什么他们招聘不到人才?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管理不善,缺乏人情味。如果他们能够对员工保持尊重,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一定会形成一个结果:内部员工开心工作,而外部的优秀人才会蜂拥而至。谁不希望到一个让人愉悦的充满人情味的企业内工作呢?或许这就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吧。
如今的企业管理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孔子所希望实现的“人本”管理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无法实现。今天我们可以在企业组织中实现。
【行动指南】
想了解自身的管理能力如何,最好的办法是观察:
第一,观察企业内的员工是否很开心愉悦地工作?
第二,观察是否不断有优秀人员选择加盟你的企业?
如果以上答案是否定的,我想你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星期五
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篇》13.17
【译文】
子夏担任莒父的地方长官,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也不要看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盯着蝇头小利,便办不成大事。”
【笔记】
这里面包含着管理和为人的两层意义。首先,对于管理者来说,欲速则不达,想尽快完成某个项目,挖空心思寻找捷径,最后才发现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捷径。对于人生成长同样如此。其次,当一个企业为了一个小的利益而努力时,他们就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为什么平庸的人与企业那么多?正是因为他们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放,从而错过了办大事的机遇。
“欲速”就必须打破常规,寻找一些不合常理的方式和办法,可是通常最有效的方式正是最常规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我们并不排除一些个例,他们的确通过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获得了成功。但是如果你深入研究他们成功的原因便会发现他们的创新同样建立在一些常规的原则之上。例如Ipod的成功,很多人认为这是创新成功,事实上,它的成功是建立在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的。
我一直认为蝇头小利是用来考验一个人的志向的。一个志向不够坚定的人一定会在眼前的小利益面前失去自控能力,由此,他将沦落为数千万平庸者中的一员。
【行动指南】
最有效的方式通常是最符合常规的方法,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成功者比失败者更加了解常规。
如果你不希望成为失败者,那么请将眼光看得更远一些,穿过眼前的一些小利益而看到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