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要注意进补宜益气。夏日防暑必备药品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小药箱中准备一些防暑药物是很有必要的。蕾香正气水:有清暑解表之功效。对于治疗暑天因受寒所致的头昏、腹痛、呕吐、腹泻等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外感风寒的患者用此药最为受益。清凉油:有清暑解毒之功效。对于治疗暑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或因贪凉引起的腹泻能起到不错的效果。风油精:洒数滴于手帕掩鼻吸人可提神醒脑、解暑,外搽内服可治疗和预防伤风感冒、头痛、牙痛、风湿骨痛、小儿肚痛、晕车及蚊虫叮咬。十滴水:有祛暑散寒、健胃之功效。对于治疗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呕吐、胸闷腹泻等症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同时,它还可外用治疗痒子或轻度皮肤损伤。金银花:有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之功效。可开水泡代茶饮。荷叶:有清暑利湿之功效。对于治疗中暑所致的心烦胸闷、头昏头痛等症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有高血压患者尤宜。以开水泡代茶饮。
六是要注意防止情感障碍。在炎热的夏天,有些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尤其是老年人,变化更为明显,医学称这种变化为情感障碍。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人夏须防情感障碍。老人夏季情感障碍的发生与气温、出汗、睡眠不足和饮食不当有密切关系。为此,老年人在夏季要注意午睡,补充睡眠时间,也可以利用清晨凉爽时刻多睡一会儿;当气温达到33℃以上时,老年人就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锻炼,以防体能损耗;科学饮食,补充水分和钠盐,以防电解质代谢紊乱;在出汗较多时要增加补充盐分,如多喝菜汤、果汁及含糖、钾、钠、氯、镁等元素的清凉饮料。
七是要注意暑天感冒。大家别以为感冒一般都会在天气冷的时候出现,其实夏天也会得感冒。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人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暑天感冒俗称“热伤风”,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而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因此,在夏季大家也要注意身体的保暖,特别是在人睡时,不可大意。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个节气还不宜贪凉而露天睡觉,更不要在大汗后而裸体吹风以防感冒,而引发其他疾病。对于暑天发生的感冒,病情较轻时适当服些感冒药,一般2到3日即可痊愈。对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可用香薷饮、三仁汤等中药治疗预防暑热天感冒,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暑天的多变性。
八是要注意警惕心力衰竭。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应警惕心力衰竭。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进入高温天气,由于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能力明显减低,不少“内心脆弱”者就会引发心衰。患者最初会出现活动后气短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对活动的耐受力越来越差;到最后,患者便只能卧床休息。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因此,进入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养“心”。要想预防心力衰竭,平时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耳聋耳鸣要降火
夏天人容易上火,耳聋、耳鸣的发生与上火有一定关系。
耳鸣、耳聋,起病有新久,病症有虚实,一般暴起新病多实,渐起久病多虚。实症多因风热、痰火,病在肝胆,治宜疏风清热,泻火化痰;虚症多因精亏气陷,病在脾、肾,治宜滋填肾精,补脾升阳。
一、辨症施治
1.肝胆火盛:症见突然耳鸣或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更甚,或夜寐不安,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上多采用清泄肝胆实火法。
基本方药如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山栀、柴胡、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大黄、夏枯草、甘草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2.痰火上扰:症见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口苦,二便不畅。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治疗上多采用化痰清火,和胃降逆法。
基本方药如下:温胆汤加味。陈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壳、僵蚕、黄芩、黄连、菖蒲、青礞石(先煎)、甘草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3.风热上壅:症见突然耳鸣或耳聋,发热头痛,眩晕,呕逆,心中烦闷,耳内作痒,咽喉肿痛。苔薄黄而腻,脉浮数或弦数。治疗上多采用疏风清热法。
基本方药如下:银翘散加味。荆芥、豆豉、薄荷、银花、连翘、竹叶、芦根、桔梗、牛蒡子、柴胡、黄芩、甘草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二、外治法
1.细辛、石菖蒲、木通、全蝎、丁香各适量,共研为细末,用棉球裹少许塞耳内,或用黄(白)蜡稍熔化,趁热将药粉捏成细条状,纳于耳中,待纳入药物化后再换药,至听觉恢复为止。
2.椒目、石菖蒲、磁石各适量,共研末,将黄蜡或松脂熔化,裹药捏细条,纳于耳内,每日换1次。
夏日严防口疮扰
治疗口疮要分虚实,辨脏腑,辨病与辨症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口疮临床见症颇多,其中以心脾蕴热和虚火上炎最为多见。若患者是年轻人,口疮剧痛,犹如火灼,便干尿黄,为实热实火,治疗应以清热泻火、解毒止痛为主;若患者年老体弱,或女子血虚之体,口疮隐隐作痛,咽干舌燥,烦热或五心烦热,舌红少津,为虚热虚火,治宜养阴生津,清降虚火。
一、辨症施治
1.外感时毒:口疮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粟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法。
基本方药如下:银花、连翘、藿香、木香、佩兰、茯苓、神曲、枳壳、葛根、白术、代赭石、旋覆花(包煎)、甘草梢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2.心脾蕴热症: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上多采用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法。
基本方药如下:泻脾散加减。山栀、黄芩、连翘、大黄、芒硝、薄荷、黄连、竹叶、莲子心、甘草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3.脾肾阳虚: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疗上多采用温补脾肾,引火归源法。
基本方药如下:肾气丸加减。制附片(先煎30分钟)、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苍术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二、外治法
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口疮部位在口腔,除辨症施治、整体调节治疗外,尚需局部用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口疮局部。临床常用梅花点舌丹、西黄醒消丸、六神丸等药,令病人少量多次含服,以缓解局部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配合锡类散或珠黄散、养阴生肌散外吹患处,既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症状,又可以促使口腔溃疡早日康复。
秋季多处需“设防”,养生宜以食为先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黄金时节,也是树木落英,百花凋零的时节。整个秋天从养生角度来说是很关键的。因为此时,自然界阳气日衰,阴寒日生,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秋风瑟瑟,自然界一派肃杀之景象。“阳消阴长,热去寒来。”人体的代谢机能均由盛转衰,开始进入低潮。而秋天是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所以秋天养生,一方面要根据自然界阴气渐旺的规律,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抗病延年;另一方面要为冬季打好基础,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在秋季不要损伤阴精之气,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冬养阴”,平时要注意饮食调养。
秋季养生首先要防燥护阴。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以及多多补充水分。秋季的起居亦应随阳气的收敛重新调整。秋季气温多变,应多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减。
另外秋季气候渐转清凉,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落叶遍地,万物凋零,秋风肃杀,加上绵绵的秋雨,容易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不安,让人陡生凄凉、垂暮之感。不良情绪的刺激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调神安神”,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这样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最佳时间。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秋天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特别是老年人,趁着金秋,结伴去野外旅游,登高远眺,饱览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保持人老心不老的年轻心境,将所有忧郁、惆怅都丢到一旁,拥有愉悦和谐的心情,焕发出青春少年般的无限活力。不过,秋季需防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所以锻炼时,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免出汗太多,致使津气耗散。
进入秋季之后,天气逐渐下降,正值秋高气爽、五谷飘香的时节。由于此时物质丰厚,气候宜人,因此人们食欲大增。而且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在经历酷暑及“秋老虎”的肆虐后,人体比较虚乏。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这时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好时节。
秋季天气干燥,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芝麻、乌骨鸡、猪肺、豆浆、蜂蜜等,防止秋燥伤身。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秋季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以避免燥邪伤害。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秋冬季是中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多发期。对于有这些病史的进补者来说,食用百合、银耳等补品有很好的润肺效果。对于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秋天多吃坚果,能达到保护心脑血管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初秋时人的脾胃尚未完全恢复,不宜多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有内热者不能随意进补。另外,秋天人容易上火,饮食中要少葱、姜、蒜、椒等辛辣食品,应选择平补、清补。《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也就是说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而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秋季饮食应当“少辛增酸”,也就是说要尽量避免吃过于辛辣的食品,以免肺气太盛,损伤肝脏;而要多吃一些酸性食物,抑制肺气的亢盛,以增加肝脏的功能。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里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入秋以后,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应避免吃寒凉食物。因为经过一个长夏后,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不能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偏凉,梨、黄瓜、生菜色拉等性味寒凉食物尽量少吃,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
另外,我们在进补的同时还要警惕肥胖症的发生。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人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慧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总之,秋季虽是进补的黄金季节,但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补品也是不同。不恰当的进补方法不仅对身体无益,有时甚至会损害健康。秋季进补切忌盲目,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进补。
冬季养生的全方位提示
冬天草木凋零,兽藏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按照“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冬季养生的宗旨是敛阳保阴,使二者协调。人以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精为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肾在冬季主令,若肾脏虚弱,则无法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更无法为来年春季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冬季养生以护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