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1484700000019

第19章 危机中的变革 (2)

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骑兵本身就是一种胡人文化,赵武灵王在全国推广胡服骑射后,本来在赵国就占有主要地位的胡人文化由于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扶持,胡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在赵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赵武灵王本人也能操胡语,惯住帐篷,喜欢水草生活。赵武灵王变胡服是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当时楚、齐两国已有人效法外,汉代即已成为官定武服;北朝以降,文武官员皆着胡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胡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赵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通过选拔,进入到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胡人文化的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武灵王的宣扬下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胡服骑射真正触动的是赵国宗室贵族这些少数派的利益。

赵国经过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向军政府更迈近了一步,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赵于东北攻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的影响力直到武灵王死后若干年依然存在,以致在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献地事秦之时,赵尚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后,在北方东起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家口外),向西沿阴山直到高阙塞(今内蒙古五原西北黄河东流处)修筑长城,置军戍守,并实行进步的民族和睦政策,使边地免除了胡骑的侵扰,保护了边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边疆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解放内地依附于吏大夫的奴隶,让他们充实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开发了广大边地。

赵武灵王在以绝对优势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便不再满足于完成最初提出的目标,而是把主攻目标移到中原,以图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具有统一实力的只有秦、赵两家,秦是他的真正对手。于是他于公元前299年,勇敢地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并让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而自号为“主父”。他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统率他亲手缔造的骑兵,准备从河套一带南下袭秦。因为当时赵国与秦国接壤,秦国日益强大,再加上周边国家虎视眈眈,赵国的压力非常大。主父把主要目标仍然定为秦国,计划从云中、九原袭击秦国都城咸阳。为了确保计划能够顺利进行,他居然扮作使者,出使秦国,去考察秦国的地理形势,还要去侦察当时在位的秦王,看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于是,赵武灵王打扮成个使臣,自称为“赵招”,带了几十个手下人,上秦国去访问,沿路察看山水要道,画成地图。他到了秦都咸阳,以使臣的身份见了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问他:“你们的国君老了吗?”

他回答说:“还正在壮年。”

秦昭襄王就问:“那为什么要传位呢?”

他回答说:“我们的国君叫太子先练习练习。国家大权可仍然在主父手里。”

秦昭襄王跟这位“使臣赵招”闲谈中问道:“你们怕不怕秦国?”

“使臣赵招”说:“怕!要是不怕,就用不着改革服装,练习骑马射箭了。好在如今敝国的骑兵比起早先来增加了十多倍,大约能够跟贵国结交了吧!”

秦昭襄王听了这话,还挺尊敬他。“使臣赵招”辞别了秦王,回到驿馆里去了。

当天晚上,秦王琢磨,这么一位气宇轩昂的“大使”,就只是这么见了一下,觉得十分不过瘾。他还想跟他谈谈。于是第二天,秦昭襄王派人去请他。“使臣赵招”的手下人说:“使臣病了,过几天再去朝见大王吧。”就这样又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赵国使臣,一定要他去。可是“使臣赵招”已经不见了,他的随从人员也不见了,使馆里只留下一个人,自称是赵国的使臣赵招。

秦昭襄王的手下人就把他带到秦昭襄王跟前。秦昭襄王问他:“你既是使臣赵招,那么上次见我的那个使臣又是谁呢?”

真赵招说:“是我们的主父。他想见一见大王,特意打扮成使臣的样子。他嘱咐我留在这儿给大王赔罪。”

当秦昭襄王知道赵使是赵武灵王时,又是后悔又是钦佩,于是大喊:“赵主父骗了我!”立刻叫大将带领三千精兵,连夜追上去。他们追到函谷关,守关的将士说:“赵国的使臣已经出关三天了。”精兵白跑一趟,只好回去向秦王报告。秦昭襄王没有办法,索性大方点儿,把那个真赵招也放回去了。之后,又下令赵武灵王在世时不准轻易攻打赵国。

赵武灵王果然有魄力,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亲自现场考察,小心求证。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说干就干。不仅大胆,而且思密周虑。他放弃自己国王的身份和面子,拜见了秦王而丝毫没有影响赵国的名誉。万一被识破了,秦王有什么处理办法?拘禁或杀掉,会使赵国人空前团结到新王赵何的身边;当场戳穿隆重迎接的话,更是长了赵国人的气势。最好的办法还是装聋作哑。这样“主父安然”归来,日后事情传出去,不光是赵国人,所有其他国家都会倍加尊崇这位“前国王”,他立的继任者的地位当然也就更加稳固了。履险如夷,精算妙算,赵武灵王这一手,攻守兼备,内政外交,实在是漂亮。

正当赵武灵王雄心勃勃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政变。由于他在立赵何为王之后,仍在长子赵章与次子赵何谁该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公元前296年,他又想把赵国分成两部分,封赵何于赵,为赵王,封赵章于代,为代王。正当他犹豫未决的时候,政变发生了。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惠文王四年,公子章“作乱”,先杀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败公子章。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他们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赵武灵王就这样在内讧中死去。

赵武灵王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功过,赵国礼臣上谥号“武灵王”。蔡邕《独断》释云:古代“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含义可谓当时人对主父的评价。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型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消化了楼烦,夺得他们的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他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赵武灵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虽然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

经过赵武灵王对赵国国家结构的整体改造,对赵国国家性格的重新塑造,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

只是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不甘寂寞,在攻灭中山国后,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夺回王位,重做赵王,结果政变失败,困死沙丘宫。

任何历史人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他侧重于军事上的改革,却淡化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在处理王位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酿成了内讧,削弱了国力。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代英才。赵武灵王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他的胡服骑射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车辚辚,马潇潇,历史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在荡起的滚滚历史尘埃中,赵武灵王胯下的战马依然奋蹄驰骋于燕赵慷慨的猎猎北风中,声声嘶鸣,穿越亘古,回荡在古赵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