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1484700000020

第20章 仇敌的馈赠 (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史记·管晏列传》

作为一名政治家,必须有大度的胸怀,才能做到海纳百川,聚集天下之才为我所用。特别是要善于团结那些过去伤害过自己的人,甚至曾经是自己的敌人,当政者需要的是有利于他治理国家的主张,而并不是个人的背景所在。何况人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拘泥于小节,这是成功的领导者选用人才的恰当做法。

在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中,晋文公“谲而不正”,楚庄王在当时中原人眼里算是“非我族类”,宋襄公傻得有些可笑,秦穆公功业偏于一隅,唯独齐桓公才是货真价实的一代霸主,以至孔子称道他“正而不谲”,孟子讴歌他“五霸桓公为盛”。

齐桓公是齐国的第15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在治国上依靠管仲,率先成就霸业,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然而他的政权不是自然承袭在风和日丽之下,而是谋划争夺于刀光剑影之中。

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庄僖继立,方现转机。庄公在位64年,僖公当政33载,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然而昙花一现,好景不长。襄公嗣位,前功尽弃。

襄公有庄僖称霸的野心,却无庄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他借助庄僖余威,大动干戈。征纪、伐郑、灭部、平郚。连绵战争既造难于邻国,亦消耗了自己。齐国呈现一幅忧凄的景象:成年男子当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残迈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妇女。昔日盛产谷米的田地里,如今长满了茂密的狗尾巴草。襄公荒淫无耻,长期与其妹文姜(鲁桓夫人)私通,并谋杀鲁桓公,导致齐鲁两国关系恶化。襄公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公子小白曾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子纠在召忽和管仲的帮助下逃到了鲁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以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王位。次年春,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连锁性政变导致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

当时可望登上君位的一是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一逃到莒国的公子小白。纠的母亲是鲁国女,鲁自然成为纠的强大外援,又有管仲、召忽的辅佐,因而纠具有争夺君位的优势条件。小白自小与高俣友善,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国氏自然成为小白的得力内应,加上鲍叔牙的帮助,因而足以与纠抗衡。

管仲和鲍叔牙分别保护各自事奉的公子争先恐后地往回赶,准备继承王位。莒国比鲁国距离齐国近,管仲怕公子小白先到齐国,就率领三十乘人马先行,准备在半路上截住公子小白。在即墨这个地方追上公子小白后,因见莒国护送公子小白的人多,恐怕寡不敌众没有下手,偷偷地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喷血而倒,从人围着小白啼哭起来。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公子纠争位了,于是放慢了回国的速度。

谁知这一箭并没有射中公子小白,只是射中了小白衣服上的带钩,大概就是现代人腰带上钳子之类的东西吧。小白知道管仲是射箭高手,怕他再射,灵机一动,咬破舌头喷血诈倒,骗过了管仲。于是鲍叔牙保护小白日夜兼程,回到齐国先继承了君位,也就是后来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第一霸主齐桓公。

这时,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今临淄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公子纠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鲍叔牙深怕鲁国因向齐国谢罪而杀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给鲁国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死仇,齐国国君必要亲手杀死他。”鲁国新败,只得囚送管仲回齐国。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鲍叔牙先见桓公贺喜说:“管仲天下奇才,齐国得到他,岂不可贺。”桓公切齿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劝说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桓公沉吟说:“那我得先试探一下他的学问再说。”叔牙摇摇头,进言说:“非常的人,必须以非常的礼节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贤礼士,不计私怨,会有更多的人来齐国效忠尽智!”齐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择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

齐桓公与管仲谈论治国之道。齐桓公问:“现在齐国内乱刚刚平息,国势不振,欲修国政,建章立制,何以为先?”

管仲答:“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欲立国之纲纪,必张四维,使国家上下人人都懂得礼仪廉耻,遵礼守法,国家就会逐渐振兴起来。”

齐桓公问:“欲让人民遵礼守法,服从统治,怎么办?”

管仲答:“要使人民服从统治,必先爱民。”

齐桓公问:“如何爱民?”

管仲答:“按照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把百姓组织起来,有事大家干,有利大家得,就会使人民团结起来。赦免过去的罪犯,完善道德准则,扶持人口少的家庭,就可以发展人口。减轻刑罚和赋税,人民就会富裕。发挥有知识人的作用,让他们去教化人民,就会使人民遵守礼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出令不改,国家在人民心目中就会有威信。这是爱民之道。”

齐桓公问:“爱民之道有了,怎样去管理人民呢?”

管仲答:“士农工商这四种人,要让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商之子常为工商,安居本职,各守其业,就会使国家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齐桓公问:“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而武器不足怎么办?”

管仲答:“武器不足可以采取赎刑的办法,分轻重罪可以允许用武器赎罪或采取罚金的办法。再把国家好的金属铸成武器,次的金属铸成农具。”

齐桓公问:“武器足了,财政不足怎么办?”

管仲答:“开矿铸钱,煮海造盐,发展贸易,增加工商税收,财政收入自然就会增加了。”

齐桓公问:“财力既足,军队不多,战斗力不强怎么办?”

管仲答:“兵贵于精,不贵于多,可以采取兵民合一的办法。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百姓皆按军事编制,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练兵。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因为都是同乡同村之人,夜战以声音可以联络,昼战互相都认识,打起仗来容易联络,不容易被打散。而且可以做到居则同乐,死则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齐桓公问:“军队既强,这回可以征诸侯霸天下了吧?”

管仲答:“还不行,周朝未倒,邻国未服,您要想称霸诸侯,应该采取尊周亲邻伐无道的策略,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即打着尊周的旗号,亲善邻国,讨伐无道的诸侯,树立自己的威望。”

齐桓公说:“您说得太对了!”一连与管仲谈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一点都不知道疲倦。

齐桓公即拜管仲为相国,且尊其为“仲父”。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人们常说:“人与人交,鬼与鬼交。”管仲与齐桓公可谓“神交”。倘若齐桓公缺少君子风度,牢记当初的一箭之仇,管仲绝对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干而名留青史。倘若管仲本来就是庸才,他也不会为齐桓公所倚重。看来在世间为人,一要有一定的本事,二要有一点君子之风,才能较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在不同领域里铸就辉煌的“霸业”。

霸业的取得与桓公的开明和管仲的谋略是密不可分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

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隰朋是齐庄公的曾孙。出身于贵族世家的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而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周到细致,尤为擅长待人接物。管仲正是根据隰朋的这一特长,建议桓公任命他为“大行”,即外交大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职。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齐国欲称霸就必须担当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赢得周王朝的信赖并在各诸侯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对霸业的取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隰朋十分胜任“大行”之职,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

隰朋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曾对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管子·戒》)。隰朋在齐国的外交方面还作了大量实际性的工作,贡献巨大,最令人称道的是平晋之乱。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之会后不久,晋国发生内乱,隰朋统帅诸侯联军平定晋国之乱,与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夷吾于国,是为晋惠公。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威胁中原的外来侵迫。他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倍受荆楚淮夷侵迫的杞国迁至那里安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齐国的实力与作用,巩固了其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