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1484700000018

第18章 危机中的变革 (1)

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史记·赵世家》

他,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由宽袍大袖的农耕劳作,转变为短衣窄袖的胡服骑射,赵国的力量从此走向强大;他,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扰楼烦、灭中山、驱林胡、退燕韩以致于袭扰强秦,试问诸国王侯谁能比肩?他,敢于只身犯险的英雄,出使强秦,履薄冰,却镇定淡然;他,又是命运的失败者,感情用事,撤换储君,注定了他不能有圆满的晚年;幼稚可笑的政治构想为赵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他,就是赵武灵王——历史因为“胡服骑射”而记住了他的名字。

赵武灵王,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国曾经是个强国,却一代不如一代,渐渐衰落。传到赵武灵王时,已不堪一击。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

面对天下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的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励精图治,苦思强国之道。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他认为,现在穿的衣服,袖子长,领口宽,下摆大,做起事来不方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显得很散漫。不如改成胡人那样,小袖短褂,动作轻盈,适合作战。于是他决定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

赵武灵王说:“没错!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首次透露改革方向时,不知吓坏多少大臣。于是,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

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就不用怕别人的讥笑。”

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愚蠢的人固然会笑我,聪明的人却可以理解。即使天下人都笑我,我也要这么做,我要把胡人的领土和中山国都夺过来。”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

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没过多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

虽然只是服饰上的改革,但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在封建社会里,衣冠﹑车马﹑房宅,器具都有浓厚的象征意义。遥想春秋时代,管仲私生活虽不检点,但道德门坎高的孔子,在谈起他时,仍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是指衣襟开向左边,那是少数民族,也就是所谓夷狄的服装款式。穿起异族的服饰,意味着亡族灭种,是华夏文明的沦落。现在,赵国要弃中原文明而用蛮夷的礼俗,当然会有不小的反对声浪。

从此,朝廷上上下下,从国君到大臣,从将军到士兵,都脱去原先的宽袖长袍,改穿胡人的窄袖短衣,打仗也不再用战车,而改成骑马射箭。不到一年工夫,赵国大队的骑兵训练成了。

赵武灵王的改革让人想到一则寓言:如果把青蛙扔进一锅沸腾热水里,它会立即弹跳出去。反之,如果把青蛙放进温度和室温相当的水里,再逐渐加热到沸腾,青蛙便会被活活烫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因为动物生理上都有条件反射机制,水太烫,便会不假思索立刻逃命,所以青蛙在头一种情况下安然无事﹔但假若一开始青蛙泡在温和的水里,舒舒服服,不觉得水温一直升高,等发觉时可能来不及跳离,因而一命呜呼。

这个例子说明,安逸指数愈高,愈危险。赵武灵王的改革,涉及意识形态,改革谈何容易。但他做到了,并未成为热锅里的青蛙。每一个王朝和个人都要记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老话,不反省就会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胡服骑射初期,为了提高国民对全国实行胡服骑射政策的信心,赵武灵王用他有限的骑兵在对中山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声势上为胡服骑射政策的好处做了现实、有力的宣传。

之后,赵武灵王率领他的人数不多但却十分精锐的骑兵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大地鼓舞了赵国国民的信心。赵武灵王又到达赵国与楼烦边境的重镇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南),继而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折向黄河。赵武灵王攻占了原阳(分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黑水河南岸),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场所,加上这里的人民素有骑射的习尚,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骑射的试点。《战国策》注云:“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者,盖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这种在原阳取得经验后,推行全国的办法,保证了改革的最后胜利。此行中,赵武灵王与游牧民族骑兵发生多次战斗,无一败绩。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游遍赵国全境的国君。在整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也是屈指可数、游遍其国土的几位国君之一。胡服骑射的强兵效果无须复言,极大地增强了赵国国民对胡服骑射的信心和向往。

之后,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法令,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结果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赵武灵王主动打破华夏贵、戎狄卑传统观念的勇气在中原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

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军不同于以往的骑兵雇佣军,被赵武灵王牢牢地控制着指挥权。赵武灵王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亲自选拔步兵将领。赵武灵王选拔军事将领严格遵循能力原则。这样,国民中许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赵武灵王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改建,更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权。由于骑兵的特高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最好是一个骑兵将领。于是,赵人纷纷开始养马。

赵武灵王倡导的习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曲礼上》疏云:“古人不骑马,故经但记正典无言骑者。今言骑着,当是周末时礼。”赵武灵王推行的习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