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14646000000011

第11章 壮志不老(2)

一行人在大风中艰难前行,风餐露宿,极尽颠沛之苦。白发苍苍的林则徐紧紧地拉住了两个儿子,步履维艰地向前走,天地间一片寂寞凄凉。

不管到了怎样的环境当中,林则徐始终都能保持达观的心态,很快地适应命运交给他的各种安排。林则徐渐渐就能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这大西北的苍莽和辽阔,看黄沙和雪山搭配而成的雄浑与壮美,林则徐忘记了旅途的劳顿,不禁诗意大发,其中不乏轻松谐趣之句: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经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风尘仆仆的一行人来到了新疆的第一站,位于天山南麓的哈密。这里是古代从玉门关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有汉、回两城。哈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出产的哈密瓜尤为香甜可口,颇负盛名。林则徐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休息两天后又再向西行。经过了半个月的翻山越岭,众人来到了天山北麓,到达了水草丰美、宜耕宜牧的乌鲁木齐。林则徐在此休息了四天,然后又经过了半个月的行程,最终达到伊犁。这一次等待林则徐的,是前所未有的隆重的欢迎仪式,伊犁将军和总督派遣的人员早已在城外等候多时了。

经过了千辛万苦,跨过了大半个中国,林则徐终于到达了终点站伊犁城。公道自在人心,这一路走来,路过的地方官无不对他表示友好和尊敬,伊犁的文武官员也都对林则徐敬重有加,让还是罪臣之身的林则徐很是感动,忘记了长途跋涉的疲劳和不适,体会到了一丝温暖。

更让林则徐感到高兴的是,在这背井离乡的时候,还能见到好友邓廷桢。在邓廷桢的陪同下,林则徐来到了他在伊犁的第一个家,这是邓廷桢为他安排的住所,位于南街鼓楼东边的第二条巷子。

紧接着伊犁将军布彦泰送来许多粮食,包括米、面、羊、猪、鸡、鸭等,其他官员也分别送来许多生活用品,前来慰问邀宴的官员络绎不绝。

布彦泰早先和林则徐没有任何交情,但是林则徐清正廉明的作风和办事的魄力远近闻名,布彦泰对他也是仰慕已久,经常在生活中帮助林则徐。林则徐来到这里以后,和当地的官员相处得很融洽,众人经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谈天说地,也聊以慰藉林则徐的忧愤之心。这段期间,林则徐和邓廷桢几乎无日不见,这对患难之交的老友在一起,让这边塞生活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凄凉,而林则徐的夫人在山西巡抚的照料下生活也十分安定。林则徐在这段时间里经常和家人及朋友通信,这些信件最后都被收录在了《软尘私议》中,从中可以得出林则徐对一些重要时事的观点。

第二年,在大文豪苏东坡诞辰805周年之日,林则徐和邓廷桢以及一些朋友设宴欢庆,林则徐还即兴作了一首诗:

中原俎豆不足奇,请公乘云游四夷。

天西绝塞招灵旗,下有荷戈之人顶礼之。

林则徐坚信学无止境,每到一地,都把文风带到那里。后来随着邓廷桢的离开,林则徐就少了许多作诗的兴致,诗文也少了许多。邓廷桢是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离开的,已经年近七旬的他,实在不适合再继续驻守边陲。邓廷桢东归之后,林则徐就将注意力放在了两件事上,一个是对俄国的研究,另一个就是新疆的开垦工作。

戍边垦荒

在广东的时候,林则徐曾经向道光提出过造船制炮,改善军备的建议,但是道光却愤怒地指责他“一派胡言”,林则徐忧心如焚,但随后就被派遣到新疆来,没有机会再进言了。后来林则徐在去伊犁的途中经过扬州,和好友魏源进行了一番畅谈。林则徐的想法触动了魏源,给了他编写《海国图志》的灵感。魏源根据林则徐请人翻译的《西夷四州志》来编写,希望能够借此普及国人的世界知识。

当时俄国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了印度,和英国的摩擦已经不可避免,为了争取优势,俄国不断怂恿中国断绝和英国的贸易。而且俄国也同样对中国垂涎已久,包藏祸心,不可不防,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有林则徐是较早关注俄国的人,可算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知识和历史眼光的人。魏源继承并进一步推进了他的思想,使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对国家的对外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认识有所提高。

清朝的中国,南面经常受到英国人的侵扰,北面还受着俄国的威胁,而中国起先只注意到了东北边境的俄国人,特许他们和那里的人通商,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但是在乾隆、嘉庆两朝,英国人遣使要求通商,却被中国严词拒绝,英国人愤怒之下便想要凭武力解决,以达到通商开埠的目的。

英国的武力侵扰吸引了中国全部的注意力,以致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潜在的敌人——俄国。其实英国人东来的本意,只是想要和俄国获得同等的权利,但是自以为是的清政府完全没有了解他们的意图,而且也完全不懂得在外交上利用英、俄之间的利害冲突坐收渔人之利。

从地理位置上讲,西北地区与俄国接壤,高屋建瓴,对于控制中国来说十分重要。《尼布楚条约》后,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俄国的野心。他们的密使伪装成商人,准备勾结准格尔,意欲染指新疆,偷偷地从事政治上的颠覆活动。

当时俄国已经在中亚有了一定的根基,控制了吉尔吉斯草原,正在进一步到伊犁搜集资料。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俄国和伊犁之间的贸易往来愈来愈频繁,俄国出口到伊犁的货物价值已高达八十九万八千英镑。道光二十五年,一条从奥伦堡至伊犁的公路修建而成,俄国人已经开始为侵略新疆作准备了。而这一切都被林则徐看在眼里。

因为重要的国防地位,清朝一直都很重视伊犁。它位于天山的一块盆地之中,北、东、南三面环山,伊犁河从西面流过,成为了俄国人进入新疆的捷径。伊犁南可控制南疆,北可通往乌鲁木齐和塔城。素来都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要想平定全疆,必先占据伊犁。伊犁将军之下有副都统、四大领队大臣等高级官吏,伊犁城素有“铜墙铁壁”之称。在新疆未设行省之前,伊犁是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当时国人对新疆的认识很有限,一般人都觉得那里只是一个文化落后的沙漠地区而已。但当时的俄国人却认识到了新疆的重要价值,因为那里有着丰富的资源,矿产有石油、煤、金、银、铜、锡、钨,还有非常稀有的铀。

左宗棠有过一段很著名的对新疆战略位置的分析:“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西北指臂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匪特甘、陕、山西各边,时虞侵略防不胜防,即北关山,亦将无家宁之日。”

当年林则徐托人译了许多西方资料,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增进国人对海上强敌的认识。随后中、英之间爆发战争,举国上下都将目光投向海上,忽略了背后伺机而动的敌人。命运的安排让林则徐在这个时候来到伊犁,他当然要仔细研究一下这个敌人。

为了彻底认识俄国这个潜在的敌人,林则徐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搜集各方资料,撰成《俄国国纪要》,提醒国人不能只关注海上的战事,还要加强对陆上强国的注意。另一方面就是从根本上充实边防,他四处考察,改进水利,提倡耕种,改屯兵为操防。林则徐重视对北面俄国的防卫,他的想法和认识都受到了后来湘军的重视,所以林则徐对湘军有很大的贡献。后来到了光绪年间,朝中就防日还是防俄的问题争论不休,李鸿章就主张放弃新疆,集中力量扩充海军以防日本。而后来的湘军首领左宗棠却坚决反对放弃新疆,这个立场之所以这么坚定,就是受了林则徐的很大影响。林则徐不但是提拔左宗棠的人,也是左宗棠最敬重的前贤。

与魏源等人积极主张设立新疆行省不同,左宗棠更重视在新疆的设防,他的很多主张都可以说是林则徐思想的延伸。新疆当年的情势和蒙古类似,但最终却没有走上外蒙古“独立自治”的道路,这其中离不开林则徐和左宗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