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14646000000012

第12章 壮志不老(3)

后来林则徐回到中原,《南京条约》已经签订,英人占据香港,五口通商,正是气焰嚣张的时候。大家纷纷问林则徐对时局的看法,林则徐的回答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对于英国,林则徐已经不怎么关心了,反而俄国是他心中最大的不安,而当时俄人已有数十年没侵犯中国了。林则徐看事情眼光长远,他认为英人之患是一时的,而俄人之患将遗于后世。

新疆地广人稀,粮产量不足,如果爆发战争的话,要从千里之外运输粮食,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所以林则徐就抓紧垦荒,厚植国力。他当初那个没有实现的《畿辅水利议》的计划,也刚好可以在这里派上用场。已经60岁的林则徐兴致勃勃地埋头苦干,对于他来说,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伊犁将军布彦泰把林则徐协同垦荒的事上奏给皇上的时候,道光决定把开垦推广到其他的地方,除了伊犁和乌鲁木齐之外,还要扩展到吐鲁番及其南疆。林则徐不顾年迈的身体,奔波于万里黄沙之间,亲自勘察了库车、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乌什、和阗、伊拉里克、塔勒纳沁等城,足迹遍布天山山脉中的吐鲁番和哈密。

伊犁附近的阿齐乌荒地曾经被开垦过,最后却由于无法引入水源而功亏一篑。但是水利工程是林则徐的强项,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亲自督建最重要的工程,自己也承担了一部分的花费。布彦泰终于见识到了林则徐老练的办事能力,认为生平所见过的人,无人能出其右。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林则徐要到乌鲁木齐和吐鲁番考察。途中看到许多水坑,林则徐好奇地向当地人打听起来,才知道这些水坑叫“坎儿井”。林则徐仔细研究了一阵,发现了让他振奋的事情。原来这些坎儿井能引水横流,由南向北,渐引渐高,水能从土中穿穴而行,这个发现能够解决很多地方的灌溉问题。

“坎儿井”实际上就是竖井和暗渠的合称,最主要的部分是地下的“暗渠”。暗渠非常宽大,可容得下两人并行,每年春天都要对其进行泥沙清理。暗渠上再凿“竖井”通于地面。暗渠有长有短,最长14公里,上有7个井,最短的3公里,上有2个井。凿井首先要探查出哪里有丰富的泉源,然后凿地为泉,为了避免水渗漏,必须要铺上羊毡,井与井之间一般相隔五六丈,最后打通暗渠,使它们相连。井通常都被凿在四面有高山的沙漠绿洲,以便用高山融水形成的地下伏流作为灌溉用水。

其实坎儿井由下而上出水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实际上完全相反。因为地下暗渠的坡度小于地面坡度,让人误以为是水往上流。平时竖井的井口是封闭的,形状像是馒头。井旁都堆满了沙砾,只有要清理淤泥的时候才打开。

开凿暗渠的花费很大,而且技术要求也很高,之所以要用“暗渠”而不用明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沙漠干燥,水源珍贵,用暗渠可以减少蒸发;二是在这一地区,地下水远远比地上水的资源丰富,开暗渠更能引来水源。三是用明渠土质易塌坏,而地底的暗渠由于拱力的关系则没有这项缺点。

坎儿井的发明无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才成功的,它的应用给新疆带来了很多好处。吐鲁番是个高山环绕的盆地地区,气候燥热,干旱少雨,是坎儿井带来的水维持了当地的生活和生产,让吐鲁番成为了一个物产丰富、盛产瓜果的地方。

此次勘察,湖南人黄冕一直跟随在林则徐的左右,当年林则徐在江南兴办水利工程的时候他就从旁协助,在镇海制炮的时候也有此人的参与。这一次,黄冕又协助林则徐对坎儿井进行改良,进而推广到其他地区。新疆地区的人民对林则徐感恩戴德,为了纪念林则徐的恩德,他们将这些灌溉系统称之为“林公井”,和后来甘新公路两旁纪念左宗棠的“左公柳”同样有名。

天山的积雪成为了这些坎儿井的丰富的水源,吐鲁番四季都十分炎热,冰雪消融得很快,坎儿井很少有断水的时候。还有一井分两道掘开,形成了一个“人”字,这样涌上来的水就更多了。

在林则徐的精心改良下,坎儿井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没过多久,附近托克逊境内也成功开出了坎儿井,为开垦田地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是一项造福一方的工程。后来有一些商人出资凿井,专做供水的生意,田亩的租值也靠有几口井而定。甚至渐渐产生了一个极具特色的风俗,询问他人的财产,常常是问这一家人有几口井,坎儿井日渐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设施了。

托克逊往西的伊拉克里被当地人称之为“板土戈壁”,那里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西面紧邻沙石戈壁,戈壁上时常有山泉涌出,甚至汇成一条大河,可惜水势散漫,很难加以利用,最后这些泉水白白流入沙漠之中。由于无法得到灌溉用水,这里一直都是板土戈壁,荒凉而人烟稀少。

林则徐看了那里的情形后觉得很可惜,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水充分利用上。经过一番研究,林则徐的心中终于有了规划方案。他命人将沙石戈壁的水想办法纳入渠中,然后筑起一座水坝,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水量和水势的调节。另外,他还命人修建了可通往板土戈壁的支渠。完工之后,林则徐又进行了一番检查,然后启动水坝放水,水顺势而行,周边的百姓看了都兴奋不已。

经过了多番努力,水利设施已差不多完成,接下来就该安插垦民,发放领地了。林则徐以“人、寿、年、丰”四字为编号,各选一位诚实公正的农民管理编号内钱、粮、水利之事。安排妥当了这里的事,林则徐顾不上休息,赶到南疆阿克苏等八城,深入到了距嘉裕关万里之遥的大西北。这里曾经有过很高程度的文明,几处绿洲都历史悠久,十分有名。林则徐不停歇地工作,忙起来的时候甚至连家信都没有时间写,就这样一路风尘仆仆,最终完成了那里的勘测工作。

由于工作内容繁琐,任务量大,朝廷派全庆辅助林则徐办理开垦和安民的工作,一旦遇到土地肥沃之处,就大量开垦屯田,安插民户,然后开渠引水。虽然有很多人从旁协助,但这些工作都是只有林则徐最能胜任,他不但是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而且阅历丰富,办事精细老练,像丈量土地、分配农田、迁移民户等各项工作,他都做得毫无纰漏,让所有的人心服口服,这些工作也因此而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用。

在新疆的日子,林则徐既安定了民生,也巩固了国防。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东西十八城,寻找水源、开辟沟渠、划拨田亩,督促民众进行耕作,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粮食的产量也大大增加,彻底改善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状况。他以戴罪之身,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不但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运输方面的人力、物力,还使得新疆地区每年上缴大量的田赋。这是新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盛况,他的功绩将永远造福这里的人民。

众所周知,林则徐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禁烟,中英战争起,林则徐遭奸人陷害,被革职戍边,一时间,林则徐就像个悲剧英雄那样成为全国目光的焦点,很多人都觉得他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殊不知这正是他另一段功业的起点。林则徐从来都没有放弃报国的理想,在西行的旅途中,他荣辱不惊,一路吟诗,心情舒畅,同时又奋发向上。虽然沿途关山险阻,朔漠无垠,一路颠簸,但他仍能坦然地欣赏关外山川景色的雄浑与壮丽,在偏远的回疆脚踏实地,埋头建设,开创出一片新的局面,这种积极而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效法。

林则徐的积极向上让他再次赢得了命运的垂青。道光二十五年九月,道光收到了垦荒工作圆满完成的报告,随即封林则徐为四五品京堂候补,召他回京。布彦泰被嘉奖晋升为陕西总督,至于协同林则徐的全庆,也被升为“擢内阁学士典礼部侍郎衔”。以年迈之躯奔波劳碌的林则徐终于打动了道光皇帝,再度被朝廷重用。

林则徐并没有想过要重回朝堂,加官封爵,身居要职多年的他早已看淡了宦海沉浮,他只想在余下的生命里为国家和百姓再做些实事,没想到这一番柳暗花明,又出现了转机,心中真是感慨万千。但林则徐还是很平静地接了旨,坚持完成了他要做的工作,然后才踏上东归的路。这时候的他,已经对西北壮阔的山川生出了几许情愫,竟然有些难以割舍了,“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

十一月的嘉裕关,风寒刺骨,远处的冰雪依旧清冷,林则徐终于和西北的风沙告别了,他将一生珍重这一段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