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14645700000010

第10章 领导统一大业(2)

这场战争最后因王子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使普鲁士军大获全胜。一位副官对俾斯麦说:“阁下现在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如果王子的援军迟来一步,阁下可能就会变成罪大恶极之徒了!”

令人费解的迅速议和

胜利当天,普鲁士实施普选,选出了1400名保守党议员,此后,俾斯麦不再孤立无援了。

第二天,他与王子商议有关和约的事,同时请求王子帮助。战事的胜利让反对俾斯麦的人心意软化,谅解了俾斯麦。

萨多瓦之役的胜利也为俾斯麦带来了危机。因为随着战事胜利而抬头的军人势力逐渐要求从俾斯麦手中夺取权力。获胜的普鲁士军想长驱直入,进攻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坚决阻止,因为他关心的不是维也纳政府,而是全欧政局。法、俄、英三大国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普鲁士,如果疏忽了柏林守备而攻打维也纳,必定得不偿失。

攻打奥地利的目的是要把该国势力逐出德国邦联,如今目的已经达到,再说,同文同种的奥地利毕竟与普鲁士是兄弟之邦,若对其进行难堪的侮辱,是百害无一利的,如果进而逼迫该国在维也纳城下缔盟,就等于逼他们投入法国的怀抱。

俾斯麦早已料到普、奥战役后,与法国必有一战,到时如果想让奥地利站在普鲁士一边,就必须用更加宽大的条件言和。但是在战场上,俾斯麦的军阶只是个陆军少校,在它出席军事会议听取战胜将军们的意见时,几乎要忍不住大发雷霆,不过他还是按捺住了心中的怒火,委婉地说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主张不必攻打维也纳,只要逼迫敌军退到东北匈牙利境内,普鲁士就能不费一兵一卒占领维也纳,第一位赞成俾斯麦的战略的是威廉一世。

正在此时,法国大使贝内迪来前线访问俾斯麦,贝内迪是以法皇密使的身份,向俾斯麦提议法国有意居间调停之事。这是俾斯麦早已料到的,现在果然危险迫近,但根据消息报告,俄国也有意出面调解。俾斯麦在不伤害法皇的好意下,尽量闪烁其词,暗中却全力谋求内部的团结,以完成与奥和约。

“无偿金、无割地。”这是俾斯麦对奥和约的基本原则。

“真是个窝囊废!”将军们都开始咒骂俾斯麦,并说:“到了这个地步,他竟然怕起战争来了!”此外,尝到胜利滋味的威廉一世也认为此时此地撤军,实在太遗憾了。如果议和,也至少要提出割地、赔偿的条件。对于这点,国王坚决不让步。

拿破仑三世发觉自己犯了个极大的错误,他不该听取俾斯麦的花言巧语,坐观普、奥之战的进行。而今该如何弥补自己的失策呢?那就是不让普鲁士成为德国邦联的盟主,只允许它在德国北部称霸,至于德国南部,必须由法国来庇护。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夺取莱茵河畔的土地。所以他密电法国大使贝内迪,再度访问俾斯麦,提出交涉。

随机应变的俾斯麦,对法使的过分要求没有表示反感,而且还满面笑容地欢迎他,设下了巧妙的陷阱,诱他入彀。“贵国的要求完全正确。我国一定会按照你们的愿望努力。不过现在要战胜国普鲁士献出自己的领土,可能会受人非议的,所以关于此案,最好让莱茵地区自作决定。我要建议的一点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法国把目标转移到比利时。”

法国大使贝内迪很高兴地拍电报回巴黎,法皇做了让步,双方达成秘密协议,当时竟没有任何人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

俾斯麦鼓起勇气再度向国王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但国王仍然坚决不从,国王希望率军进入维也纳。王子即进谒父王,半个小时后,态度平静地返回俾斯麦寝室,说:“虽然费了不少唇舌,但父王终于答应了!”

俾斯麦的先见之明和满腔热诚,终于使得普鲁士在近代外交史上获得了难得一见的大胜利。俾斯麦让奥地利没有怨恨,巧妙地将其逐出了德国邦联。同时当拿破仑三世根据密约要求割地时,他又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回避了他的要求。

另外,当法国大使贝内迪一再提及法国保持中立应得的报酬时,俾斯麦理直气壮地说:“如果贵国仍不死心,固执于此要求,我们可能会采取我们所能用的一切手段来对付贵国。我会对全德国邦联发出檄文,揭发贵国所隐藏的狠毒祸心,同时也会答应奥地利的任何要求,尽快缔结和约,把德国南部割给奥地利,然后普、奥两国以80万的联合军力越过莱茵河攻打法国,占领阿尔萨斯。普、奥两国的兵员全部都于战备状态,而贵国一直处于平时状态,所以,我请你回去好好斟酌后,咱们再谈。”

后来,法国仍不断利用各种手段,企图要求割地,俾斯麦便提出与法订立密约,以比利时满足法皇的要求。法国大使贝内迪并没察觉俾斯麦布下的陷阱,他答应了俾斯麦的提议,同时要求签订正式的文件,最后,法使在同意合并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条约草案上签字。俾斯麦把该条约书收存在保险柜里秘而不宣。就是这份条约书后来竟发挥了莫大的作用。

普、奥双方最终在布拉格签定了和约,奥地利势力被逐出德国邦联,成立了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北部德国邦联。但让世人惊讶的是,俾斯麦对奥地利极为宽大,但对其他的德国小邦却严峻无比。根据普鲁士条约协议,普鲁士合并了汉诺瓦、赫森、卡塞耳、拿梭及法兰克福自由市,此外还合并了什列斯威格、荷尔斯坦、劳恩堡三州。如此一来,普鲁士的领土联成了一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获得了重要的意义。完成了这件事却未让列强提出任何抗议,俾斯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仅花了7周,俾斯麦就把奥地利逐出德国邦联,增加了四分之一的普鲁士领土,还有450万的人口,使普鲁士一跃成了欧洲本土上的一等强国。

俾斯麦跟随国王凯旋回到柏林,街道上,人民群聚喝采、鼓掌,欢声雷动,一夜之间,俾斯麦便成为了普鲁士最孚众望之人。国王赐封他为陆军将官,犒赏60万金,以慰其功。

成立北德邦联

1867年2月24日,召开了北部德国邦联会议。美因河以北22个小邦中,依普选法所选出的300名议员都参与了该次会议。

议席上,俾斯麦提出他在前年9月,花了5个小时向秘书口述记录下来的德国宪法草案。这个仅花了5个小时口述写成的宪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9年前,大约50年间,支配着整个德国。这的确体现了俾斯麦的智慧,但是我们忽视的是,为了这个只花了5个小时记录的宪法,俾斯麦在脑中已经计划了10年之久。

这个宪法的根本主张是普鲁士的国家观念,同时采用了很多美国宪法的精神。这是一个由上而下的钦定宪法,把权力集中在君主身上,而实权就交给代表君主的首相一人。这种做法明显地表示了俾斯麦讨厌民众,甚至轻视民众的心态。采用了很多美国的宪法思想,这表示他比较喜欢美国人。从他在学生时代认识了美国人马特利后,就很喜欢他淡泊、刚健的美国人气质。他不喜欢法国人的都市气息,出任首相后,与美国的驻德公使,即历史家班克劳夫交善。所以这个宪法草案一定有班克劳夫的思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允许民选议员参与国政。德国的保守主义者对此大表反对,还以此攻击俾斯麦,也正是因为这个,宪法的讨论案久久决定不下来,宪法颁行之日遥遥无期。而北部德国邦联的组织条约只有一年期限,这样拖延,有可能会超过法定时限。

俾斯麦是普鲁士最孚众望,甚至在欧洲都是一流的政治家,他在议会中拥有占多数的国民自由党,后来他强行通过了宪法草案,建立了北部德国邦联。根据这个宪法草案设立的立法机关是邦联上议院,这不是由人民代表组成,而是由各邦君主代表共43人组成的,普鲁士国王为议长。议长的权限最大,就如同邦联统治者。

北部德国邦联建立了,但还需要实现合并南部德国诸邦的愿望。20年前,俾斯麦发现必须要驱逐德国境内另一强国的势力,才有可能实现这个愿望,那就是法国。

拿破仑夺取了莱茵河两岸使其成为了法国领土,但在维也纳和平会议中,法国又被赶回了莱茵河以西。拿破仑三世时,又再度在莱茵河上游巴伐利亚伸展他的势力。俾斯麦与奥地利议和,建立了北部德国邦联后,曾暗中与德国南部诸邦缔结密约,事先约定一旦普、法开战,南部诸邦必须与北德邦联的行动一致。另一方面,俾斯麦对法皇的要求虚与委蛇,对割让莱茵河之地的态度也模棱两可,吊足了法国的胃口,同时还威胁巴伐利亚。

当德国南部的巴登要求加入北部德国邦联时,俾斯麦要他们等待时机,并对别人说:“现在把巴登地区纳入北部德国邦联,等于抽掉了牛奶中的奶油,剩下的其他成分也会立即腐坏。”俾斯麦灵活地运用了农夫的谚语,同时可见他考虑的竟如此周详。

如果南部小邦反对他的意见,他就拿出最有效的武器加以威胁,那就是他们之间曾缔结的关税同盟条约。也就是,如果他们反对普鲁士,俾斯麦就会把反对者排出关税同盟的行列。而盛产啤酒和葡萄酒的南部地区,产品如果卖不到柏林或其他大都市去,就会面临破产的危机,所以只好乖乖听话。

那个时候的俾斯麦,日常生活很繁忙。他身兼外交、内政的一切行政事务,还主持邦联议会、普鲁士议会和关税同盟议会等3个机构。但是这对俾斯麦这位政治斗士来说,充满斗争的日子是幸福的。

虽然他必须使出三头六臂的功夫不停忙碌,但他的首相官邸还是为访客敞开了门户,无论旧友新知,他一律欢迎。

他机警、犀利、幽默、含蓄而富启示的特殊的说话技巧,很容易把来访的宾客吸引住。而他那堂堂的仪表,果断的眼神,也容易令人望而生畏。

他的官邸随时会有宾客来访,这些宾客不仅是上流社会或政治界、新闻界人士,不论贫富贵贱,认识不认识,他都一样的欢迎。因此全欧上下都逐渐认识了这位杰出的英雄。就像普鲁士日益强大一般,俾斯麦也日渐伟大。

不可避免的普法战争

1870年5月底,北德邦联议会宣布休会,所有议员都回到故乡,邦联的军舰都出海去做夏季友好访问,大部分陆军士官也趁着秋季演习前去休假旅行。毛奇元帅在他的别墅中栽种玫瑰花,威廉国王到他常去的温泉胜地避暑,俾斯麦也回到了他的山庄,在森林和草地上打猎。

同年的6月30日,法国首相奥利维发表声明说:“过去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和平的日子!”但是就在法国首相演说后不到两星期,法国就对德国宣战了。

因为拿破仑三世眼看普鲁士军队在7周内就击败了奥地利军,这时他感觉自己失策了,因为原本他料想普奥之战会使德国长期陷入内乱或大败而返,这时他便可趁机从中干涉,获取渔利,没想到的是普军大胜,又加上俾斯麦外交策略的得逞,使法国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拿破仑三世向俾斯麦提出普奥战时普法间的密约,催促德国割地,但俾斯麦前后五年,再三推托,并不打算给法国割任何一块土地。

不过,俾斯麦对法皇透露说荷兰王曾托他买卖卢森堡,并怂恿法皇买下该地。虽然此举遭到德国的反对,但俾斯麦的想法是要以他个人的外交策略来打败法国,统一德国,俾斯麦不愿让普军在战场上和法军交锋。

有关买卖卢森堡一事,震动了德国邦联议会,引起了严厉质询,俾斯麦则义正词严地对议会声明:“政府应该尊重邻国国民之意。”此事的牵涉越来越广,荷兰王便撤消了买卖卢森堡的约定,后来俄帝召开了伦敦会议,会议宣布卢森堡公国成为永久中立国。

拿破仑三世再次被俾斯麦愚弄,心中很不快,便诱使意大利、奥地利两国夹攻普鲁士。

从1868年期,俾斯麦就知道普、法终究难免一战,他曾对挚友说:两年后可能会再起战事。果然不出他所料,两年后,普、法开战。

当德军越过莱茵河来到阿尔萨斯和洛林时,每位德国士兵心中都充满了爱国之情。这两个地区是路易十四在两百多年前从他们祖先的手中强行夺取的,而今他们为了收复失地进入巴黎。如果不打倒侵略的法国王朝,德国民族绝对没有和平。

100多万德国军队排山倒海地向法国推进,自7月19日开战进入法国以来,普军连战皆捷,不到一个月就进逼到巴黎城下了。

8月2日,威廉国王亲自指挥三军;7日,攻到了莫色耳河;15日,到达麦次郊外;18日,在圣布列乌展开决战,德军把法国将军巴山所率领的大军逼到了麦次的炮台,便层层包围。其余的普军正激烈地攻打巴黎。

这时的俾斯麦在哪里呢?

他正和威廉国王骑马渡过莱茵河,俾斯麦身着戎装,脚穿长靴,头戴钢盔,腰佩长剑,年轻的士兵看到他的魁伟英姿,纷纷举枪欢呼。俾斯麦却在想前几天在激战中失踪的两位爱子。他把两个儿子都送入军队参与远征,同时编入最前线部队,这支部队在8月16日的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俾斯麦在小丘上远眺山下双方大军的激烈战斗,到黄昏时分法军终于败退,俾斯麦骑着马跑下山去,寻找他22岁的长子哈佛,结果发现哈佛已身中三弹仍坚强不屈,直到法军撤退,才奄奄一息地倒在一家农舍的庭院中。

次子威廉很幸运地没有受伤,但他在激战时冒着猛烈的炮火,救起了重伤的战友,送回到后方救治。当晚,俾斯麦在营火前得意地向慕僚们叙述两位爱子的勇敢战迹。第二天,他亲自去前线慰问伤兵,也常提出战术意见作为实际作战的参考。他发现将军们的战术不太爱惜士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