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
14643800000006

第6章 预备留学(1)

费派往欧美各国大学留学。9月下旬,首届新生入学。

当时,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非常严格,不但严禁学生平时外出,晚上还要查房。学校的功课比一般的学校要深得多,由于学生将来要留学欧美,所以特别注重外语教学,聘请了不少外籍教员,不少课是全英语授课。杨廷宝的正规小学上得断断续续,许多知识点没有学过,学起来有些吃力,加上男生贪玩,起初不太用功。加上丙班的学生又都是备取生,是别的学生嘲笑的“差班”生,班级里学习的氛围也不太浓。

杨廷宝在《童年的回忆》中回忆说:

我们这群孩子,住在一座明朝地主的大院里,这儿也是个考场。起始,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玩线团球、风筝,闲散时,有时挤在人群中看娶新娘子拜堂的闹劲儿。进了这学堂我开始爱好点运动,打打拳,玩玩球,我的身体慢慢地健壮起来。假期回家我还跟伯父们常去池塘游泳,游泳训练了我的胆量。记得后来在清华学堂考体育课,在考核游泳时,一次就达到了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儿时的“基础”。

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河南中部广袤的豫东平原上,坐落于黄河的南岸,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中心,古称大梁,又名汴梁或汴京,有近两千八百年的历史。“开封”一名,最早始于春秋时期,是郑国国君郑庄公取“开拓封疆”之意所起的。开封又是闻名中外的大都会,曾做过战国时期的魏国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金国的国都,故号称“七朝都会”。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反映出了宋朝都城开封的繁荣景象。虽然清末民初之际的开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和中州一带最大的都市,这里仍然要比其他一些城市热闹得多,尤其是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远近的游客前来观光。

初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杨廷宝感到从未有过开封佑国寺塔28的自由,所以就铆着劲儿与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去开封城各处的名胜古迹游玩,为此耽误了不少的学习时间。一个学期下来,大名鼎鼎的龙亭,金碧辉煌的相国寺,风景优美的包公湖、潘家湖和杨家湖,还有坐落于城东北的巍峨铁塔、城东南的禹王台,以及开封城南郊数十里外的朱仙镇,黄河以北的陈桥古驿等城外风景名胜,他与同学们都一一留下了足迹。杨鹤汀看儿子未将读书放在心上,就郑重地对廷宝说:“看看名胜古迹很增长知识,这固然是件好事,但不能为此耽误了功课。对于你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来说,读书是第一重要的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浪费时间,以后会后悔的。能进预备学校,你凭的是运气,你不能指望一辈子凭运气。”听了父亲一席话,杨廷宝很惭愧,觉得自己的确太贪玩了,为了迎头赶上成绩好的同学,他听从父亲的劝告,将全副心思都转到了读书上。

林伯襄校长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也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者。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生都努力进取,素质不断提高,参加出国留学考试成绩出色,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考取国内其他大学继续深造,后来大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不少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和革命家。

他对杨廷宝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时正值民国肇始之际,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爱国教育家,林校长经常通过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弟子们为振兴中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汉代青年爱国将领霍去病发出“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豪迈誓言;宋代名将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明朝戚继光一次次的抗倭斗争;忠直之士史可法和左光斗的故事;清初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还有林则徐的禁烟抗英斗争林校长对弟子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用这些精彩的故事打动弟子们的心。杨廷宝每次听完校长的课后都会心潮澎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暗自发誓要好好学习,立志长大后报效国家。

在杨廷宝和同学们的心中,林校长不但是一个开明的教育家,更是一个慈祥仁厚的长者。有一次,林校长身体不适,但硬是强打着精神给有事外出的老师代课。课堂上,豆大的汗珠从林校长蜡黄的脸上滚落下来,他却坚持着给学生们讲课,这一幕令杨廷宝和同学们特别感动,觉得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林校长的期望。

从那时起,杨廷宝开始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平时除了画画、练武术外,他几乎将全部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起早贪黑,放弃游山玩水、聊天打闹,从一个不大懂事的幼童一下子成长为懂事用功的少年。在留学欧美学校,有个大杨廷宝几岁的学长,学习特别用功,不仅天不亮就起来读书、背书,而且在熄灯之后,还用手在肚皮上默写单词。杨廷宝和学长暗暗地较起了劲,早上学长起得早,他起得更早;晚上,学长睡得晚,他睡得更晚。上课时,他认真听讲,老师讲的一个字也不肯放过;下课后,预习和复习,演算加习题,他都坚持一丝不苟地完成。

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在短短两年时间,杨廷宝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因为优秀而由丙班转入甲班,并且挺进了甲班的前五名。成年后,他不无感慨地说:

“丙班是淘汰班,不然的话,我今天不知又在何方。”

1915年,杨廷宝进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两年半,学校因经费拮据等原因,计划要缩小规模,鼓励学生们直接报考北京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林校长将杨廷宝等七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们讲了学校当前的困难,建议说:“北京有个清华学堂,办得很不错,在国内算是首屈一指的了,你们如果考上,既可直接进入清华赴美留学,还可减轻本省的负担,我建议你们报名一试。希望你们都能考上!”于是杨廷宝等同学一齐报了名。

清华学校当时的考试有以下三个步骤:一是考试之前由各省重点学校进行推荐;二是在本省参加初试,清华学校专门派员到各省的考场进行监考;三是各省初试录取的学生到清华学校之后,再进行复试。以上三项全部合格,才能真正成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注册学生。

因为清华学校是为将来预备留美打基础的,故此次考试的主要功课便是英文。担任河南省主考的老师一位是唱诗班的牧师,还有一位是杨廷宝的英语老师Hargrove(哈格罗夫)。哈格罗夫老师了解杨廷宝的英语水平,对他说:“You don′t beex amined for your English.”(你的英语,不必考了。)这次河南省考试的结果是:杨廷宝以初试、复试均居全省第一的好成绩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录取,与他一起参加考试的其他几位学生也全部被录取。

王可亭听到杨廷宝考中的消息后,马上喜滋滋地跑到杨家,兴奋地对着杨鹤汀夸奖起自己的学生来。

儿子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被清华学校录取,杨鹤汀颇感意外。早在两年30前,他还不时责怪儿子贪玩不懂事,读书不用功,让家人多有操心,可转眼之间儿子竟长大成人,懂事了,而且马上要成为一个留学生,能出国留洋!雄鹰终要展翅飞翔了!

“有志者事竟成!”

杨廷宝从考入学校的最后几名,毕业时一跃成为全省第一名,这次靠的不再是运气,而是杨廷宝的志气,外加他的勤奋和努力!

2.水木清华

1915年,虚龄15岁的杨廷宝来到北京,踏进了清华学校的大门。从此,他在这所花园般的学校里住了整整六年。清华学校,后来与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一起成为全国最有名的高等学府。

清华园位于千年古都北京城西北,原为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熙春园的一部分,由工字厅、怡春院、胡堂(亦名古月堂)三部分组成,取晋代大诗人谢混《游西池》中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之句意,美其名曰“水木清华”,简称“清华园”。清华园起初是清朝皇帝的别墅,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东方花园式建筑群落。咸丰皇帝亲题“清华园”三字匾额。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公元1900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交战失败,被迫于翌年9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共向西方列强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利共9.82亿两。这笔赔款是因庚子年义和团事件而起,故称为“庚子赔款”。从1904年开始的四年内,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多次向美国政府交涉并积极在美国国会游说,要求美国政府退还不实赔款。其间,美国一些上层人士也多次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以资助清国学生来美留学,造就一批从知识和精神上为美国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利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办教育的主张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批准。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退款议案,允诺从1909年1月1日起退还庚子赔款美国所得的剩余款项,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于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馆址即选定在“清华园”,职责是“为选取各生未赴美国之先,暂留学习而设”,即后来所称的预科学校。1911年,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清室贵胄、大学士那桐为学堂题写了“清华园”三字。辛亥革命后,学堂易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学校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南京31国民政府接管清华学校,将校名改为国立清华大学。

周寄梅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尊重教员,爱护学生,积极培育人才,重视学校发展,深受师生们的爱戴。1937年春,在宁的清华大学校友在南京市区的秣陵路与莫愁路交会处,购得地皮2700平方米,拟建一幢供校友活动的俱乐部,并命名为“寄梅堂”,借以纪念老校长周寄梅。杨廷宝当仁不让地担纲设计。但可惜的是,侵华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拟建“寄梅堂”一事遂行搁浅,杨廷宝仅留下了一纸设计图稿。此事可见杨廷宝等清华学子们对周校长的感恩之心和敬师之情。

1915年9月13日,清华学校举行新生始业式典礼,周诒春校长登台发表演讲,对新生的到来表示祝贺,希望学子们为了祖国要好好读书,力争长大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并以“自治自爱、有始有终”八字赠予各位学子。周校长号召学子们培养节俭的习惯,要体贴父母,学会感恩,希望学子们每两周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借以告慰家乡的亲人。

当时的清华学校,分中等科、高等科两种,学制各为四年,学习内容分为国学、西学两大部分。所学的课程中,除了国文课外,几乎全用英语上课,甚至连校内张贴的各种布告、出版的年刊等,也全都用英文。中等科主要是英语训练,另有世界地理、数学、化学、卫生和音乐等课程,每天四五节课。高等科有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经济、美国史、英国文学等课程,此外还包括第二外语杨廷宝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校长周诒春32等。杨廷宝进入高年级以后,选修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学校还将体育课列为必修课,如体育课考试不及格,不能毕业,更不能出国。教师当中,既有中国人,也有美国等外国人。对于清华学校当时的课程安排,苏云峰先生在《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一书中这样写道:

在清华的八年学程中,依学生学科程度分为中等科和高等科两个阶段,各为四年。基本上所实施的是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1911年“清华学堂章程”所开课程分为下列十类,每类学科课程均分为“通修”与“专修”两种。“通修”学科期其博赅,“专修”学科期其精深,均采学分制。

惟在这十类课程中,以“通修”课程为主,“专修”课程则视学生志趣能力及程度,在高等科最后两年才逐渐开设。十类学科名称如下:一、哲学教育类,二、本国文学类,三、世界文学类,四、美术音乐类,五、史学政治类,六、数学天文类,七、物理化学类,八、动植生理类,九、地文地质类,十、体育手工类。

杨廷宝入学后,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尤其是外语成绩特别优秀,学校根据他的成绩,将他插入二年级,之后又跳到三年级,因此与比他早入学两年的闻一多成为同班同学。当时,学校老师曾建议杨廷宝插入中等科四年级,但杨廷宝担心学习负担过重,就上了三年级。

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杨廷宝物理实验仪器,接着就按书本上的步骤进行试33验,最后却得到了与教科书上相反的结论,他认真地将自己的实验过程检查了一遍,觉得自己的操作程序并没有问题,于是非常自信。当梅先生惊奇地问他为什么与教科书上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他大声回答:“我是按步骤做的!”梅先生听后,亲自拿起仪器,一边实验,一边校对,等他做完,笑着对杨廷宝说:“你的答数错啦,但试验是对的!”在梅贻琦先生的不断鼓励下,本来就对物理学有兴趣的杨廷宝更加爱学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