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
14643800000007

第7章 预备留学(2)

美丽而又古老的清华园,自清末改成新式学校以后,成为一个群英荟萃之地,通过美式教育,清华留美预科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后来,这些留美学生绝大多数成了中国社会各界的一流学者,诸如科学家钱学森、叶企孙、顾毓琇、周培源,教育学家陈鹤琴,社会学家罗隆基、潘光旦,考古学家李济,哲学家金岳霖、贺麟、汤用彤,文学家闻一多、梁实秋,戏剧家洪深,化学家曾昭抡、侯德榜,军事家孙立人,建筑学家庄俊、茅以升、杨廷宝、梁思成、童,语言学家赵元任、李方桂等,此外还有陈岱孙、吴宓等著名专家学者。在清华读书期间,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绘画,杨廷宝和闻一多、梁思成等同学结成了要好的伙伴。尤其是和闻一多,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相互之间最为知心。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湖北省浠水县人,年长杨廷宝两岁,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在美丽的清华园里,闻一多以多才多艺而闻名全校,在书法、绘画、诗歌、戏剧、文艺评论、舞台设计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是学校社团的红人和文艺骨干,堪称清华学校的风云人物。在绘画方面,闻一多曾夺得清华全年级的冠军,他所绘的水彩画在学校展出之后,还于1915年被送到美国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展出,为国家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闻一多担任学校《清华周刊》编委和《清华学闻一多年轻时的留影34报》编辑,他知道杨廷宝绘画基础不错,热情地邀他担任这些刊物的美术和策划工作。闻一多在组织学校的戏剧演出时,让杨廷宝一起参与舞台美术设计。他们除了共同为校报设计版面外,还时常利用闲暇时间外出写生,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同进同出,形影不离。此外,闻一多还与杨廷宝、梁思成等人,在清华园里组织了一个研究“艺术及人生关系”的团体——“缪斯”社。

少年时代的杨廷宝,在中国画和书法上已有一定的基本功。他在清华学校选修了美籍女教师斯达尔(Florence Starr)的铅笔素描、水彩等课程,这使他对空间、色彩有了新的认识,加上又常与闻一多等同学共同切磋,美术功底长进不少。清华学校的美术学习为他后来学习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斯达尔女士是美国人,1899年毕业于美国的Ohio Wesleyan University(俄亥俄卫斯理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在一所中学任高中教员,不久又到卫斯理大学教授美术,1911年被聘为清华学校美术教员,1914年兼任《清华年报》顾问,1922年还兼任过燕京女校等校的教务。斯达尔女士对西方文艺复兴时的艺术颇有研究,是当时美国在清华学校任教的17名教员之一。她善识英才,在清华学校任教时就发现了闻一多、杨廷宝和梁思成等学生的美术潜能,并善加辅导和鼓励,指导他们组织缪斯社和美术社,研究艺术和人生;后又成立“特别图画班”,让学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学子们毕业时报考艺术专业。但是,杨廷宝赴美后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改学建筑,闻一多到美国芝加哥后改学了戏剧。此是后话。

早些时候,斯达尔女士在清华园曾组织过一个校外写生团,闻一多、潘光旦、方来等学生都是写生团的成员。写生团解散后,斯达尔女士又与杨廷宝、闻一多等学生借助美术社,常在一起研读中外美术作品,练习各种绘画技艺。斯达尔女士还常请学生们到自己的家中吃饭,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有一次,正是丁香花盛开的季节,杨廷宝在教室里对着鲜花作画,画兴正浓时,下课的铃声突然响起。他就像没听到,照旧用功作画,甚至连吃饭也忘记了。斯达尔女士看到自己的学生如此勤奋,非常感动,于是让家里的厨师做了饭菜,送去给杨廷宝吃。

此时的杨廷宝,对美术的偏爱已极为明显,他尤其对铅笔画、炭画及水彩画感兴趣。这一时期,他不仅画了圆明园遗址、北京郊外的村庄、古老的寺庙,还画了清华园的每个重要角落,特别是他用钢笔速写笔法所画的“清华八景”的组画:那古色古香的工字厅、镌刻着清华学堂字样的一院大楼、巍峨的大礼堂及前面的草坪等,将面山临水的“水木清华”画得惟妙惟肖,1921年度的《清华年鉴》特别刊登了他的这一组画。这些经历,对杨廷宝后来学习建筑以及成年后重修清华园等都帮助不小。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老师的亲切指点,频繁的写生活动,以及美术课上的学术研讨,等等,无不让杨廷宝大开眼界,画技突飞猛进,成为清华园里人尽皆知的小画家。

清华学校师生虽然不多,但因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各种学会、社团很多,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同时参加了好几个社团。据《清华周1921年杨廷宝绘制的“清华八景”——学校门36刊》记载,学校1916年11月有23个会社,规模较大的如孔教会、国学研究会、达德学会、文学会、文友会、仁友会、青年会、体育会、丽泽会、科学会、辞社、游艺社、摄影社、达辞社、物理研究社、竞进会、演习辞令会等。到了后来,五四运动爆发后,学校的社团增加到50余个。尽管这些社团大小不一,人数不等,久暂不同,但师生们都积极参加,活跃而且认真。

按清华学校当时的规制,杨廷宝要读完中等科、高等科各四年才能毕业,但他连跳两级,所以在清华只读了六年就毕业了。这六年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特别是英文、书法、绘画、物理等课,成绩更是出类拔萃。此外,杨廷宝还有一项“绝技”——武术。每当清晨、日暮或闲暇之时,他常在清华园里,挥拳踢脚,腾挪跳跃,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观看。这时,内向腼腆的杨廷宝显露出豪迈的英武之气。由于杨廷宝在学校的武术比赛中多次大显身手,因而被同学们推为“清华武术队”的队长。

暑假期间,杨廷宝回到故乡南阳,将风景如画的豫西南风光搬上了他的画本。古朴的医圣祠,肃穆的张衡墓,传奇的三顾亭,蜿蜒的白河滩,一望无际的田野,都一一展现在他的笔下。现在,他保存下来最早的画,是他为家中居室所作的一张写实画。他最喜欢的是东北距南阳不到百里的赊旗古镇。赊旗镇又称赊店,原名佘店,是一座驰名南北的古镇,有着六百余年的历史。赊店镇街道密布,商铺林立,早在明朝中期就是豫西南的“巨镇”,这里“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古镇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七十二条街道,纵横交错如棋,商铺林立,是一处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镇上街道之间分工精细,有山货街、骡店街、铜器街等,尤在明清之际最为繁华。这里的古朴淳厚之风吸引了东西南北的商贾,尤其是在北方商人中还流传着一句“走杨廷宝目前保存最早的一张画,画面是他南阳老家的住室37遍九州十八县,独有赊店待人宽”的口语,特别是山西、陕西的巨商们,他们不远千里,来此做买卖,并用了近百年时间在古镇上兴建了一座雄壮宽敞、富丽堂皇的山陕会馆,其宏伟气势和精巧工艺堪比帝王宫殿。

山陕会馆第一进院内,正中矗立着一根高达十丈的旗杆,旗杆下则为一座镌雕精美的“九龙照壁”,再往里走又并立着三座高楼,依次为悬鉴楼、鼓楼和钟楼。悬鉴楼也高逾十丈,为演戏的大舞台,因其规制而被人称为“中州第一大戏台”。会馆的第二进大院则为“大拜殿”,殿上镌刻着《十八学士朝瀛洲》等古画。会馆的第三进大院则为闻名远近的“春秋楼”。旧时,各处的山陕会馆规模较一般会馆都大得多,往往称得上豪华的建筑群落,并与关帝庙合为一处,会馆内也因关羽生前爱读《春秋》而建有“春秋楼”。而山陕会馆内的这座春秋楼显得更为巍峨雄壮,故当地还有“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还在天里头”的俗语,可见其之高大。

杨廷宝有位堂姐叫杨廷秀,成年后嫁到赊店古镇的孙家,这使他有机会多次到古镇。杨廷宝每次到赊店,都要到古镇的山陕会馆去参观,经常在此作画,画全景、画钟楼、画院落、画石狮由于用心太过,经常会忘了吃饭,忘了休息,忘了会馆关门的时间,这个令人眩目的古建筑群落简直让他着迷,使他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廷宝的勤奋好学,使他在清华学校的学生中脱颖而出。他的同学陈植于1979年11月12日在接受齐康采访时,回忆说:

我和杨老同窗7年,在清华学校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1年,以后几年他在克芮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时亦常往来。他在清华的1921级是全校八个班级中爱好绘画的学生最多的,除他以外,还有闻一多、吴泽霖、方来。杨老与一多成绩出众齐名全校。他从钢笔素描着手转而绘水彩,从“水木清华”

的校景到邻近的圆明园和较远的颐和园。自强不息为他带来的优良成绩使他选择建筑作为赴美学习的专业。他在费城宾校所在地的5年中常在周末到郊外写生。1927年他和赵深同赴欧洲考察时及返国后的50多年中,基本上未曾停笔。他的水彩画明净脱俗、浑厚雅淡,绘静物的细致,室外写生的潇洒,令人赞佩。

3.选学建筑

少年时代的杨廷宝,对绘画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但后来他却走上了建筑之路。他是如何爱上建筑的呢?

杨廷宝进入清华园时,他的美籍教师斯达尔女士见他对绘画如此迷恋,又画得十分出色,希望这位弟子将来能到美国去学习绘画,杨廷宝的好友闻一多,也劝他到美国后两人共同攻读绘画。但是,杨廷宝后来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建筑学这个专业。

打杨廷宝记事开始,父亲杨鹤汀就一直以维新思想教育他,希望他从小立志,长大成材,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虽然杨廷宝童年、少年时期在书法、绘画上都有长足的进步,父亲对此感到十分欣慰,但若真的选择书法或者绘画,作为未来的专业以及以后谋生的职业,父亲却未必同意。杨鹤汀痛感于家族中一些子弟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而败家,常常告诫子女:“要有一技之长,要志在四方,守在家吃坐穿最没出息!”所以,他真切希望自己的几个子女长大后都能学到真本领,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在杨鹤汀看来,书法、绘画这些所谓的艺术只不过是些雕虫小技,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既不能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连个饭碗也端不上。当时,杨家家境日渐没落,杨廷宝的两个弟弟、三个妹妹也都开始读书,所用开销是个大数目,能供给杨廷宝的仅仅是普通的穿着,上学的费用有时还要向亲友筹借,所读的书也多是接受别人使用过的,河南省每年给每个学生的津贴只有15块大洋,如以后学习美术,日常开销肯定很大,令人忧虑。

而且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入学前的辛亥革命、入学后的五四运动的影响,包括杨廷宝在内的大多数学生都受知识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大多希望自己将来能掌握一技之长,对国家和家庭有所帮助。

因此,杨廷宝在清华学校毕业前夕,一直在考虑自己的未来。但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既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又能报效祖国的道路呢?这的确是杨廷宝心中的一件大事。

这一时期,杨廷宝先后对天文、机械、哲学、物理和美术不同程度地有过兴趣。小时候,王可亭先生曾多次对他讲过张衡的故事。张衡墓就在南阳城北三十多里处,距他继母的娘家不远,姑母的婆家也住在附近。那时,杨廷宝到外婆家39或姑母家时,常常带着弟弟妹妹们去玩,觉得天上星宿实在是个奇妙的未知世界,听可亭先生讲候风仪、地动仪,他也希望自己做一个张衡这样的天文学家。

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他渐渐又喜欢上了物理课,梅贻琦先生非常喜欢他,每次考试,他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梅先生鼓励他到美国后学习物理,将来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哲学让他学会思考,画画是他最喜欢的,物理将来能有所为但到底选择什么专业,以后从事什么职业?这着实让杨廷宝纠结。

巧的是,当时正值清华校园重新规划,对校园进行扩建改造,建造包括图书馆、大礼堂、科学馆等设施,扩建改造的设计工作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Henry.K.Murphy)担任,负责监造的是刚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的庄俊。正在杨廷宝纠结的时候,他认识了庄俊。

墨菲是对中国现代建筑影响最大的一位西方专业建筑师。墨菲生于1877年,189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8年开办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14年来到中国。为给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做建筑设计,他特意从南方赶赴北京考察中国的古典建筑,尤其是皇家宫殿等建筑。清华学校正准备对清华园进行重新规划,便热情地邀请他为清华校园做设计规划。墨菲应允了,结果,他到中国的第一个建筑设计作品就是清华学校的扩建工程,并为清华学校制定了第一个校园规划,留下了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