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
14643800000051

第51章 诗书传家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认为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他把家庭列在所有对孩子起到塑造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首位,可以说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的话,家庭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

杨家,从杨鹤汀开始,到杨廷宝,再到杨士莪,以及再下一辈,在百年的跨度里,出现一个又一个在中国科学、教育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不凡成就的学者专家,被人们称为“满门科教才”,这与几代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杨家上几代主要以农商为主。自1902年,25岁的杨鹤汀跨入北京法政学堂开始,杨家历史重新书写,成为“书香门第”“教育世家”。杨鹤汀重视教育,非常有远见地认识到教育是开启民智、救国兴邦的重要途径。因此,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办新式学堂上,先办南阳公学,后又顶住种种压力办女子中学,让家乡的男孩、女孩都享有读书的权利。他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把六个孩子都送进了当时较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没有任何“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把女儿们也都培养成为医生、教师。这在100多年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杨鹤汀懂得教育,并且在家庭教育上,善于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杨廷宝在私塾里由于背不出书被先生赶回家,他不是劈头盖脸地批评指责,而是鼓励孩子,宽慰孩子,让孩子放下心理包袱,给予孩子喘息和自由选择的机会;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招生,他担心孩子没有正正规规上过学,考不上,又能根据孩子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请人辅导孩子的功课;杨廷宝刚进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贪玩不爱学习,他郑重地找孩子谈话,适时地给予引导,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杨廷宝在他的引导下,最后成为一个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对生活有满腔热情,对于工作认真投入的人。

杨鹤汀明辨是非善恶,审时度势,一直站在进步势力一面,早期参加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革命胜利后,反对袁世凯称帝;抗战时期,他目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当被要求登记国民党党员情况,又义正词严地申明自己早已退党;他支持两个儿子投身学生运动,帮助杨廷宾为鲁迅先生搜集南阳画像石拓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人生熏陶染化是从家庭的开始,从父母身上开始的,正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才会有杨家几个子女的耿直与正义。

到杨廷宝这一代,当他的孩子们相继出世,他与夫人陈法青同样又把教育放在了整个家庭除生存以外的第一位。陈法青几次搬家,除了战争的原因外,首先想到的都是为了孩子们上学的便利,希望找到好的教育资源。去北京,是因为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考虑到北平的学校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去重庆,是因为国民政府在那里,教育相对比较正规,这时,长女杨士英该升初中了,陈法青希望女儿进正规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去南京,是因为战争结束了,几个孩子陆续考入了中学,大女儿杨士英和大儿子杨士莪面临着大学入学考试,陈法青希望早日结束颠沛流离的异乡生活,让孩子们安下心来读书。

在战争年代,杨家从北京到天津,再到南阳直至重庆,一路颠沛流离,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杨家从来就没有放松过。陈法青不希望因为战争而耽误孩子们的教育,不论走到哪里,她都会为孩子们带上书,把书当成孩子们最好的伙伴。一本普普通通的故事书,在沉甸甸的包袱里,享受的是与杨廷宝画作相同的待遇;由于不断搬家,加上战乱,几个孩子读书被迫时断时续,但她只要有机会,就会随时随地教孩子们,使孩子们不仅没有耽误学习,反而都能提前完成各自的学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从书香门第走出来的父母,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们学会和书结下不解之缘,以良好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渴求知识、刻苦自学的好习惯。文化知识的营养丝丝缕缕地流进了几个孩子的心田。

在几个孩子的教育上,陈法青花的时间和精力远比杨廷宝多,作为父亲,杨廷宝对孩子们的教育不是陪伴、不是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为人处事、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们。

早在民国时期,杨廷宝就是一个名扬全国的建筑名家;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评为一级教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是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副省长,1955年还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此外还担任全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和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他虽居高位,但平时待人接物时却不失本色,丝毫没有大学者、大专家的架子,细微之处,足见风范,更显其平易近人,谦逊平和。杨廷宝的这种高风亮节,一直为熟知他的人所称道。

他的弟弟杨廷寊回忆说:大哥杨廷宝一生勤劳俭朴,他留学美国时,母亲为他做的紫花棉布被褥,回国时已经快破了,仍洗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晚年他戴的手表是南京钟山牌的,30多元,他说能计个时间就行了。杨廷寊还回忆说:大哥每次回南阳老家,总是换上便衣,扫地抹桌什么都干。他烟酒不沾,饭食更是简单,有次到杨廷寊家,给他烧了一条鱼,他说:这太麻烦了,给我煮一碗面就可以了。他孝敬父母,关怀弟妹们;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谋私利,与人相处总是从别人角度看问题,为人们所敬仰。因此,杨姓家族长辈教育子女时常以他为榜样来勉励。

好的父母,给孩子在家庭中好的影响与习染,才能形成好的家风。教育是终2002年春节,杨士莪夫妇率子孙从西安、太原赶赴郑州看望叔婶身性的,也是延续性的,家风的好坏往往会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

家风同时也影响、反映着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同样会一代代地延续,因此才会出现“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

在杨廷宝的影响下,杨家兄弟姐妹均读到大学毕业,大都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子侄、孙辈也以读书为荣。在杨家第二代中,杨廷宝、杨廷宾、杨廷寊均成为专门性的高级人才,是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杨廷宜、杨廷寓大学毕业后均在教育部门工作。杨廷宁是六兄妹中唯一一个没有参加工作的,在家相夫教子。其夫刘灼夫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是一位有名的数学教师,曾做过省立内乡中学校长、国立联中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其长子刘驹是武钢职工大学教授,孙子刘凕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赴美国学习,后就职于美国西雅图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

堂兄弟中,杨廷是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曾任国民党的旅长、师长、副军长,后在台湾卸职休养,子女均在美国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杨廷寀的弟弟杨廷宏,曾作过国民党的下级军官,新中国成立后在开封一个工厂工作,他曾在军校学过测量;此外,还有杨廷昭,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原服务于台湾糖业公司,后定居厄瓜多尔;杨廷献,在南阳地区担任高级畜牧师。

第三代大多数也都为高级知识分子,除杨士莪之外,杨廷宝长女杨士英为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次女杨士华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兼情报中心副主任、《国外农业环境保护》杂志主编、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农业环境专业组组长;二子杨士芹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备处处长;三子杨士萱为美国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建筑设计师。杨廷寊的长女杨萌是儿童医院的医生,次女杨莘是护士,儿子杨荀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后一直在高校任外语教师,三女杨士苓毕业于河南医学院,现在澳大利亚从事医护工作,四女杨茉毕业于郑州大学外语系,后移民澳大利亚。此外,“士”字辈中还有:杨士杰,河南农学院毕业,在成都科委担任研究员;杨士宽,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后任《工人日报》记者,上世纪50年代随中苏混合登山队登山,返回时壮烈牺牲,被追认烈士;杨士衡,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杨士静,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生物教研室任主任。

第四代中,杨士莪的三个儿子的情况上节已讲述。杨廷寊的孙辈中,司越彤北京大学毕业后又以双学位考入复旦大学,杨青霞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赴澳大利亚读研究生,杨柳毕业于奥克兰大学护理系,刘洋毕业于澳大利亚斯文本大学计算机专业,刘澳考入奥克兰一所医学院。此外,还有杨本铨,在武汉一所中学任校长,等等。这一代延续着前几代人热爱读书、努力成才的良好家风,正在逐渐地成长为不逊于父辈、祖辈的有用之才。

可以说,杨家立足于中原文化这个坚实的基础,由读书起家,一代代子孙勤学好读,遂成为书香门第。特别是杨廷宝、杨士莪、杨士英、杨士萱都在海外留过学,在基于传统、诗礼传家、注重家教的基础上,又善于吸收西方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知识,家教、中国教育和西式教育相结合,才使他们走出家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