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
14643800000011

第11章 负笈美国(3)

在导师克芮先生的指导下,杨廷宝细致全面地学习了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典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到文艺复兴,完整地接受了学院派的艺术熏陶,这些在他后来的建筑作品中都得到较好的反映。克芮先生没有孩子,他所有的生活都围着建筑转,上午到事务所工作,下午到学校指导学生改图。他特别喜欢这个学习认真的中国留学生,对他的设计作业也讲评得最为认真。他欣赏杨廷宝勤奋主动的好学精神,看中杨廷宝的才华与潜能,后来杨廷宝是唯一进入他的研究生班的中国学生。他还时常将杨廷宝带在身边,让杨为同学们修改渲染图。

1924年秋季的一天,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一年的毕业典礼如期举行。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德高望重的保尔?克芮先生,将一顶黑色的硕士帽郑重地戴到杨廷宝的头上,他伏在杨廷宝的耳边,轻声地对自己的得意门生说:“到我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吧?!”

杨廷宝激动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他深知,克芮先生的建筑事务所在当时的美国乃至欧洲都享有盛誉,到他那里工作是很多学建筑的学子梦寐以求的,而克芮先生能在数百个毕业生中选中自己,足见这位建筑大师对自己的欣赏和器重,杨廷宝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一毕业,杨廷宝就直接到恩师保尔?克芮先生的建筑事务所上班了。陈植先生晚年回忆说:“杨老在宾校建筑系三年,先后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几年师从建筑大师及系主任克芮。他的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精神,反复思考、多方推敲的作风,细腻精致的手法,谦虚谨慎的品格倍受克芮的欣赏,使他成为当时唯一的中国学生选入克芮的教学班。平日沉默寡言的克芮在杨老的图桌旁常常待较长时间,边讲话、边改图。克芮邀他到自己的事务所工作不是偶然的。”杨廷宝在《学生时代》一文中真切地回忆说:

我先是在那儿设计一座铺面,是改造面样的装饰工程,之后参加了Detroit Meuseum的详图工作。这座建筑在当时是出名的。建筑前面有三个圆,有内庭院。这座Spanish Style工程的铁花格门的详图是我亲自到加工厂Samuel Yallon(当时是欧洲人移民开的工场)看着师傅们做才清楚。使我懂得了,施工详图的工作必须和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共同研究来付诸实现。记得Paul Gret曾对我说:“建筑材料用在什么地方,你就要熟悉那材料的性能,放在你最合理而又合适的地方。”纪念美国建国150周年的展览馆,该建筑于1925年建造,我也曾参加了一些施工图的工作。克芮那时也试验设计一些新建筑,他也跳不出那个时代的潮流和建筑思想。总之,我认为一位建筑师要经历一段施工图的实际训练。这对他的实际创作十分有益,那项工程Larson也参加的,他也是克芮的得意门生。

杨廷宝所说的Larson,就是他宾大同学Louis Kahn,也是他要好的一位异国朋友,汉文名叫路易?康。路易?康是宾大建筑系学生中学习成绩最出色的一个,他出生于贫寒之家,读书时常到校外打零工以弥补生活费用不足,还曾为生活费而到夜总会去弹奏钢琴,为电影配奏琴曲等。毕业时,也被克芮先生招到事务所工作。在克芮事务所共事期间,路易?康与杨廷宝合作设计过不少作品,有的建筑作品还获得设计奖项并在报上登载。后来,路易?康在美国开了一家大型建筑事务所,他本人成为美国建筑界声望很高的现代主义大师,十余年后杨廷宝随中国科学考察团赴美考察期间,与这位异国好友有过重聚。

在克芮建筑事务所工作期间,杨廷宝还结识了另一位异国朋友——J.F.哈伯森,是事务所的专业设计师,后来与杨廷宝成为亲密同事。若干年后,J.F.哈伯森编写出版了一本《建筑设计研究》的教材,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流行的鲍扎教学指导性建筑设计的参考用书,书中收录有杨廷宝在克芮建筑事务所工作期间的两件作品。

杨廷宝在克芮事务所工作期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最基本的绘图员干起,熟练后再做初步设计,很快克芮先生就让他独立完成较复杂的设计工作。杨廷宝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之一,拿到丰厚的薪水,设计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老师所设计的闻名一时的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城博物馆。此外,他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有:底特律美术学院、富兰克林大桥桥头堡、罗丹艺术馆展览大厅、亨利大桥、港务局办公楼等,这些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非常精细,无论是比例、尺度、功能,还是细部和材料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精心琢磨,至今仍是所在城市的著名建筑物,保存完整,吸引着游客。

杨廷宝在与老师、学长们一起承接业务,共同探讨设计中的疑难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费城建筑业内的名气逐渐响亮起来。费城的不少建筑事务所开始关注这个中国小伙子,认为杨廷宝是中国最年轻、最有前途的建筑设计师,希望杨廷宝能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中,有的许以重金,有的许以前程。但是,在这繁花似锦的人生道路上,杨廷宝的心却不能安定下来。终于有一天,杨廷宝向恩师保尔?克芮先生提出了准备回国的想法。

保尔?克芮先生乍一听说,觉得颇为奇怪,问他:“在这里不是很好吗?跟我在一起不好吗?”

杨廷宝回答说:“先生,能跟您学习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美国好,老师好,同事们也好,可我是个中国人,我的国家需要我,我每天夜里都仿佛能听到父母的呼唤,听到祖国的呼唤。”

从杨廷宝凝重的眼神里,克芮先生读懂了这位异国弟子的决心,这眼神这心情应该跟他几十年前急切地回到法国奔赴战场是一样的。克芮先生拍了拍杨廷宝的肩膀,对他说:“好孩子,我理解你。你已经26岁了,家中还有美丽的陈女士在等着你,你不能陪伴着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回去吧,我祝你成功!”

其实,杨廷宝又何尝不想在恩师身边多待些时日啊,好将恩师的全副本领都学到手!但每当他一想到自己的祖国,或者一提到回国,马上就会想起自己曾对奶奶、对继母所承诺的泥瓦匠的梦想,想起离开祖国时黄浦江边竖立的那些外国人建造的高楼大厦,想起父亲与老师们“科学救国”的教诲,以及耐心地等待着他的未婚妻陈法青一刻也不能等了,他要尽快回到自己眷恋的祖国,用自己的实力与外国建筑师进行一番较量,在外国建筑师统治中国建筑设计业的土地上杀出一条路来,设计出更多更美的建筑杰作,为中国人争光!

4.圣迹之旅

1926年秋季,杨廷宝离开美丽的费城,告别恩师保尔?克芮先生和亲爱的同学们,踏上了被他称为“圣迹之旅”的归国航轮。

离开美国前,杨廷宝特地去探望了在清华读书时的美术老师斯达尔女士。此时,斯达尔已归国数年,因无工作而住在俄亥俄州的哥哥家中。

再次见到斯达尔女士时,杨廷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师的精神与当年大相径庭,皱纹也已提前挂上了她昔日漂亮的容颜,“正跪着擦地,人也衰老了”。对于弟子的到来,斯达尔女士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她为这位异国弟子的出色成绩而感到宽慰。临别之时,杨廷宝特意拿出自己精心创作的一幅画送给老师作为纪念,但斯达尔女士执意不收,她真诚地对杨廷宝说:“我留着不如让你带回国办展览用。”

后来,杨廷宝对恩师多有忆及,不无遗憾地说:“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她的形影常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回国之前,杨廷宝将手中的余钱做了合理分配,计划用这些钱到欧洲进行一番顺路考察。他想,在宾大读书期间余下的竞赛奖金,加上在克芮建筑事务所工作积攒下来的薪水,应该足够欧洲之行的费用。于是,便与好友赵深、孙熙明夫妇结伴而行,决定用半年或更多的时间到欧洲的英、法、意等国观光旅游,考察沿途各国的城市建设和古典建筑。

赵深是江苏无锡人,字渊如,比杨廷宝大三岁,清宣统三年(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毕业,翌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192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曾参与芝加哥大学摩天教学大楼的设计工作。

当时,研究考察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的古典建筑艺术,是每个学建筑的学生毕业后的向往,这是一种人生经历,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欧洲考察期间,杨廷宝和赵深都画了大量的水彩画和素描画,这种实地考察对他们后来从事建筑工作大有裨益,在美国接受了宾大老师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对于西方古典建筑有所了解后,能到西方古建筑发祥地进行实地考察,观看伦敦、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历史名城的辉煌建筑,非常有意义,使他们对建筑史、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层的接触,对设计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杨廷宝后来回忆这次欧洲观光考察时说:“住在小旅馆里,定出每天的考察学习计划,凡是节,把要去看的建筑物的历史、社会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至装饰细部反复阅读,一直到全部记得烂熟,然后第二天才去实地考察和对证。”这样,能把从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消化掉,对古典建筑的认识也更深刻。

杨廷宝和赵深、孙熙明夫妇进入欧洲的第一站是英国的首都伦敦。

伦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常年多雾而有“雾都”之称。杨、赵、孙三人一踏进伦敦,便被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泰晤士河北岸的伦敦塔和塔上的塔桥所倾倒。伦敦塔是由英王威廉一世为镇压当地民众反抗和保卫伦敦城而于1078年动工兴建的,前后历时20余年,堪称英国中世纪的经典城堡。13世纪,其外围又增建了13座塔楼,形成一圈环拱的卫城,使伦敦塔成了一座坚固的兵营城堡,又可看作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还有天文台、监狱、教堂、刑场、动物园、小码头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群落占地面积100余亩,高达27.45米的白塔稳居中心,连同四周的13座小塔,远远望去颇似停泊在河畔的一艘巨型战舰。

在伦敦期间,杨廷宝遍访当地的名胜古迹,上至富丽堂皇的白金汉王宫,中至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老牌大学,下至伦敦城外郊区的乡村,对英国不同风格的建筑流派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研究,特别是伦敦式风格的建筑,并画了不少速写和水彩画。他认为,建筑师画水彩要写实,而不是用写意的方法,建筑师不同于美术家,美术家在一幅画中可以将人物、屋宇环境在尺度上画得不完全一致,重在表达某种特别的意境,而建筑师作画则要求透视、轮廓、线条都准确到位。当然,有时为了达到建筑绘画上的某种“意境”,适当地夸大或缩小实际尺度也并非绝对不可,但大体上应与实际相差不远。杨廷宝在伦敦画的水彩速写画《英国牛津大学一角》,后被收录于《杨廷宝水彩画选》当中。这幅画表现的是牛津大学校园一个较为偏僻的角落,温和宜人的暖色调中分布着二三层建筑,背景是一座并不太高的小楼,周围则附着低低的围栏,使这所古老的大学显得生意盎然,美轮美奂。

杨廷宝和赵、孙夫妇进入欧洲的第二站是法国的首都巴黎。

巴黎素有“艺术之都”的美誉,艺术氛围极其浓郁,千百年来一直以其固有的时尚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多棱角的立体水晶。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罗浮宫、巴黎公社社员墙、协和广场、巴士底广场等众多的名胜古迹,都是杨廷宝耳熟能详又欲一睹为快的建筑群落。其中,著名的凡尔赛宫,是法国最大、最美的一座皇家园林,始建于路易十四时期,屡经改建扩建,至18世纪形成现存规模。整个宫殿面积庞大,仅园林面积就达90%以上。杨廷宝在这里参观过后,在写生作画之余,也希望在日后的设计中能借鉴其宫殿园林建筑的某些理念。

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代表之作,其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结构,建筑呈左右对称的格局,造型整齐,雄伟庄严,被称作理性美的代表。这座宫殿的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则为洛可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