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坦率真诚是慧根
在这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于单独行动的社会,只有真诚地面对他人,才会换来他人的真诚;只有坦率地面对他人,才会换来对方的坦率。
社会使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单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茧,不能以真面目示人。佛教讲究以诚待人,以真待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真诚相待。
对待他人要坦率真诚
一位年轻的居士去拜访一位得道高僧,两人从早上一直聊到中午,高僧觉得这位居士十分博学。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庙里的小和尚看两人谈得这样投机,便为他们准备了一大一小的两碗面。高僧看了一下摆在自己面前的面条,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大碗的吧。”
一般来说,居士为了表示宾客的谦让,应该将大碗的面再次推到高僧的面前,以示自己对他的恭敬。谁知道,居士居然一点也没有推让,拿起筷子张口就吃。高僧见他这样,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心里想:本来以为他慧根不浅,谁知他却一点礼仪都不懂。居士吃完饭后,看见高僧依然没有动筷子,而且脸上带了一些愠色。于是他就笑着问高僧:“师父为何不吃呢?”
高僧仍是一语不发。居士笑着说:“我实在是饿了,只顾着狼吞虎咽,忘记师父了。如果我将您推给我的大碗再推到您的面前,那就不是我的本愿了。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那么我问师父,您将大碗推给我的目的是什么呢?”
高僧仍然带有一丝不悦,说:“吃饭。”
居士说:“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吃饭,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您推我让呢?难道您将大碗面推给我的时候不是真心的吗?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高僧听完之后,气也消了,并且也有所顿悟。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需要谦让、客套的,但是有时候这种关系如果做得过火的话,反而会给对方为人虚假、不真的感觉。还不如适当地谦让一下,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坦率与真诚即可。人们之间的交际实质上就是给予和索取的过程,并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因为这是基本的礼仪,但是如果这份缺乏诚意,只能视作是恩赐,出于无奈不得不接受;在精神方面,同样缺乏真诚与坦率的话,别人就得不到自己的给予,自己自然也就索取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坦率真诚地与人交往,才是人际关系管理的重点。
北宋大词人晏殊14岁的时候参加殿试,宋真宗便出了一道题让他做。晏殊看过试题后说:“我十天以前就已经做过这个试题了,草稿还在,请陛下另外出个题目吧。”宋真宗见他这样坦率真诚,并没有因他冒犯自己而定罪,反而还觉得这是一个可信之人,便赐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在史馆任职期间,每逢节假日,京城的大小官员都会到外面吃喝玩乐。晏殊因为家贫,没有钱出去,只好和自家的兄弟们在家里读书写字。
一天,宋真宗点名要晏殊担任辅佐太子的东宫官,许多大臣不解,宫中有才华者不在少数,为何会点名晏殊。宋真宗解释道:“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和他的兄弟们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听了,谢恩之后便说:“我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里穷而已,如果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如此这般坦率与真诚,宋真宗对他更加信任了。
俗语说得好:“真诚贵于珠宝,信实乃人民之珍。”只有自己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坦率真诚,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社会上虚假之人众多,而且各种繁文缛节也使得人们喜欢戴着面具做人,殊不知这样只会让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困难。过分的客套与谦让,只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虚伪,不真诚,而且有些东西明明是自己想要的,却推脱给别人,不够坦率,这样的人是人人敬而远之的。
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与真诚,首先自己要学会坦率,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会变得简单而实在,自己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