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姑苏食话
14640100000055

第55章 名馆

在苏州饮食史上,市楼酒家甚多,但留名于文献者寥寥可数,特别是清同治前的巿廛情状,大都已被历史风尘所湮没。聊可幸慰的是,山塘的三山馆、山景园、聚景园三家,承顾禄《桐桥倚棹录》记录及清人咏唱,稍稍留存故实。

三山馆在斟酌桥畔,赵氏创设于清初。《桐桥倚棹录》卷十记道:“酒楼,以斟酌桥三山馆为最久,创于国初,壶觞有限,只一饭歇铺而已,旧名白堤老店。有往来过客道经虎丘者,设遇风雨,不及入城,即止宿于是。赵姓数世操是业,烹饪之技,为时所称,遂改置凉亭、暖阁,游者多聚饮于其家。”且引顾我乐绝句曰:“斟酌桥边旧酒楼,昔年曾此数觥筹。重来已觉风情减,忍见飞花逐水流。”因三山馆历史悠久,且点缀溪山景致,凡游山者、饕餮者、访艳者前来,往往乐而忘返。施於民《虎丘百咏·斟酌桥》曰:“东风摇曳布帘斜,斟酌桥边景更赊。矮屋半添新燕垒,芳洲渐没旧鸥沙。偶牵白版寻诗舫,来觅红楼卖酒家。重到当初沉醉处,门前开遍刺桐花。”尤瀹《虎丘竹枝词》咏道:“斟酌桥边卖酒浆,编篱插竹野花香。画船箫鼓才停处,跳板撺来上小娘。”

顾瑶光《虎丘竹枝词》咏道:“白晳风流年少郎,一春不着旧衣裳。未到三山馆中去,拗花先过玉兰房。”狄黄铠《山塘竹枝词》也咏道:“斟酌桥头卖酒家,数钱姹女面如花。惭余不是金貂客,只吃山僧一碗茶。”

山景园在引善桥下塘,戴大伦建于乾隆年间。《桐桥倚棹录》卷十记道:“乾隆某年,戴大伦于引善桥旁,即接驾楼遗址筑山景园酒楼,疏泉叠石,略具林亭之胜。亭曰‘坐花醉月’,堂曰‘勺水卷石之堂’。上有飞阁,接翠流丹,额曰‘留仙’,联曰:‘莺花几緉屐,虾菜一扁舟。’又,柱联曰:‘竹外山影,花间水香。’皆吴云书。左楼三楹,扁曰‘一楼山向酒人青’,程振甲书,摘吴薗次《饮虎丘酒楼》诗句也。右楼曰‘涵翠’、‘笔锋’、‘白雪阳春阁’。冰盘牙箸,美酒精肴。客至则先飨以佳荈,此风实开吴市酒楼之先。”引善桥即迎恩桥,在普济堂西。接驾楼是戏台,又称接驾台,南巡时筑,为迎銮演剧之处,山景园之留仙阁即是台址。主人戴大伦不但善于经营,还疏泉叠石,构亭置阁,将酒楼建成园林一般。吴周钤《饮虎丘山景园》诗曰:“树未雕霜水叠鳞,秋来泛棹记初巡。为呼绿酒凭高阁,恰对青山似故人。弦管渐随花月减,园林催斗晚香新。眼前风景堪留醉,且喜偷闲半日身。”袁学澜《续咏姑苏竹枝词》咏道:“鼍鼓云锣节拍繁,纳书楹谱调新翻。敬亭评话昆生曲,山景园前斗十番。”

方濬颐《虎丘灯船竹枝词》也咏道:“山景园边柔橹摇,野芳浜外缓停桡。繁星万点齐齐挂,笑倚郎肩看打招。”潜庵《苏台竹枝词》咏道:“青山招手入琼楼,阁号留仙客共留。酒天花天春不老,那须海外问瀛洲。”自注:“山景园卧水结楼,面山作座,衣香扇影,尽在俯眺之中。”李云栋《山塘竹枝词》也咏道:“玻璃面面碧于油,畼好篷窗胜画楼。却笑灯船围火伞,那如虾菜一扁舟。”自注:“五字乃山景园楹联。”

聚景园在塔影桥畔,嘉庆二年塔影桥落成后,李氏始创,初名李家馆。《桐桥倚棹录》卷十记道:“嘉庆二年,任太守兆坰建白公祠于蒋氏塔影园故址,祠前筑塔影桥,于是桥畔有李姓者增设酒楼,名曰李家馆,亦杰阁连甍,与山景园、三山馆鼎峙矣。今更名为‘聚景’,门停画舫,屋近名园,颇为海涌增色。”

《桐桥倚棹录》卷十还介绍了这三家酒楼的影响和特点:“金阊园馆,所在皆有。山景园、三山馆筑近丘南,址连塔影,点缀溪山景致,未始非润色太平之一助,且地当孔道,凡宴会祖饯,春秋览古,尤便驻足。”“三山馆四时不断烹庖,以山前后居民有婚丧宴会之事,多资于是,非若山景园、聚景园只招市会游屐。每岁清明前始开炉安锅,碧槛红阑,华灯璀璨。过十月朝节,席冷樽寒,围炉乏侣,青望乃收矣。是以昔人有‘佳节待过十月朝,山塘寂静渐无聊’之句。”经咸丰十年兵火,三山馆荡然无存。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三日《申报》刊出邓尉花农《山塘竹枝词》,就咏道:“翠幕红栏俯碧流,三山清饮费觥筹。而今怅望停桡处,指点槎浮旧酒楼。”至于山景园,近人范广宪《山塘倚棹词》咏道:“酒榼茶铛取次清,闹红艇子泛来轻。迎恩桥近凉如水,山景园林好遣情。”似乎尚存世间,其实只是凭吊追怀而已。聚景园则自兵燹后再无记咏。

咸丰十年兵火以前,山塘哪止这三家酒楼。乾隆二十四年徐扬绘《盛世滋生图》上,桐桥东堍就有一家酒楼,号曰“和合馆”;桐桥西堍的一家酒楼,规模更大,惜无字号,悬挂“包办酒席”市招。整个山塘自东迤西,酒楼食铺不少,分别有“五簋大菜”、“包办酒席”、“大肉馒头”、“酒坊”、“上·小菜”等市招。

苏城内外,起建于乾隆年间,且至今尚在的名馆,仅有松鹤楼和石家饭店两家,但它们的早期历史都不很清晰。

松鹤楼在观前街,相传创于乾隆二年,但关于它的主人、坐落、规模、经营等,都没有看到落实的记载。松鹤楼起初是一家面馆,乾隆四十五年苏州重修宫巷面业公所时,它是资助商号之一。同治二年,平定太平军之乱后,观前街的饮食业逐渐兴旺,松鹤楼的名声也逐渐起来。据说同治、光绪年间,松鹤楼为三开间一角楼的格局,菜肴做得越来越好。因多种原因,店主却屡屡更换,这不但没有什么妨碍,反倒将松鹤楼的名声炒得更响了。光绪二十四年《点石斋画报》有一则《调停得法》的报道:“苏州玄妙观前松鹤楼菜馆,向有名望,凡抱老饕之癖者,无不前往一快朵颐。自近数年来,市面欠佳,生意清淡,遂经店主盘与娄门外彭姓顶开,将松鹤楼改为嵩鹤楼。讵原店主迩日在盘门外复开一所,仍名松鹤楼,以故彭姓闻之心滋不悦,具禀控县,案悬莫结。事为刘子贞太守察知,立传店主到案,以两造各不相让,遂令彭姓出洋十元代制新招牌一块,名曰‘松呼楼’,并用鼓吹送至盘门外该店悬挂,于是店主欣欣拜谢,而案遂结。如太守者,亦可谓善于调停者也。”松鹤楼易主彭某,改名嵩鹤楼,而原店主在盘门外新开一店,仍名松鹤楼,彭某具禀控县。事为当时正在苏州的洋务专员刘庆汾所知,调停两家,由彭某代制“松呼楼”招牌一块,鼓吹喧阗,送至该店悬挂。这是中国商标史上一起典型案例,也是松鹤楼历史上失记的一件事。彭某的嵩鹤楼,维持时间不长,光绪二十五年十月《长洲县禁盗卖僭占面业公所公产碑》记有松鹤楼之名,可见迟在此年已恢复松鹤楼旧名。不久店主也换了徐金源,光绪二十八年正月《酒馆业集资移设公所仍照旧规办理碑》就有“据监生华标,民人徐金源、章生、王增发、张文炳禀称,窃生等均开酒馆为业,专办筵席”诸语。由于松鹤楼是苏州的一流菜馆,徐金源自然成了苏州饮食业的头面人物,在这份禀帖上,他是列在第一位的。

宣统二年,徐金源病故,后人不治产业,经营陷入困境。一九一六年,以招牌年租六十石大米、生财出盘八百大洋盘给天和祥店主张文炳,改合股经营,股东六人,并冠以“和记”两字记号,以示与前不同。张文炳遣徒弟掌勺,有金和祥的陈仲曾、天和祥的陆桂馥、无锡大新楼的刘俊英和顾荣桂等,他们都是名厨好手,使得松鹤楼一改面貌,以经营苏帮菜肴、承办中高档筵席为主,声望大振。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三百年来风味留,跑堂惯喊响堂喉。苏帮菜味无边好,酒绿灯红松鹤楼。”自注:“苏帮菜馆,以松鹤楼为首屈一指,按从前菜馆盛行响堂,近则渐归淘汰,惟松鹤楼以创立三百年之资格,跑堂犹有能喊响堂者。”所谓响堂,就是当顾客进门,堂倌就有腔有调地大声招呼落座;当上菜时,又有声有调地大声呼着菜名,端将上来;顾客出门惠钞时,还以响堂报账,一笔笔报清楚,若然弄错,堂倌是要赔偿的。至民国时,响堂惟有松鹤楼还有,如今则久已不闻了。一九二九年观前街拓宽,松鹤楼在原址翻建,上下两层,楼上有大小九间,可设三十桌;门悬悟禅和尚手书金字招牌,张荣培撰联曰:“入郇侯厨,举谪仙杯,豪兴风生,且付红牙歌一曲;挟新丰侣,作平原饮,逸情云上,尽拼金谷罚三升。”墙上有“各色大菜,驰名京沪,只此一家,并无分出”字样;楼梯两旁,一字儿排着云南白铜制的水烟筒,客人来了,可以免费吸食,用以招徕生意。从此,地方名流宴请必假座于此,梅兰芳偕金少山、马连良等来苏赈灾义演,冯玉祥、李烈钧等莅苏,地方各界都于此设宴。

松鹤楼是经营苏帮菜肴的名馆,讲求选料、佐料、刀工、火候和菜肴的色、香、形、味,四时八节推出时令名菜,有鸳鸯莼菜汤、雪花蟹斗、白汁元菜、虹桥赠珠、早红橘络鸡、翡翠虾仁、饼子野鸭、母油整鸭、开洋鸡油菜心等,尤以松鼠桂鱼名闻遐迩。

石家饭店在木渎镇中市街,相传里人石汉创办于乾隆五十五年,初名叙顺楼,人呼“石叙顺”。传至民国初年,店主石仁安善于经营,遂成一方名馆。于右任、李根源等咸相延誉,于右任为题“名满江南”四字,且有诗赞该店名菜鲃肺汤,于是闻名而来者不知多少,李宗仁、张治中、劭力子、白崇禧、李济深、蔡廷锴、沈钧儒、沙千里、史良、盖叫天、周信芳、张大千及“海上闻人”黄金荣、杜月笙等都曾到此品尝佳肴。

石家饭店以“石菜”著名,有油爆大虾、三虾豆腐、清溜虾仁、白汤鲫鱼、松鼠桂鱼、油泼童鸡、母油肥鸭、美味酱方、鸡油菜心、鲃肺汤十道名菜,尤以鲃肺汤最是脍炙人口。

鲃肺汤之“鲃肺”,实为斑肝之误,斑鱼味似刀鱼而少刺,鲜若河豚而无毒,其肝做汤尤佳,当地有谚曰:“秋时享福吃斑肝。”费孝通在《肺腑之味》里说了这个“鲃肺”由来的故事:“一九二九年秋,有一位当年的社会名流于右任先生来苏州,放舟太湖赏桂花。傍晚停泊在木渎镇,顺便到叙顺楼用餐,吃到了斑肝汤,赞不绝口。想来当时已酒过三巡,颇有醉意,追问汤名,堂倌用吴语相应,于老是陕西籍,不加细辨,仿佛记得字书中有‘鲃’字,今得尝新,颇为得意,乘兴提笔写了一首诗:‘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石家是饭店主人之姓,鲃系口音之差,而肺则是肝之误,但‘石家鲃肺’一旦误入名家诗句,传诵一时,也就以误传误,成了通名。过了两年,另一名流,当时退居姑苏的李根源先生来到店里,也喝上了这种汤,连连称绝。店主人出示于老之诗,他叹服于老知味,遂即提笔挥毫写了‘鲃肺汤馆’四字,又觉得叙顺楼太俗,不如径取诗中石家之名,因题‘石家饭店’四字为该店招牌。于、李两老先后唱题,雅人韵事,不胫而走,一时传遍三吴。乡间土肴,一跃而为名声鹊起的名菜。以误夺真,斑讹作鲃,肝成了肺,连叙顺楼旧名也从此湮没无闻,石家饭店成了旅游一帜,应了早年土谚,不喝此汤不算是到过湖边名镇木渎了。”

一九四三年四月,周作人一行到石家饭店,因为时令关系,鲃肺汤没有尝到,而一道荠菜豆腐羹却让周作人赞不绝口,他应饭店主人之请,写了四句:“多谢石家豆腐羹,得尝南味慰离情。吾乡亦有姒家菜,禹庙开时归未成。”翌年二月,苏青、文载道一行从上海来游,也在石家饭店午餐,文载道在《苏台散策记》里说:“可惜这天因时令尚早,吃不到那边名产的鲃肺汤。但另外如与众不同之馒头、菜心、烧肉诸菜,大约一半是得土膏露气之真,一半确是烹调之得当。然而其中有不需烹调却令人念念不忘的,当推一盆活跃的河虾了。即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所记的‘就口跑出,亦有跳出醋碟者谓之虾生’者是也。”石家饭店还自制松蕈油、虾子酱油供客,选料严格,制作精湛,堪称一方特产。

苏州创设于光绪年间的名馆,还有天和祥、义昌福、新聚丰等。

天和祥在临顿路苹花桥南,光绪二十年开业,由士绅苏子和投资,武进人张文炳具体经营。《吴中食谱》说:“吴中菜馆虽多,要以苏式为最占势力,苹花桥之天和祥、宫巷之义昌福为一时瑜亮,此外偶然卖力,未足以执大纛周旋坚敌也。天和祥之蜜渍火方,白如玉,红如珊瑚琥珀,入口而化,不烦咀嚼,真隽品也。”除蜜渍火方外,天和祥的特色菜肴,有“三黄焖”(黄焖鳗鱼、黄焖栗子鸡、黄焖着甲)、响油鳝糊、松鼠桂鱼、清溜虾仁、白汁甲鱼、荷叶粉蒸肉、西瓜鸡、网包鲥鱼、糟溜鱼片、虾仁烂糊、蟹粉鱼翅等,做得都很道地,还移植其他店家的名菜,像木渎石家饭店的鲃肺汤等,也上了天和祥的筵席,故一时成为苏州菜馆翘楚。天和祥的荠菜肉馒头,也为人津津乐道,皮极薄,菜极细,一口咬下去,满嘴清香。一九二九年,苏州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拓宽东西南北主要道路,临顿路也在其中,本来临顿路上有许多菜馆,有的歇业,有的改行,天和祥虽然照样营业,但店多成市的格局不再,生意也就一落千丈。

义昌福创办人张金生,相传十四岁时投师虎丘斟酌桥三山馆学红案,光绪九年在宫巷开设义昌福。但据一九四三年印制的《最新苏州游览地图》所刊广告,有“义昌福菜馆,创设四十馀年”诸字,则其开业当于光绪二十年以后。此后,张氏又于石路开设新义昌福,称西号,称宫巷义昌福为东号,也称老义昌福。石路义昌福门悬“京苏大菜”、“承办筵席”、“随意小酌”、“应时名菜”四块招牌,因经营有方,在阊门外独占鳌头。张氏也因有城内城外两大菜馆,成为苏州餐饮业的头面人物。一九四三年,周作人一行到苏州,伪江苏省教育厅和“中日文化交流协会”在老义昌福设席宴请,席间有个小插曲,店主请周作人题字,周便写了古诗里的一句“努力加餐饭”,上款是“老义昌福主人惠存”,那位店主人小声咕哝:“努力加餐就够了,为啥还要添个饭字呢?”在他想来,这位大文人也不过如此,下笔有些欠通。百馀年来,义昌福菜肴既随时代变化而改革,又保持苏州传统特色,故影响至大。《吴中食谱》说:“义昌福之鱼翅,亦称擅长。近在城中饭店别张一军,时出心裁,每多新作,如番茄鱼片,如咖喱鸡丁,略参欧化,颇餍所好,一时仿而行者几于满城皆是,然终弗逮也。”义昌福的名菜,还有蟹粉鱼翅、网包鲥鱼、腐乳呛活虾、蛤蜊汆鲫鱼、鸡屑豆腐、生焙母油整鸡、南腿烧炖鸭、荠菜鸭糊涂、神仙童鸡、腐乳呛活虾、清汤火筒、美味酱方等。

新聚丰原名聚丰园,在护龙街接驾桥北,相传创设于光绪三十年。

民国初年由朱坤业、张炳生主持店务,一九四·年由王庆生接管店务后,易名新聚丰。一九四六年改由张桂馥主持,荟萃苏帮名厨,以正宗苏帮菜肴点心和承办筵席为特色,一时艺压群芳,享誉苏城。新聚丰的名菜有菊花青鱼、银鼠桂鱼、三丝鱼卷、糟溜塘片、高丽虾仁、母油船鸭、荷叶清蒸鸡等。

需要说明的是,太监弄内的得月楼,好事者杜撰创设于明代中叶,其实不然。明清时期,苏州的得月楼不止一处,但都是宅院别墅,不是酒楼饭馆。如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八“第宅”记道:“得月楼在野芳浜口,为盛蘋洲太守所筑。张凤翼赠诗云:‘七里长堤列画屏,楼台隐约柳条青。山云入座参差见,水调行歌断续听。隔岸飞花游骑拥,到门沽酒客船停。我来常作山公醉,一卧垆头未肯醒。’”盛蘋洲不知何许人,张凤翼之诗,状写的是七里山塘景象。至嘉庆间,冶坊浜(即野芳浜)也有得月楼,为妓女李倚玉居处,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记道:“李倚玉,行三。白皙而颀,而秋波一剪,盈盈欲语,尤可疗饥。居虎丘得月楼,楼枕河干,在花市西头,俗呼冶坊浜者,为游船停聚处。”这是否就在盛蘋洲得月楼故处,已不可考,但都不是酒楼。作为酒楼的得月楼,得从苏州市滑稽剧团一九五八年上演的《满意不满意》(初名《满意勿满意》)说起,阊门外有近水台面馆,编剧以此为原型,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将这出滑稽戏的故事,安排在一家名为得月楼的菜馆里,一九六三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喜剧故事片,由方笑笑、张幻尔等主演,风靡全国。一九八·年代初,苏州市滑稽剧团续编《满意不满意》,便题名《小小得月楼》。一九八二年,改苏州烹饪学校实习基地苏州菜馆为得月楼,可见是先有戏然后再有店的。由于底子较好,加上戏里虚拟的得月楼名声在外,故也堪称名馆。门首有联曰:“吴地明厨,远来近悦;琼楼玉宇,醉月飞觞。”乃费新我撰书。得月楼的名菜有得月童鸡、甫里鸭羹、千层桂鱼、水晶元菜、南腿菜脯、三虾豆腐等,点心则取船制,往往以苏州园林景点作造型,那是颇可观赏而难以下箸的。

常熟的王四酒家,创设于光绪十三年,有王祖康者在兴福寺山门外周神道墓道侧建小肆,名为王万兴,自酿自卖桂花白酒,又将田间青蔬、山边嫩笋、林中禽鸟、河塘鱼腥随地取来,烹调下酒小菜,香客游人得尝田园农家风味,赞口不绝。王庆芝《兴福山门酒家小饮》诗曰:“几点炊烟郭外寺,风帘斜飐客开樽。黄鸡白酒山家味,丹壑红墙古寺门。隔绝尘嚣容小憩,艰难世事且休论。夕阳扶醉人归去,踏遍苍苔印履痕。”翁同龢、张鸿、黄谦斋、费念慈等先后为写匾额楹联,翁同龢联曰:“带经锄绿野,留露酿黄花。”张鸿联曰:“白玉笋鞭翡翠豆,银丝萝卜象牙姜。”说的正是这家酒店的特殊风味。一九一二年,王万兴在山道外建造新楼,为三开间两层,在隔道墙上大书“山肴野蔌,黄鸡白酒”八字以作号召,店中生意更加兴隆了。其时,店已传至王祖康之子王渭璋,其排行第四,张鸿建议改店名,取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改名王四酒家,因吴人“王”、“黄”不分也。时兴福寺住持持松有联曰:“我意已超然,闲坐闲吟闲饮酒;人生如寄耳,自歌自舞垂开怀。”一九三三年,《扬州闲话》作者易君左游虞山,在店中小酌,留诗一首曰:“名山最爱是才人,心未能空尚有亭。王四酒家风味好,黄鸡白酒嫩菠青。”以后屡有文人延誉,声名远播。温肇桐《黄鸡白酒嫩菠青》记道:“王四酒家的菜,自然各色俱全,可是最著名的是油鸡,用着祖传秘法烹制的,又名爊鸡,浸在芳香的暖黄色的菜油之中,鸡肉鲜嫩无比,闻到了这种异样的香味,真会相信他祖传秘法的神妙呢。如果把吃剩的鸡油,向侍者要一些生豆腐拌着吃,会觉得别有一种美味。这是一些老食的惯伎,不会有伤大雅的。其他的名菜,还有古铜色的松树蕈、象牙色的黄笋烧豆腐、翡翠色的香椿头拌白玉色的豆腐,还有著名的点心,甜的是山药糕、血糯八宝饭,咸的是松树蕈面。假如秋天去,又可以尝到蜜汁桂花栗子呢。这许多山肴野蔌,已经上名闻海内。”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九日,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等一行从上海至常熟,午间在王四酒家用餐,不由啧啧赞叹。王四酒家以爊锅油鸡、叫化鸡、松蕈油、爊山鸡、炒血糯、栗子羹、冰葫芦等菜点闻名,尤其是爊锅油鸡,香嫩鲜肥,有独得之妙,为老饕激赏。

常熟山景园在虞山镇书院弄,创设于光绪十六年,相传门首有何绍基书联曰:“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紫黄鹂鸣。”出陆游《小憩前平院戏书触目》;又翁同龢书联曰:“采菊东篱下,种葵北园中。”乃集陶潜、陆机句也。一九一六年因失火被毁,在原址重建中西合璧式两层楼,可西望虞山辛峰亭。先是以承办满汉全席闻名,食客多官吏、豪绅、富贾。相传两江总督端方巡视江防至常熟,一日三餐都由此承办,由是声誉日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四日,汪精卫来常熟,也在此一尝风味,更驰名遐迩。山景园名菜有叫花鸡、出骨生脱鸭、清汤脱肺、白汁细露笋等,时令佳肴有出骨刀鱼球、清蒸鲥鱼、母油干蒸鲥鱼、高丽鲥鱼、红烧鲥鱼、鲥鱼球、软煎蟹合、炒蟹粉、汆蟹球、炒蟹球、薄炒蟹羹等。点心也丰富多采,春有炸元宵,夏有扁豆酥,秋有桂花栗饼,冬有山药糕,还有八宝南枣、冰葫芦、荸荠饼等,其中冰葫芦为传统名点,外松脆,内滚烫,具有香、脆、甜、肥的特点。

旧时常熟的名馆,尚有不少。东言子巷的聚丰园有银红鸭、三仙品锅和“百鸟朝凤”,后者用鸡及鸽子、斑鸠、麻雀等同烹,浓酽非常,美味绝伦;尤擅操治整桌筵席,邑人逢春秋两季酒会及冬日消寒会,都假座于此。儒英坊长华菜馆的烤鸭,脆嫩多油,不减北京烤鸭;清蒸圆菜也极有名,甲鱼内纳入鸡、肉、火腿及各种调料,放入鸡汤内在炭火上缓缓蒸煮,汁清味厚,甲鱼裙边柔软味美。寺后街的鸿运楼,擅烹“五代同堂”,制法类乎聚丰园的“百鸟朝凤”,惟以鸭代鸡,浓鲜特著。

醋库桥东堍的裘馆,以乳腐肉驰名,也称醋肉,价廉物美。陶家巷的瞿楼以糟鸭著名,用十八种草药香料制成糟油,浇在白斩鸭上,汁香味鲜,技艺独绝,故远近闻名,顾客盈门。北赵弄还有一家菜馆,牌号失记,所煮起油豆腐汤,掺以虾仁、干贝、火腿丁、鲜肉丁、草鸡丁等,有独到之妙,他家无法仿制。寺前街的益泰丰熏鱼,与众不同,皮焦而肉不枯,油多而质不腻,滋味和淡,鲜美无匹。

昆山名馆,民国时尚有不少,今则早已影踪全无。庞寿康《昆山旧风尚·饮食》说:“吾邑大小菜馆、饭店、摊肆,如茶坊、酒家,分布于闹市街坊者颇多,有名者为云记馆、瑞丰馆、盛兴馆等,山珍海味,无不毕备,烹调技术,众口一辞。婚丧喜庆,无论上中下酒席,有多至数十桌者,均能全部承办。”“丰盛酒席,八仙桌四角置高脚盆四色,内盛‘二干’如甜杏仁、西瓜子,‘二湿’如瓤橘、楂糕。冷盆如蚶子、熏鱼、皮蛋、排骨,八炒如鱼翅、干贝、明玉参、鳝糊、鱼片、蟹粉、虾仁、鸡片,甜羹如楂酪汤、桂花栗子,二点心如八宝饭、水晶包子,大菜如锡锅鸭、糖醋桂鱼、东坡、腊肉、甲鱼、海参、肉丝、雪笋汤,此仅一例耳。”云记馆在北大街,主人管氏,善于经营,名菜有冰糖圆菜、酱汁肉、东坡肉、时鲜虾蟹、青鱼划水、腊肉汆糟等,春秋佳日,顾客常满,多至几十桌。盛兴馆在宣化坊,主人盛氏,以小酌、碗菜为主。还有一家文明园,在弓箭街,顾客都为中上层人士,以小碗时鲜炒菜和秋季蟹宴为特色。昆山诸馆还可上门服务,庞氏说:“有小型喜庆或接待高贵亲朋而仅需单桌在家设宴者,馆中可预先配就生鲜盆菜及携带油、盐、酱、醋、糖、葱、姜、酒、胡椒、蒜叶等一应佐料,担送以客家,派一厨师前往煎炒烧煮,烹调整桌酒席,无异于在馆子之中。至于四色、六色、八色的中高档和菜,则在馆中煮就然后送货上门。冬令暖锅,下层填脚爪者称‘硬底’,填粉丝者称‘软底’,亦可装满火炭单独送户,当然‘硬底’价亦稍贵于‘软底’。”

吴江盛泽的名馆也有不少,蚾叟《盛泽食品竹枝词》有数首咏唱了晚清时当地的菜馆名菜,不妨抄录于下:“成群三五意相同,今夜侬家愿作东。朱鼎隆酒泳兴菜,一千记账是青铜。”“时光盼盼是三冬,每约良朋四五从。生熝羯羊泳兴馆,洋河佳酿色醇浓。”“猪肉虾仁不足奇,天开异想说高丽。庖丁试用荤油灼。松脆向宜佐酒庖。”“不妨肉食瘦还肥,解事庖丁听指挥。称号锅油尝异味,辛酸上口辨依稀。”“条条黄鳝丝丝勒,莫为无鳞戒食鱼。分付庖丁重糊辣,泳兴馆外别无如。”“吾是高阳旧酒徒,非关君子远庖厨。方方块肉称红冻,市脯偏教味转腴。”“屠门大嚼又红蹄,市脯家肴费品题。老汁制成风味好,买来不让自家低。”词中提到的朱鼎隆和泳兴馆,在盛泽是数一数二的菜馆。油灼猪肉或虾仁,松脆可口,下酒最宜,负有盛名,盛泽人称为高丽肉,几乎每家菜馆都擅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