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控股才是王道
14636000000009

第9章 大权独揽(1)

2008年11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局长马振川亲自带队赶赴国美抓捕黄光裕。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国美一时陷入混乱之中。公安机关对案情讳莫如深,黄光裕的妻子杜鹃也突然失踪,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国美执行董事兼总裁陈晓接替黄光裕代理国美董事会主席职务,成为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权力集中于陈晓一身,为他日后的“谋反”埋下了种子。

不甘久居人下,低调谋权夺位

陈晓进入国美后,执行黄光裕的指令不折不扣,他并没有任何闹事、不满的表现,很认真地履行着自己表面上的职责,而黄光裕则将国美对外的一切事宜都交给了陈晓。同时期的黄光裕几乎再未接受过一次媒体采访,他给陈晓安排了一个与自己办公室同样大的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陈晓在那里,接受了众多记者的采访。在这些采访中,陈晓都无一例外地对外宣示着新国美管理层的团结以及他与黄光裕的合作是多么愉快。

而且,陈晓的性格也开始转变,原来一向不苟言笑的他,脸上开始时常挂着谦恭的笑容,无论是对王俊洲、何阳清还是其他的管理者,他都会尊称“××总”。对于自己在国美的定位,陈晓一再表示,自己是一个出色而精准的战略执行者,大白话就是我是听老板的命令行事。陈晓到国美担任总裁时,他没有带来一名旧部赴任,外界称他在国美的权力被架空绝非凭空捏造,他虽贵为国美总裁,但却难以发号施令。

人事方面,黄光裕安插的贴身嫡系魏秋立掌握着最重要的人事任免大权;财务方面,财务总监周亚飞牢牢掌控着所有的财权;在日常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黄光裕选择了王俊洲作为最重要的执行者。而陈晓所谓的“总裁”,在很多时候只能作为一个事实上的“橡皮图章”。虽然,他也会在企业办公会议上讲话,就某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也都会表示尊重。陈晓由发号施令者变成了听令行事者,事事谨小慎微,甚至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样的角色转变相信只有拥有无比坚忍、坚强的性格的人才能忍受。陈晓担任国美总裁后,我曾多次赴国美总部进行采访,但每次见到他都会觉得有一丝尴尬,有些话想问但又不好意思问出口。总体上,那个时候的陈晓还是大家同情的对象。

陈晓屈居于国美总裁的位置上,是否心甘情愿?2006年8月6日晚上,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录制现场,刚刚吞并了永乐的黄光裕指着陈晓说:“在中国最适合做国美CEO的人,就是陈晓。”旁边的陈晓,脸上掠过一丝略为尴尬的笑容,但是陈晓媚笑着牵强坚持“是国美先追永乐的”,而黄光裕则语气强硬地说“肯定是永乐追我们了”。黄光裕讲完后,陈晓不再坚持,“其实,哪个先追哪个都无所谓,关键看未来”。可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究竟会是怎样的一个未来。

从国美收购永乐伊始,陈晓对外始终宣称“是国美先追永乐的”、“国美和永乐是合并不是收购”。这只不过是陈晓给自己留颜面的一种说辞,在当时,谁都看得清。一个老板变成另一个老板的打工仔,这种心理转变的痛苦,世人都能够理解。但是即便当时陈晓有反心,又能如何呢?

时势造英雄。2008年11月,黄光裕突然遭到公安机关羁押,让陈晓看到了重新做主人的机会。不过,陈晓却极力否认这种说自己精心设计、潜伏在国美就是为了获得最终控制权的讲法:“不光是误解,可能另有原因。我本人没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人会预测到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精心设计的这种说法对舆论有很大的影响。关于这点,我要阐明,2006年国美和黄先生(黄光裕)也面临着困境,因为那时候,国美发生了一次波动,也是司法部门对黄先生和他哥哥的一些调查引起的资金链危机或者说重大影响。当时黄先生和我之间应该还有很多对行业未来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想法,所以那时候我们做出将永乐与国美合并的决定,当时我将永乐托付给了他,我是真的想和他一起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变化共同做些努力,希望使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好一些。”

陈晓如此说,但事实如何呢?

黄光裕突然被捕,陈晓成权力核心

2008年11月24日晚,在黄光裕“失踪”7天后,国美召开会议,与会者包括国美总部核心决策层人员以及各分公司和全体职能部门负责人。当天晚上的会议是黄光裕音讯全无后第一次国美集团的扩大会议,会议唯一的主题就是:讨论如何对媒体、供货商以及普通员工统一口径。

在这次会上,国美组建七人决策团队应对危机。七人决策团队成员为:国美电器总裁陈晓、集团副总裁王俊洲、集团副总裁李俊涛、国美通讯公司总经理牟贵先、新闻发言人何阳清、国美华北大区总经理孙一丁、集团行政总裁魏秋立。自此,陈晓走出获得国美实际控制权的第一步棋。

11月25日晚,国美七人决策团队以“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管理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名义发出一千余字《致全体同仁书》鼓励士气,要求员工在各种传言铺天盖地的非常时期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乐观必胜的坚定信念。

《致全体同仁书》中称:“针对近日报刊、网站、短信等出现的关于我们董事会主席黄光裕先生的传言,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公司管理层正在核实相关情况。目前国美电器没有接到任何部门与传言有关的法律文件,待事情有了结果,公司将会第一时间将事件结果向大家通报。”稳定全体国美员工军心是陈晓走出的获得国美实际控制权的第二步棋。

11月28日,国美委任总裁陈晓为公司董事会代理主席,并与王俊洲、魏秋立组成决策委员会,负责公司日常经营和重大管理决策;委任国美多位副总以及各个大区总经理组成十一人执行委员会,负责总部和全国各地分部的日常经营与管理。陈晓成功瓦解了黄光裕入狱后对于国美的人事安排,同时,陈晓将各大区经理也拉拢到自己身边,他的权力渗透到国美各级管理层。到此时为止,陈晓夺取国美实权还剩最后一步棋。

2008年12月11日,国美公告“将维持暂停买卖,以待另行通知”,开始进入长达6个月的停牌期。查看当年国美电器的交易走势,其股价已经暴跌80%左右,跌至1.12港元。

2008年12月20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安永”)已展开对国美的专项审阅。安永将对该公司2008年11月30日的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同时测试风险控制是否完善。

12月24日晚近23时,国美公告,黄光裕及其妻子杜鹃已双双被停职,公司重新委任常务副总裁王俊洲为公司执行董事。由于黄光裕无法履行其职务,王俊洲及副总裁魏秋立已获委托,代替黄光裕签署公司及黄光裕私人公司的文件。12月7日,中关村科技董事长兼总裁许钟民书面委托董事魏秋立主持公司董事会日常工作。

2009年元旦,杜鹃在大连被北京市公安局十一处锁定,并被带回北京,暂时被监视居住。到此时,黄光裕一方的所有主要头面人物都被公安机关抓捕,而黄光裕家族的其他成员对陈晓等人已不足以产生影响力,此时的陈晓还在等待最后的机会,一个彻底让国美摆脱黄光裕的机会。

紧接着陈晓着手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他先后与几家国外投行以及占股比例接近30%的海外股东进行闭门会议。国美主要外资机构股东包括JP摩根(8.88%)、摩根士丹利(8.32%)、Capital Goup(7.12%)、T.Rowe Price Associates(6%)。外资投行告诉陈晓:“外资股东和投行都仍对国美的经营前景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解除了陈晓一块心病。

理顺内部关系后,陈晓开始全力解决国美的外部事务,并对外确立自己是国美“话事人”的形象,此时的国美对外已经开始宣称“国美进入陈晓时代”。

2008年12月中旬,以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管理层开始与外资机构进行第三次深度交流。这次会谈内容包括探讨国美增资扩股的可能性,国美希望外资机构将可转股债提前转股。(早在2007年5月,国美曾向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15家国外机构,发行了46亿港元的5年期可转股债券。)国美在最困难的时候与外资谈判,自然在外资身上得不到什么便宜,外资拼命地压低价码,让陈晓等人十分被动。与此同时,国美的外部风险开始逐步放大,国美随时有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从报表上看,国美2008年中期的资产负债率为69.83%,如果扣除虚拟的商誉资产,国美2008年中期期末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8.84%。

与国美合作的主要银行这个时候开始对国美收紧信贷,而国美在资本市场短期内也没有再融资的手段。危机到来之后,银行的唯一手段就是只收不贷。各大银行开始加紧清查国美的贷款明细,专人紧盯国美的一举一动。工商银行等大行不再给国美开具承兑汇票,国美不得已换了一批地方性的商业银行来合作,让它们开承兑汇票给家电生产商。

国有大行的大股东是国家,这个时候大行退出,证明国美的风险已经超越了大行的预期。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实力不够强大,信贷规模也不是很大,大行都不能承受的风险,这些地方性银行的股东要么是民营企业,要么是地方财政,为什么要承担拯救国美危机的重任?

事实上,地方商业银行步供应商的后尘树起了“人道支持”的大旗,表示支持国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地方商业银行与供应商在当地存在大量的业务往来,这是一个串联供应商与国美的大好机会。

国有大行的退出让供应商更加恐慌,家电生产商变得很小心。早在黄光裕出事之前,国美与供货商就已经出现了紧张的关系。没有强大的战略合作方,供应商开始各自打起了精明的算盘。从黄光裕与外界失去联系之后发布的国美电器三季度业绩报告就可以透露出一些端倪,截至2008年9月30日,国美应付账款及票据周转天数从2007年同期的137天下降到123天。这说明,供应商与国美的结算周期缩短了,这主要是由于国美为改善与供货商关系,现金付款比例增加所致。但仍有些供应商的账期长达6个月之久,这些供应商担心国美资金出问题而提出暂停供货和采用现金交易。

陈晓小心试探黄光裕底线,构建同盟“去黄”

黄光裕入狱引发国美危机后,陈晓的心态经历了两个阶段。

开始时,他还是维护老板利益的。但是随着黄光裕案情不明朗,国美外部环境变得凶险不堪,国美内部开始人心惶惶。又随着黄俊钦和杜鹃被捕入狱,国美彻底失去了精神支柱。陈晓凭借自己名义上的国美总裁位置,顺理成章成为国美众将拥护的新领袖。危机之下,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国美的利益,国美众将“抱团取暖”。

在社会舆论对黄光裕“原罪”的一片讨伐声下,国美开始小心翼翼地与黄光裕划清界限,国美“去黄化”已经成为留守高管团队的共识。但是这个时候,陈晓立足未稳,还不敢与黄光裕公然叫板,他写信给黄光裕征求意见,问询是否同意国美“去黄化”。黄光裕从当时的大势出发,面对汹汹舆情,加上自身的案情不明,只得同意陈晓等人提出的建议。

陈晓一方面加强内部的权力结盟,巩固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在外部积极寻求境外投资者,获得资金支持。同时,陈晓开始全面清理黄光裕对国美的影响,包括更换标识、改革与供应商的关系、改革与管理团队的关系、改革国美与银行的合作关系。直至2009年6月,与贝恩搭上线之后,陈晓对黄光裕的态度开始越来越强硬,此时“去黄化”成为国美的主要战略。

在2010年8月3日,黄光裕发表公开信针对陈晓后,他很委屈地说:“其实,早在2008年我就想离开国美,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当年发生的几件事让我感到国美可能要爆发大的危机。(2008年)四五月份的时候,香港证监会对黄总(黄光裕)、杜总(杜鹃)进行调查,这个调查对我当时的冲击也很大,可能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第一时间知道这些事情发生的一个人,当时我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总感觉对公司来讲这是很大的危机。后来到了(2008年)9月份的时候,我知道黄总已经被司法部门限制出境了。当然这一年发生了另外很多事情,比方像金融风暴,那一年我准备离开国美,开始做我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