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到远方去
1455300000099

第99章 文学·气质·成才之路

同志:

你好。信收到。

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要想在文学上搞出大的成绩来,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质,还要下苦工夫读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观察和思考问题等等。

你在来信中问我:你为什么把气质看做先决条件?气质是指什么?

其实,我以为不仅搞文学要先讲气质,搞任何事业都不能不把气质条件放在首位——只要想搞出大成绩来。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气质,字典上说:①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②指风格、气度。

这个解释大约是不会错的。但我觉得好像还不够全面;或者说,还只是对气质的皮相做了注脚。是不是可以说,所谓气质,除了上述可以看得到的表象,最主要的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能力。这种特有的感受能力,首先是“天赋”的,然后是培养的。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在周围的同学、同志甚至兄弟姐妹中,不仅每个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而且对某种知识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一个班的同学,同是一个老师教,同是一样上课,有的对文科的接受能力强,有的对理科接受能力强,逐渐产生和培养出不同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由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这种分化会越来越明显,以至最终各自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造就为不同的人才。当然,也有的文理科成绩都好,如果经过后天的努力,这种人无论选择哪一个方面都能成才,都能取得成就。但这种出类拔萃的人毕竟是少的,就多数人来说,都只是有某些擅长的方面。这个擅长的方面,一般来说,都是由先天的禀赋诱发开去的,而后经过培养,如苗得雨,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方面的才华也就越来越突出。

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才,一定要选准成才之路,扬长避短。选得对了,事半功倍;选得不对,事倍功半,打个比方:假使面前是一堆干柴干草,划根火柴一点即着,再借助外界的风势,会轰然而起,烈烈腾腾,成燎原之势。但如果面对一堆石头,就不易点燃了,假若一定要将它燃烧、熔化,付出的代价肯定会比点燃一堆干柴大得多。那么,如果要烧火,最好选择干柴,而不要选择石头;如果要造坝,最好选择石头,而不要用柴草。这个因材制宜的道理是很明显的。

古今中外成就人才,这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宋徽宗赵佶在书画上很有天赋。他的书法最初是学黄庭坚的,后来自创一种瘦劲锋利的“瘦金体”别具一格。他的画在人物、山水、花鸟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现在传为赵佶真迹的仍有不少,如《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文会图》《风雪归棹图》等。赵佶如果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书画的研究和创作,很有可能会作为一代大家,为中华民族作出不朽的贡献。然而不幸的是他做了皇帝。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偏又表现得昏庸腐朽,懦弱无能,无才无德。公元1127年,金朝出兵打破都城汴梁。赵佶和他的儿子钦宗同被金兵俘虏。赵佶被俘后,金朝封他为“昏德公”,流放到沙漠,最后病死“亡国城”。不仅他本人受尽屈辱,而且为国家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好端端的一个书画人才,用非所能,岂不太可惜了?不唯可惜,而且可悲、可恨!

这个事例太远了,说个当代的。大数学家陈景润采摘数学王冠,闻名遐迩,尽人皆知。但据说他从厦大毕业后,最初分配当教师,因为不善表达,空有一肚子学问讲不出来。于是有人很瞧不起,认为这人白上了几年大学,算什么“高材生”!但后来被有识之士发现,让他改行搞研究工作。结果在高度逻辑思维的数学王国里,陈景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事情就是这样怪:陈景润做不成一个合格的教师,却做了大数学家!这类事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听到看到很多,却都说明一个道理:成才要对路,成才要选择最佳“角度”。不然,一辈子可能会碌碌无为。

现在,还回到文学上来,搞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气质?这个问题很复杂,我本人缺乏研究,根据个人理解,是否应表现为这样的状态:一是对文学是否有浓烈的兴趣。因为兴趣常常反映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特有的素质。二是是否善于借助形象表达某个道理,能不能及时捕捉生活中生动的画面。三是是否善于把握人的心理,对人情世相有较高的洞察力。一个人如果感觉迟钝,恐怕是不能搞文学的。四是是否有较为丰富的联想能力。五是是否有较为丰富的感情世界,如同情心、正义感、责任心等。一个人如果被人称为“冷血动物”,或者为人处世八面光,大概也无法搞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感情的产物,而不是理智的产物。以上这些是否可以算作“气质”方面的表现?除了这些因素,真正从事文学事业,还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和条件,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当然,上面说的“气质”,并不完全靠天生,也可以培养,而且也只有在培养中才能不断提高。总之,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我没有本领把它说清。我只是说,气质非常重要。如果忽视这一点,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而要蛮干,常常收不到好的效果,把自己给误了。

当然,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自己有时就怀疑自己是不是搞文学的材料,在这条路上究竟能有多大造就。我回答不了,只好干着说。

现在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很多,这是好事,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喜欢的如牛毛一样多,成功的如牛角一样少。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气质可能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却不必为此沮丧。根据人才学的观点,一个人只要具有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经过努力就可以成才。这里的关键还在于选择好成才之路,这个选择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还要考虑社会的需要等因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实在是一个老掉牙的道理。

以上信笔写来,多有谬误,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