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刘邦驰文集
14359400000098

第98章 金融及其他(12)

4.规范税收政策优惠。实行政策优惠,吸引资金和人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就是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国内国际间、地区间的资本流动、人才流动,总是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没有更多的钱可赚,资本和人才显然是不会自发流动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为了招商引资,各地出台一些政策优惠是必要的。当前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区和部门过于看重优惠魅力,出现了以税收优惠为中心,招商攀比,随意降低土地使用价格和减免税费收入的“乱优惠”,“瞎优惠”现象。这种目光短浅,只顾局部利用,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悖的做法,应及早采取措施制止和改正。为了贯彻国家鼓励国内外资金和人才向西部流动的政策,必须把西部地区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为原则,对西部地区税收优惠进行整顿和规范,确立国家倾斜西部地区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之成为既有利于西部开发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又有利于推动西部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杠杆。

5.以市场为导向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西部开发,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大量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思路应当是重视民间资本,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作为政府财政投资的补充,形成合力。我国当前拥有6万余亿元社会资金,如何把这笔庞大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吸收到西边去?明智的选择,是为民间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大开发同开放结合起来,取消各种人为的限制,开放部分过去不能开放的产业投资领域,托宽民间投资渠道,相应出台一些鼓励民间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和保护政策,比如民间投资与外资进入享有同等优惠条件,使他们的资本愿意向西部流动,有利可图。

三、金融政策与西部大开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金融部门制定政策的基础。金融运行与财政相比,虽有各自的特点,但总体目标始终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宏观经济调控中,要特别注意金融与财政二者的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并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西部大开发离不开财政,同样也不能没有金融的支持,除一般性的信贷倾斜外,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解决融资问题主要是:

1.开拓西部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起步较晚,西部地区资本市场较之东部更加滞后。解决西部开发资金不足,有一种意见主张在中国西部地区设立中国第三证券交易所。我认为西部资本市场的培养和开拓,关键不在于是否需要设立证券交易所,而在于当前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5月底止,整个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只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7.25%,而且多集中在川渝两地,行业分布也很不合理。因此,从实际出发,开拓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增大直接融资份额,现实的选择,可以考虑开放柜台交易,给予西部地区A股上市、债券发行,以及拟议中的中国二板股票市场方面政策倾斜,畅通融资渠道。

2.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宽松环境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资金、技术、管理力量单薄,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方面给予金融支持,对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西部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扩大城乡就业,保证财政收入都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原因,同全国一样,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存在着银行贷款难,社会上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开发和转化能力。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财政和银行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即银行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尤其是地方商业银行要以服务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重点。大力支持经济效益好,产品有市场,技术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需要、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财政则须拿出必要财力支持建立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基金或产业投资基金,信用担保公司,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使中小企业成为西部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力量。

3.激活西部不良金融资产

西部地区不良金融资产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政策性因素。如何把这一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激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依靠市场,按照市场原则推进金融不良金融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化。即通过公开拍卖、出售股权,资产重组诸多方式,畅通投资渠道,尽可能在保全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少受损失的原则下,把死钱变成活钱,把不良金融资产转变成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4.正确处理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

如何看待金融风险,是近几年国内理论界和实际业务部门讨论的热门话题。金融运行,从过去操作失误中吸取教训,强调金融风险,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是正确的,无可非议。问题是目前金融行业具体操作中却出现了强调风险过头,银行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杂,企业融资十分困难,重视经济发展不足的偏向就值得深思了。我认为在风险与发展两者的关系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硬道理。风险是相对的。事实上有相当一批企业,只要得到银行的支持,有了资金,有了技术,经过一定程度开发,就可以形成优势,为社会创造财富。正确做法,应当是在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考查金融风险的防范,那种片面强调金融风险而不顾经济发展的观点,是有害的。

十一、财政金融与西部大开发

在世纪之交,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从推进全国改革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保持国家长冶久安大局出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第三代领导核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毋庸置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的起飞和全国经济的更大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长远发展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因而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的大讨论,一直热度不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图从西部大开发靠什么?财政、金融部门能做什么角度,提出一些浅见。

一、财政与西部大开发

财政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财政政策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调节经济运行,改变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手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巨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导向。启用财政手段,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不论当前还是今后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都必须充分研究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积极财政政策投资重心西移

财政作为价值运动中枢的一部分,与错踪复杂的经济关系交织在一起。财政政策调控必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国家为解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经济滑坡的矛盾,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1998—1999两年财政向银行发行2100亿元长期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4,200多亿元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调整了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对拉动全国经济增长起了基础性作用。鉴于我国西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落后,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启动西部经济,在国家继续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今后一个时期内,有必要对国债资金使用方向进行重大战略调整,重点向西部倾斜。即把绝大部分国债资金投向西部水利、交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林和草场保护工程,以及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为西部经济腾飞创造良好条件。国债资金的绝大部分用于西部开发,其意义远远不只是为了加快西部地区超常发展,而且也是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事关增强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事。我们必须从这个高度来审视国债投资重心西移。

2.推行纵向横向并存的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实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分税制,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干预社会经济的一项财力均衡制度。纵观世界各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实践,不外划分为纵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或二者兼而有之几种类型。纵向转移支付着眼于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横向转移支付则侧重解决地区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不管采用哪种转移支付方式,它的终极目标都必须是消除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达到社会公平。一个国家转移支付模式选择,既不能背离本国具体国情的社会背景,又不能脱离一定时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目标。我国建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起步于1996年的“过度期转移支付办法”,基本上属于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类型。这一办法的设计以各地既得利益为出发点,保留了当时财政体制的一些特点,其构成较复杂。1996年全国用于转移支付的金额只有20亿元,几年之后也不过70余亿元,为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所提供的财力支撑十分微弱,与西部大开发的财力需求,相去甚远。为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以均等化为目标的横向转移支付办法,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部分级差收益,合理分配到西部贫困地区,以缓解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均等化。建立横向转移支付,使之与纵向转移支付并行,优势互补,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同时也把中央关于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决策落到了实处。

3.发行西部地方政府建设公债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资,是许多西方国家用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一般做法。我国政府公债,迄今为止,由中央垄断发行。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债券,从理论上讲是一个有待探索的争议问题。学术界多数人认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无力偿还,最终迫使中央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扩大政府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宏观经济稳定。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决定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债券的前提是筹资数量和资金投向。如果发行债券筹资收入的钱,用于发放工资、行政费用消费性开支,实际上等于动用了居民未来的收入来支付今天的支出,当然不可取。如果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的钱,用于长期性的生产建设投资,其社会效益和收益有可能跨越数十年,又未必是坏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财力支持有限。从各地区实际出发,严格控制发行债券数量和融资投向,经中央特许批准,允许西部地方政府发行一定数量债券,转化储蓄为投资,集中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一些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对推动西部大开发有利,不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4.规范税收政策优惠

实行政策优惠,吸引资金和人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就是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国内国际间、地区间的资本流动、人才流动,总是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没有更多的钱可赚,资本和人才显然是不会自发流动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为了招商引资,各地出台一些政策优惠是必要的。当前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区和部门过于看重优惠魅力,出现了以税收优惠为中心,招商攀比,随意降低土地使用价格和减免税费收入的“乱优惠”,“瞎优惠”现象。这种目光短浅,只顾局部利用,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悖的做法,应及早采取措施制止和改正。为了贯彻国家鼓励国内外资金和人才向西部流动的政策,必须把西部地区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为原则,对西部地区税收优惠进行整顿和规范,确立国家倾斜西部地区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之成为既有利于西部开发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又有利于推动西部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杠杆。

5.以市场为导向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西部开发,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大量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思路应当是重视民间资本,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作为政府财政投资的补充,形成合力。我国当前拥有6万余亿元社会资金,如何把这笔庞大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吸收到西边去?明智的选择,是为民间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大开发同开放结合起来,取消各种人为的限制,开放部分过去不能开放的产业投资领域,托宽民间投资渠道,相应出台一些鼓励民间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和保护政策,比如民间投资与外资进入享有同等优惠条件,使他们的资本愿意向西部流动,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