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刘邦驰文集
14359400000097

第97章 金融及其他(11)

(二)建立银行资金进入风险投资的控制体系

西方国家,银行资金可以进入股市等风险投资项目,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有完善的法制体系,能有效防范银行资金进入风险项目所引起的风险。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初期,由于股票市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因此为了市场健康发展,不允许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是正确的。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一方面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资本金不足问题,降低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国家要求要在股市中筹集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为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确保股市的平稳发展,国家决定按照国际惯例,允许银行资金通过国债回购、同业拆借、股票抵押贷款等形式进入股市。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有效防止金融风险,对银行资金进入股市要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要严格控制银行资金流入的范围。从我国股市的发展历程看,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违规行为一般在二级市场。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配合,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价,牟取暴利。因此,为了防范股市风险,应该严格规定银行资金目前只能进入股票发行市场,即一级市场,决不允许进入股票二级市场。

第二,证券公司向商业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必须是100%。在国际市场上,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业务,往往通过部分抵押贷款方式给投资机构以相当比例的融资,有的甚至高达1:50倍。这种部分保证金性质的期货杠杆倍数原理,使投资机构能在极短时间内筹得巨额资金,在市场上大肆投机。因此在我国银行资金被准许进入股市时,只能是全额抵押贷款融资,决不允许搞部分比例融资。

第三,证券公司进行国债回购,必须以全额国债回购为基础,决不允许买空卖空,用国债回购进行大量信用放款。国债回购的实质是以证券公司持有的国债为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这个贷款是以100%的实有国债为前提,不允许套用国家信誉进行比较信用贷款。

第四,要建立银行资金流人股市与股价、股票成交量的监控体系,核心是建立一个数量模型来预警股市风险,保护银行资金安全,防止股市大起大落。

(三)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运作

为使金融体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要求,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国泰、南方、华夏、华安、博时、鹏华、嘉实、长盛、大成、富国10家基金管理公司和国通、国倌、湘财、大鹏、光大、中信、广发7家证券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允许条件具备的证券公司增资扩股。随后,国务院又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这些重大举措的相继出台,无疑将使证券市场更好地发挥支持国企改革,支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积极作用。要使众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运作有序,有必要在已有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如建立健全风险基金制度、证券公司管理实施条件以及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其他途径等,以加强监管,督促其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严格自律,依法开展融资活动,及时严格查处欺诈、内幕交易等违纪违法行为。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引导游资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条件。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要制定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区别,保持合理利率结构;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在我国金融体系日益向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有利于把巨额游资追求短期高额利润的投机倾向,引导到追求实现利润平均化,从而变热钱“体外循环”为“体内循环”,减少机构操纵市场兴风作浪,发挥游资调剂资金余缺的积极效应。

十、财政金融政策与西部大开发

一、制约西部经济崛起的“瓶颈”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幅员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根据资料显示,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在全国总量所占的比重分别为:土地面积57%(528万平方公里),待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70%(7.8亿亩),林地面积36%,草地面积55.9%,水能蕴藏量82.3%(5.57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72.3%(2.74亿千瓦),煤炭已探明储量38.6%(3797亿吨),天然气蕴藏量86%(26万亿立方米),矿产资源39.7%,人口三分之一。可是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从这个实际出发,西部开发大讨论中,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实际部门工作者,为西部经济振兴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良好构想。如“基础设施先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首位,“旅游为先导”,“资源开发是关键”,“重在城市经济”等等。这些众多的对策建议,为国家绘制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蓝图,确立战略重点和先后次序,制定战略发展阶段的政策措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

西部地区资源富集,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为何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西部问题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何在?我认为除了历史原因以及改革开放的先后和强度客观原因影响外。西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问题是开发资金严重短缺和人才匮乏。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认真解决好资金与人才这两大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资金与经济关系层面看,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都是同资金问题密不可分的。美国开发西部用了100多年时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向西部国防工业注入巨额投资,美国经济重心向西部转移,以及政策措施倾斜,引导私人资本流向,使西部硅谷迅速兴起,成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大发展。近些年来巴西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以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为代表创造的所谓“亚洲奇迹”,均无一例外地吸收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才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繁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一直是世界资本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深圳,由于有利的地理区位,较好的经济基础,加上国家政策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根据深圳市提供的资料显示,特区建立20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0亿美元。1980—1999年间深圳经济获得了超常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1.2%,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41.8%。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436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人均GDP达35,908元,居全国第一位。国际国内资本的大量流入,使自然资源贫乏,昔日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面积2,020平方公里,人口409余万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可见,一个地区的开发。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要想获得高速度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人才。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得主,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性因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经济扑面而来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反复表明,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人才,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可以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核心。西部开发必须着眼于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的人才开发,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的根本保证。为了缓解西部开发资金严重不足和人才奇缺的矛盾,西部各地区有必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制定一套比较完善,有利于资金、人才流入的政策优惠和措施,变资金东流,人才“孔雀东南飞”为资金西流,孔雀西部飞。在这方面,财政、金融两大部门起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财政政策与西部大开发

财政政策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调节经济运行,改变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手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巨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导向。启用财政手段,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不论当前还是今后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都必须充分研究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积极财政政策投资重心西移。财政作为价值运动中枢的一部分,与错踪复杂的经济关系交织在一起。财政政策调控必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国家为解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经济滑坡的矛盾,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1998—1999两年财政向银行发行2100亿元长期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4,200多亿元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调整了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对拉动全国经济增长起了基础性作用。鉴于我国西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落后,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启动西部经济,在国家继续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今后一个时期内,有必要对国债资金使用方向进行重大战略调整,重点向西部倾斜。即把绝大部分国债资金投向西部水利、交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林和草场保护工程,以及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为西部经济腾飞创造良好条件。国债资金的绝大部分用于西部开发,其意义远远不只是为了加快西部地区超常发展,而且也是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事关增强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事。我们必须从这个高度来审视国债投资重心西移。

2.推行纵向横向并存的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实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分税制,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干预社会经济的一项财力均衡制度。纵观世界各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实践,不外划分为纵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或二者兼而有之几种类型。纵向转移支付着眼于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横向转移支付则侧重解决地区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不管采用哪种转移支付方式,它的终极目标都必须是消除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达到社会公平。一个国家转移支付模式选择,既不能背离本国具体国情的社会背景,又不能脱离一定时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目标。我国建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起步于1996年的“过度期转移支付办法”,基本上属于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类型。这一办法的设计以各地既得利益为出发点,保留了当时财政体制的一些特点,其构成较复杂。1996年全国用于转移支付的金额只有20亿元,几年之后也不过70余亿元,为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所提供的财力支撑十分微弱,与西部大开发的财力需求,相去甚远。为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以均等化为目标的横向转移支付办法,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部分级差收益,合理分配到西部贫困地区,以缓解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均等化。建立横向转移支付,使之与纵向转移支付并行,优势互补,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同时也把中央关于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决策落到了实处。

3.发行西部地方政府建设公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资,是许多西方国家用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一般做法。我国政府公债,迄今为止,由中央垄断发行。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债券,从理论上讲是一个有待探索的争议问题。学术界多数人认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无力偿还,最终迫使中央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扩大政府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宏观经济稳定。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决定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债券的前提是筹资数量和资金投向。如果发行债券筹资收入的钱,用于发放工资、行政费用消费性开支,实际上等于动用了居民未来的收入来支付今天的支出,当然不可取。如果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的钱,用于长期性的生产建设投资,其社会效益和收益有可能跨越数十年,又未必是坏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财力支持有限。从各地区实际出发,严格控制发行债券数量和融资投向,经中央特许批准,允许西部地方政府发行一定数量债券,转化储蓄为投资,集中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一些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对推动西部大开发有利,不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