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刘邦驰文集
14359400000121

第121章 金融及其他(35)

(六)国家助学贷款不完善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财政贴息资金撬动银行贷款、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支持教育产业发展和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从1999年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来,银行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指示方针,为推动和促进这项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一是规定国家助学贷款利率不上浮,而目前其他商业性贷款的利率上限基本上已经完全放开;二是任何金融机构不得对国家助学贷款设置贷款规模和资金限制;三是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各经办银行只要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尽职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由此产生的不良贷款实行特殊的处理办法;四是对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借款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办六年多来,中国人民银行对这一专项业务先后下发了26个文件,国家助学贷款各业务经办银行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加强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制度建设,其政策力度之大是其他任何专项贷款业务所没有的。1999年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只有400多万元,截至2005年8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已达79.3亿元;如果加上商业性助学贷款,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的各项助学贷款余额为99.5亿元,实际受益学生200多万人。”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实现教育公平、支持教育产业发展和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办的时间还不长、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薄弱、有的学生和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因此,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人数和金额与经济困难学生的借款需求仍有差距。

三、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的对策研究

针对农村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应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推进以“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水平、实现农村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其具体如下:

(一)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

当前,政府在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其次要规范农村教育体制,适当调整农村义务教育下放最基层政府的做法,加大中央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再次,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最后,制定政策鼓励城市企业或社会团体到农村兴办学校,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

(二)推进以“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就是要坚持教育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从而构筑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内外结合的教育格局。“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就是所谓的“三教统筹”,即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有关要求,使普、职、成三教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例如,改变过去单一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内容,加大农村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工作的改革力度,使其成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课程与教材;基础教育以教学活动为主,增设农业技术课,适当开展科技活动和生产劳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技意识,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职业教育应适应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农民致富的需求,适度增加特种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技术、进城打工实用技能、农村家政、信息技术、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等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要在教学和课本中体现出来。成人教育以生产劳动为主,同时通过继续教育开展科技活动和专业技术培训。“内外结合”即所谓的“农科教”结合,就是指教育同实现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及科技开发项目结合;同所建成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结合;同农业新技术推广结合,最终形成以教治愚、以科致富、以富兴科教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机制。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应当从教育内外两个方面,围绕“保工资、保运转、保危改”进而“促发展”的目标,坚持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地区、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方针,构建以中央与地方政府共担,明确各级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管理以县为主,分步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新机制。首先,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如: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占当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从机动财力挤出一定的经费支持教育;有条件的省区可以把当地财政收人增长的大部分用于教育投资,而且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教师工资和平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其次,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教育中的投入比例。例如,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持,中央和省级政府每年新增教育、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等等。第三,建立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机制。有了分担机制,还必须建立农村教育经费执行的监督保障机制。在教育经费上要建立既有权力、又有权威的监督机构来保证农村教育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在监督机构未建立时,可以考虑由组织部干部监督处、纪委督察处、宣传部文教处、人大教科文委员会、政府督察办和省教育督导团共同组成临时办公室,每年有计划地督察。最后,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政府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文件还不是法律,缺乏法律的约束力。因此,应加快政府决策向立法程序推进的步伐,特别是用法律形式科学规范各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从源头上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防止农村教育经费被挪用、被克扣现象发生。

(四)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

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农村教育体系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通过这种制度创新和保障,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大力开展青年农民、中坚农户、农村干部、农民技术员、中小企业家、农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使农村孩子以往升学无望变为有望,就业无路变为有路,致富无术变为有术,彻底转变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

(五)提升教师水平、稳定教师队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可见,师资是办好教育,搞好教育改革的关键。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1.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

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于教育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如利用邀请名师讲学、学习有关理论著作、进行师德评比等多种教育形式,对教师进行党的路钱、方针、政策的教育,将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及国家领导有关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与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应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以及其他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同时,通过函授、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脱产进修等渠道,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以及其他手段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抓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3.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

当前,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改革分配制度,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多劳多得,优质优酬,通过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健全奖励制度,表彰优秀教师等多种途径来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

4.改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物质待遇是导致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物质待遇,是稳定农村教师的关键措施。针对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待遇偏低、生活条件差、队伍不稳定这一状况,除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外,还应对农村教师采取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档次、发放生活补助费、划拨菜地、关心农村教师的婚姻、解决其子女入学和工作、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等,鼓励他们长期献身山乡基础教育事业。

(六)实现农村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和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应该逐步放开市场,放松管制,广泛吸收资本,使农村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市场规律运作,不断扩大农村地方办学的自主权,并鼓励私人办学,使农村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并提倡振兴农村教育的公民捐资助学,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七)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今后,应从以下方面继续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合作,群策群力,同心同德。

经办银行要根据高校贫困学生的借款特点,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服务方式,多方面改进金融服务;借款学生要坚持诚信为本,珍惜信用记录,遵守借款承诺,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归还借款;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积极协作配合,形成合力。

2.要通过“奖、贷、勤、助、免”等多种手段,多方面拓宽资金来源,多手段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规范高校收费,坚决制止乱收费。国家助学贷款只是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一种手段,光有国家助学贷款是不够的。

3.必须积极稳妥地推动国家助学贷款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

高校是银行拓展业务的巨大的潜在市场,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开学的时候都会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这说明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还不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管理要着眼于长远完善和发展,从制度建设和道德规范两方面共同努力,遵循“方便贷款,防范风险”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努力把国家助学贷款办成各方面都欢迎的贷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内在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这项政策期望达到的效果。

4.对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任教的,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借款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三十、深化农村改革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一、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农村改革正逐步深化,已触及农村深层次的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管理制度等制度安排。在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上,农民将被赋予具有产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对农民的土地利益通过合法的产权交易予以保护。在农村政治制度方面,村民自治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县乡机构正在缩减,部分乡镇将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农村治理结构越来越合理。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乡镇的一些经济管理机构将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公司加农户成为大多数乡镇的经济管理模式。随着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利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承担其经营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农村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意味着独立经营的农村家庭要承担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有生产风险,也有销售风险,而且还要承受自然风险。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相对于城市家庭而言,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的农村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参照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作的经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社会保障是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保障领域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将会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农民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让农村步入和谐社会的轨道。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属于农村经济制度,它和农村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等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农村社会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