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刘邦驰文集
14359400000103

第103章 金融及其他(17)

二、中国的货币商品

如前所述,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出现的,那么,究竟哪种商品最适宜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呢?这就要看商品的天然属性是否同货币的社会属性相符合。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各种各样的商品都先后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是最后都被贵金属黄金所代替。这是因为货币商品黄金本身具有体积最小、值大、耐火、轻便,可以任意分割、随意合并起来的特点,便于流通和贮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货币商品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学术界一直是有着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我国的货币商品仍然是贵金属黄金,人民币是黄金的价值符号。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的物价体系是在一定的金属货币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我国清朝时代的货币商品是银,货币名称是“银两”,当时的物价体系就是以“银两”为单位而形成的。辛亥革命后物价体系就继承了银两单位的物价体系。1933年民国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和1935年所谓的“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明文规定伪法币一元等于英镑的一先令二点五便士,就表明了旧中国的货币商品在名义上已经由白银过渡到了黄金。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3月我国实行新人民币,规定新旧人民币的兑换率为一与一万之比,实际上就是把新人民币所代表的金量,在当时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万倍,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物价体系明显地带有历史继承性的印记。

第二,黄金在我国是作为货币商品而生产和储存的。国家积极鼓励黄金生产,并责成中国人民银行收兑黄金和禁止黄金出口,这正是为了加强黄金的集体储备,作为保证我国货币稳定的因素之一。货币商品的储备不同于普通商品的储备,前者主要是作为货币对外汇价稳定的保证,后者主要是作为国内物价稳定的保证。

第三,黄金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货币商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保持着广泛的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货币商品也必须是黄金,以便充分发挥我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必须指出,黄金虽然是我国的货币商品,但是在国内没有必要把货币符号兑换成黄金或使之在市场上流通。马克思说:“全部现代产业史都表明,如果国内的生产已经组织起来,事实上只有当国际贸易平衡暂时遭到破坏时,才要求用金属来结算国际贸易。国内现在已经不需要使用金属货币了。”我国既未明文规定货币单位——人民币的含金量,也不准用人民币兑换黄金。然而人民币都一直作为唯一的黄金符号,在全国范围内稳定地行使其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我国生产已经是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必然结果。

黄金是我国的货币商品,人民币是我国的货币符号,各种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就是各种商品的价格。由于人民币是黄金的符号,因而用人民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实际上也就是间接地用黄金来表现商品的价值。我国人民币之所以能同商品建立交换价值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它代表黄金而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三、货币的职能

如前所述,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作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来表现的,那么,货币到底有哪些职能呢?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个职能,其中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五个职能中的两个基本职能。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这个职能的核心在于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商品本身并不直接体现它所消耗的社会劳动,不能直接反映自身的价值,只有当它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一定数量货币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这种商品的价值有多少。可见,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却能直接体现生产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把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一名称量(如人民币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等),从而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互同等,在量的方面可以相互比较,比如50公斤大米值100元,50公斤油值500元,一丈棉布值20元等等。各种商品通过交换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商品生产中所凝结的社会劳动也就便于比较了。

货币之所以能够发挥价值尺度职能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正如没有刻度的尺子是无法量出其他物品长度的道理一样。

应当指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不是说在执行这一职能的时候,一定要有现实的货币。例如百货商店的各种商品的价格就不需要在它的旁边放着等质等量的现实货币,而是在商品上用货币表示标一个价就行了。由此可见,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作为观念上的货币来执行的。

(二)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的又一个基本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起着媒介作用,它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没有现实的货币在市场上是买不到任何商品的。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则是观念上的货币,是以想象的货币来发挥作用的。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需要足值的货币,甚至可以用没有内在价值的价值符号代替。因为商品通过货币实现交换,在商品运动中货币发挥着短暂的转瞬即逝的作用,人们手中拿到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购买需要的商品,关心手中的货币能否买到等值的商品,而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这就出现了不足值的货币或完全没有价值的价值符号代替货币流通的可能性。比如当今世界各国发行的纸币就是一种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则必然是足值的货币,不足值的货币会带来物价波动。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把原来直接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改变成了商品——货币——商品的间接交换,使商品的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商品生产者就有可能只卖不买,或多卖少买。卖和买不一致,买卖脱节,必然孕育着经济危机。

(三)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储存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发挥贮藏手段的职能作用,是因为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就有价值,人们拥有货币,实际上就拥有财富,就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购买任何商品,所以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贮藏货币。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职能,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不同的。作为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但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又可以用价值符号代替。而作为贮藏职能的货币,不仅是足值的货币,而且是现实的货币,这种情况表明,能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只能是金属货币。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的调节着货币流通量。比如当市场上出现货币流通量过多,引起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物价上涨,货币持有者就自动地把货币贮藏起来。反之,则自动把货币投入流通。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使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地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

(四)支付手段

用货币来作为清偿债务或支付租税、利息、工资等,货币就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起源于商品的赊销和预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换范围扩大,这一职能就由商品的赊销、预付为中心的流通领域,扩展到支付租税、利息、工资等各个方面。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商品买卖可以采取赊欠延期付款的方式进行,这就便利了商品交换的实现,加速了商品流转。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经常发生着大量的频繁的债务关系,一旦某些商品生产者发生困难,无法偿还欠款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支付关系混乱,出现信用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

(五)世界货币

货币突破了国内流通的界限,在国际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货币就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贵金属黄金和白银,而不能是没有价值的价值符号。

世界货币的作用是:

1.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国际间的债务,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2.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国际市场上的各种商品。

3.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一个国家转向另一个国家。

四、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和劳务结算的支付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扩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货币的表现形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世界范围看,货币从产生以来,其形态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几个演变过程。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某些商品为媒介表现的货币,又叫做商品货币。这种货币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货币形态。在历史上,有不少商品都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例如我国古代的牲畜、粮食、贝壳、布匹等都充当过货币,其中尤以贝壳表现的货币形态流通时间最长。

(二)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贵金属金、银、铜等为材料表现的货币。金属货币是在实物货币基础上演进而来的货币形态。由于实物货币自身存在着体积大,量重,质地不均,不便携带和运输等缺陷,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古老的实物货币必然为体积小,耐磨,易于分割,便于携带的金属货币所取代。

(三)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作为金属货币代用品的纸币。这种纸币代表与其面额相同数量的金属货币,充当交易媒介在市场上流通。代用货币存在于金属货币流通阶段,克服了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诸多缺点,降低了发行成本。但是代用货币的流通必须有充足的金属货币作准备,只有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挂钩的条件下,才能以它所代表的一定单位的金属货币量发挥流通手段作用。

(四)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不代表任何贵金属,而是以发行者(如政府或银行)自身的信用作为发行依据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的进一步发展,它脱离了金属货币而成为本身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符号。信用货币以信用为基础,体现着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当代世界各国主要的信用货币形式是各国中央银行依据政府法令发行的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纸币发行量多少,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量,纸币发行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稳定币值。

(五)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银行体系运用电子资金传送系统来处理货币的流通,以取代现存形态的货币流通。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和支付职能为电子计算机系统所行使。这样,经济交往中的货币收付,不仅同城,而且异地乃至国际间的资金传送,均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来完成,给人们支付结算提供了极大方便,大大节约了时间和在处理现金、支票及其他凭证的成本耗费。

十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及货币制度

一、货币流通与货币流通渠道

(一)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什么叫货币流通,简言之,货币流通就是由商品流通过程所产生的货币运动。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不断地离开出发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货币运动。这是因为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是为商品运动而服务的。商品运动的变化要求货币与它相互对立和相互换位,从而引起商品与货币成为完全相反,价值完全对等的运动。只要有商品生产,有商品流通,商品由卖者转入买者之手的同一个行动中,货币就必然由买者转入卖者手中,商品与货币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相互交换位置的运动就不会停止。所以马克思说:“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由此可见,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流通表现的形式而已。

(二)货币流通渠道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商品生产客观存在,商品的运动必须借助于货币来进行,因而形成了广泛、复杂的货币关系。与商品运动相联系,国民经济中的一切货币活动,即货币运动,就可划分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货币运动和有关居民个人收付的货币运动两大领域,表现为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或称转账结算、存款货币流通)两种形式。

直接用钞票进行的货币收付运动,就是现金流通。不直接用钞票,而是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一个单位的账户划到另一个单位的账户的货币收付运动,就是非现金流通,以非现金流通表现的存款货币流通,是我国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现金流通(包括活期存款)属狭义的货币流通范畴。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则属广义的货币流通,即国民经济中统一的货币流通。

1.现金流通渠道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是国民经济中的货币发行和现金出纳中心,是现金流通的起点和终点,我国现金流通的渠道必然是从国家银行投放出去,然后又回到国家银行,货币的这种投放和回笼是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的。根据国家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通过商业银行投放和回笼的现金流通渠道主要是:

(1)现金投放渠道

①工资和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工资和对个人的其他支出,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城镇集体经济组织,从银行领取现金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及其对个人的其他现金支出,例如支付某种劳动报酬、学生助学金、社会保险等,这是银行在城镇投放现金的主要渠道,约占银行现金投放总额的一半以上。通过工资和对个人其他支出,形成劳动者的个人收入,用来购买消费品、支付劳务费用或用于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