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采购支出
采购支出,是商业、粮食、供销社及其他指定的收购单位,对城乡中小企业,农户采购农副产品或手工业品的现金投放,这是银行向农村投放现金的主要渠道。
③财政信用支出
财政信用支出,是国家财政部门用于支援农村的财政投资,财政救济拨款、有价证券买入和还本付息支出。银行、信用社用于居民储蓄存款的现金支出,发放农业贷款、预购定金,以及用于重点户、专业户的贷款等。这些支出的大部分除按规定实行转账结算外,对社会个人的财政信贷支出一般都使用现金。
④行政企事业管理支出
行政企事业管理支出,是指城、乡行政管理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现金管理规定用于管理方面的现金支出。例如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等现金支出。
⑤其他支出
其他支出,是上述1—4条现金流通渠道以外的其他现金支出,例如用于受自然灾害地区的财政援助,以及对烈士家属或因公负伤人员的补助等等。
(2)现金回笼渠道
①商品销售收入
商品销售收入,是指商业部门通过出售各种商品而回收的货币,又叫做商品回笼。按照国家规定,凡是出售商品的单位,其收入的现金都必须及时送存银行,因而,这项现金收入就成为国家银行回笼货币最重要的渠道。据测算,商品销售收入的现金,大约占银行现金收入总额的80%~90%左右。
②服务事业收入
服务事业收入,是指服务部门通过向广大群众提供各种服务所收回的货币。例如出售车、船票款、电影、戏剧票款以及居民缴纳的房租、水电费等,所以又叫做服务回笼。
③居民税款收入
居民税款收入,是指国家依据税法规定,向居民个人征收的各种税收收入,例如个人所得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等,这些货币收入属于财政资金的性质,所以又叫做财政回笼。
④信用收入
信用收入,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和收回的农村贷款,比如收回农村个体经济的贷款等。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储蓄存款在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中,将越来越占重要地位。
⑤其他收入
从现金投放的起点到现金回笼的终点,可以清楚地看出票子是怎样从银行投放出去,最后又是怎样回到银行的。在这里,国家银行成为现金流通的中枢。为此,国家可以通过银行实行全国范围的现金周转监督,促使各单位按照现金管理的规定用途使用现金,并保证现金及时回到银行,这就为党和国家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2.非现金流通渠道
我国的非现金流通是与现金流通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另一种货币流通。它是采取划拨转账的办法来实现各单位在银行存款的转移,从而代替现金流通,所以又叫做转账结算或存款货币流通。非现金流通范围主要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供应;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之间,集体企业之间的商品买卖和劳务供应;国家机关、团体之间的劳务供应;国家财政部门、银行部门对财政、信用资金的发放和收回;主管部门与所属单位之间的资金上缴下拨等。这些单位间的转账结算,尽管每一笔款项收付都有不同的经济内容,但是,归结起来,不外是: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结算;财政款项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银行信贷的投放和收回;主管部门与所属单位间的资金上缴和下拨三种类型也可以叫做三条非现金流通渠道。非现金流通在我国统一的货币运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确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非现金结算,对促进生产发展,加速商品流转有着巨大的意义。
二、中国的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内容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该国或地区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有:
1.选定货币币材
选定货币币材是指选定以何种材料来制作货币,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货币制度的基础。例如选用金为制作货币材料的货币制度叫金本位制,选用银为制作货币材料的货币制度叫银本位制,选用无内在价值的纸为制作货币材料的货币制度叫纸本位制。
2.确定货币单位
确定货币单位是指规定一国货单位的名称与其所含的货币金属重量。例如美国的法定货币单位名称为美元,根据1934年的法令,规定一美元纸币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瑞士的法定货币单位名称是法郎。我国的法定货币单位名称是人民币元。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本位币亦称“本位货币”,是一个国家法定作为价格标准的主要货币,是国家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的货币单位。辅币则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通货,又叫“辅助货币”。主要为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由国家垄断。
4.建立准备制度
建立准备制度是指货币发行时,必须建立以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使货币发行与所确定的金属或资产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就用法律规定货币发行必须以贵金属金或银作为准备。在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多数国家则采用以外汇储备和黄金做准备,以用于国际购买、国际支付和国际转移的最后手段。
从货币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看,世界各国货币制度都经历了金属货币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位制的演变过程。其中金属货币本位制又细分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信用货币本位制又叫做纸币本位制,采取信用程序投放,国家用法律规定强制赋予其无限法偿的的能力。
(二)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是在解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各个革命根据地为了战胜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发展根据地经济,支援战争需要,建立了自己的工农银行,并发行了本地区的货币。例如陕甘宁边区发行的边币,山东根据地的北海币,苏浙根据地的江南币等等。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解放区迅速扩大,那种分散的货币制度,显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48年12月1日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一天开始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建立。以后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很快扩大到全国城乡各地。1955年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决定用1比1万的比价发行新的人民币收兑全部面额大的人民币。从此,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国家规定人民币是我国惟一合法的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行使货币的各种职能。我国的货币单位为“元”,即元为本位币。人民币的辅币为元以下的“角和分”。现行的主币有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七种,辅币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和伍角六种。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取得资金来源是国家银行的一种负债,对国家和银行来讲,处于债务人的地位,而人民币的持有者则是债权人,这说明,我国人民币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发行的,其性质是一种信用货币。
2.人民币由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统一发行,国家明令规定,任何地区、任何部门都不得发行货币、变相货币或货币代用品。
3.国家授权人民银行掌握管理货币发行事宜,集中管理发行基金,未经国家批准,任何地区,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动用。
4.国家通过银行的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货币流通实行计划管理。
5.黄金、外汇储备由中国人民银行集中掌握,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统一调度。外汇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每日公布。
三、人民币的发行原则和程序
(一)人民币发行原则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发行权集于中央,由国家垄断。其发行原则是:
1.集中统一发行的原则。国家委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提出货币发行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统一组织发行货币。
2.坚持经济发行的原则。人民币的发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经济发行,另一种是财政发行。经济发行是适应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需要而增加的货币投放,符合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它有着可靠的物质基础,不会引起物资供求紧张和物价上涨的现象。财政发行则会破坏正常的货币流通。
(二)坚持计划发行的原则。人民币的投放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需要的实际情况,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行。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工作是通过各级人民银行的发行库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来进行的。每年由国务院核定批准发行额度,交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管理和组织执行。
1.发行库。发行库又叫做发行基金保管库,是保管国家发行基金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务院核定的货币发行额,统一调度发行基金;办理货币发行工作和损伤票币的回收销毁工作;调剂市场各种票币的流通比例;办理发行业务的会计核算,正确地、全面地反映市场货币投放与回笼情况。由发行库保管的人民币,叫做发行基金。它是国家已经印刷完成尚未发行的人民币票券,属于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的准备金。发行基金的动用权属于总库,各地分、支库所保管的发行基金只是总库的一部分。下级库只能凭上级库核定的出库额和调拨命令办理出库,不准擅自动用发行基金。发行基金在各地发行库之间调拨,是采取逐级负责的办法进行的。即总库负责分库之间的调拨,分库负责辖区内中心支库之间的调拨。发行基金在上下级库或同级库间的调拨,目的在于使国家的发行基金摆布合理,以适应市场需要,有计划地调剂货币流通。
我国发行库是比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来设置的。人民银行总行设立总库。省、市、自治区分行设立分库。地区中心支行设立中心支库。市、县支行设立支库。自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没有人民银行机构的市、县,国家的发行基金由中国工商银行设专职干部代管。
2.业务库。业务库是办理日常业务的现金收付金库,原来设立在中国人民银行各基层行。自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业务库的工作就由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基层行负责。
业务库保存的现金是流通中货币的一部分,经常处于周转状态之中,但是,在未投放到市场之前,实际上并不直接参加市场的货币流通,而是作为银行业务收付的一种备用金。
3.现金调拨。现金调拨就是发行库与业务库之间钞票调拨。各级银行的业务库都要根据营业需要,核定一个保证日常现金收付业务最低需要量的库存限额。超过限额的,必须及时缴回发行库,叫做货币回笼。业务库存现金不足支付时,要按规定程序上报计划,在上级发行库批准的出库限额以内办理出库手续,一次或分几次把发行基金拨入业务库,叫做出库,又称货币发行。通过业务库把票子投放到市场上,就增加了市场的货币流通量。
十六、浅议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它是商品经济中的一条重要的客观经济规律。不管社会形态如何,只要存在着商品经济,存在着货币和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马克思指出:“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告诉我们,一定时期,商品流通过程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以下三个最基本因素:
(一)参加流通的商品量。由于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引起的,而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又总是带着一定价格的。流通中的商品如果没有价格,就失去了商品的意义。货币参加流通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格,因此,在商品价格不变,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流通中的商品数量越多,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反之,流通中的商品数量越少,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少。
(二)商品价格水平。我们知道,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商品总量和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水平总是受到商品的供求关系所制约。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商品总额不变,不论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都同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成正比的变化。
(三)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对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多寡也起着重大的影响。因为货币参加流通是为商品运动周而复始的循环服务的。当某种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实现交换,退出商品界以后,货币并不因此就停止运动,而是继续为其他商品流通服务,也就是说同一枚货币可以多次参加商品流通,因而在商品价格总额不变的条件下,商品流通必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的变化。即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就愈少,反之便愈多。假定某一时期内,参加商品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为50万元,同一时期内的货币周转次数为一,那么,这一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就是50万元。如果同一时期的货币周转次数为二,这一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只要25万元就够了,可见,货币流通量同货币流通速度是成反比关系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