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利三郎原名儿玉利三郎,因为娶了丰田佐吉的长女爱子而入赘丰田家。丰田利三郎的哥哥儿玉一造是原三井物产棉花事业部的部长,对丰田佐吉的创业有过非常大的帮助,以至于两家最后结成了亲家。
丰田汽车在二战期间曾为日本陆军生产过军用卡车,但尚未形成规模,日本就战败了。战后丰田汽车曾一度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靠着以三井银行为首的银行团的紧急融资,丰田汽车才挨到了朝鲜战争特需的到来。美军军用卡车的特需订单,让丰田汽车起死回生,并为民用轿车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丰田汽车能够成为如今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巨擘,三井物产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功不可没。1964年丰田汽车在三井物产的帮助下进军北美,两家合资成立了“丰田加拿大公司”(Toyota Canada Inc.),专门负责丰田汽车在北美的销售。1988年,丰田汽车开始在加拿大设立工厂,进行本地化生产。为配合丰田汽车在全球汽车销售市场份额逐年上升的趋势,三井物产将其所属的汽车事业部门升格为“汽车本部”,成为三井物产14个类别的营业本部之一,其主要职能就是“全面支援丰田汽车的全球战略”。
在三井企业集团的六大联络组织中,丰田汽车没有加入“三井广报委员会”和“月曜会”,尤其是缺席了作为中高级管理人员联谊会而存在的“月曜会”,显示了丰田汽车在三井企业集团中十分明显的独立化倾向。但无论是从血缘和姻亲关系来看,还是从业务合作和提携关系来看,丰田汽车是三井集团的中坚分子,这一点毫无疑问。
(3)东芝的另一面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句经典的广告词曾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荧屏上风靡一时。大多数中国人正是通过这句广告词,才知道了日本的那个生产家电的企业——东芝。
东芝的确在家电生产领域有着很强的实力,是日本最早将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电饭煲等家电实现国产化的企业。但是东芝并不完全是家电生产企业,家电产品充其量只占其业务的1/10。确切地说,东芝是一家电气制造企业。“电气”和“电器”发音相同,但一字之差当中却隐藏着大学问。
东芝最早的前身叫“田中制造所”,是田中久重于1875年创办的一家电信和通讯设备制造厂,是日本向西方学习先进设备制造的先驱。在创业初期由于经营不善,欠下三井银行巨额贷款无力偿还。强势的三井大掌柜中上川便把田中制造所的全部资产拿来抵债,并将田中制造所更名为“芝浦制作所”,在1893年正式纳为三井财阀系统中的一员。1939年,芝浦制作所和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合并,成立“东京芝浦电气”,1984年正式更名为“东芝”。
除家电产品外,东芝还生产半导体芯片、电子零部件、电脑、手机、医疗仪器和播放设备等等。但东芝在日本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三大领域:核装备生产、军工产品生产和铁路机车相关设备生产。
东芝在日本核工业领域中的优势地位,得益于整个三井集团在20世纪60年代的“原子能开发战略”,这在上一节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东芝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沸水堆(BWR)技术和压水堆(PWR)技术的企业,不仅有先进的核反应堆设计建造能力,在其他能源装备制造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在东日本大地震中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除4号机组外,其余5个机组全部由东芝制造。所以,“能源领域中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才是对东芝更为确切的认识。
东芝还是一家重要的军工厂,主要为日本防卫省研发制造地对空导弹。东芝生产的导弹类型包括SAM-1短程地对空导弹、SAM-2便携式地对空导弹和SAM-3中程地对空导弹。这些导弹主要配备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中。此外,东芝还负责为日本陆上自卫队研发生产在前线作战时使用的“基干连队指挥统制系统”(ReCs),这个系统在作战时将起到指挥中枢的作用。
日本受“和平宪法”的制约,没有官办的专门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工厂,军工生产全部藏身于民间。东芝隐藏着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身份——“导弹制造企业”,其客户就是日本陆上自卫队。
东芝身上还有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标签,那就是“铁路机车设备制造商”。东芝主要生产电力机车的牵引逆变器、辅助牵引变流器、电动机、辅助电源装置、通风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等电气装备。虽然东芝并不直接制造铁路机车,却掌控着机车“神经系统”的关键技术。此外,东芝还生产车站服务设备,如自动检票机、自动售票机等等。
可以说,东芝在中国的名气是靠家电产品打响的,但家电制造只是东芝公司露出的“冰山一角”,其真正的实力隐藏在那些不为我们所熟知的领域。在三井企业集团中,东芝加入了除宣传机构“三井广报委员会”之外的其余5个联络机构。和丰田汽车一样,东芝的独立化倾向也十分明显,其投资设立的子公司也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非常广,相当于在庞大的三井企业集团中又形成了一个“东芝子集团”。
(4)“首席编外”索尼
有不少人将索尼公司误认为是三井企业集团的成员,这是不对的。索尼没有参加三井企业集团六大联络组织中的任何一个,连个旁系公司都算不上。索尼自诞生以来始终自成一派,没有加入任何一大日本企业集团。近年来,索尼的业务触角从电子产品制造伸向了金融、流通领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索尼企业集团”。
但不可否认的是,索尼与三井的关系十分密切。究其原因,还是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三井银行行长,后来的帝国银行行长万代顺四郎。
索尼的前身是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在1946年创办的“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当时,井深大38岁,盛田昭夫才25岁。这两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把公司的名字起得很响,实际上却和一家皮包公司差不了多少。除了技术、理想、抱负之外,几乎啥都没有,尤其缺钱,就连办公室也只能设在一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破屋子里。但幸运的是,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得到了贵人相助。
万代顺四郎出生于1883年,1907年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三井银行工作,在池田成彬退休后,万代顺四郎接管了三井银行,并主持了1943年三井银行与第一银行合并成立帝国银行的工作。二战结束后,作为战时金融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帝国银行失去了联姻的意义,万代顺四郎于1946年辞去了帝国银行会长的职务。万代顺四郎还是日本银行协会联合会的会长,是日本财界的元老级人物。从银行界退出后,万代顺四郎出现在了东京通信工业公司那间破败的办公室里,身份是公司顾问。
万代顺四郎膝下无子女,这使得他特别关注年轻人,对那些刻苦读书、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尤为垂爱。在经人介绍认识了血气方刚的盛田昭夫后,万代顺四郎几乎把他当做儿子一般看待,并欣然接受邀请,成为公司的顾问。在开除公职令废除后,这位日本财界的大佬级人物于1953年受邀出任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的会长。
在万代顺四郎的保驾护航下,创业之初极度缺乏资金的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得以顺利地从三井银行获得贷款,并且在销售、物流等相关业务领域都获得了三井集团的大力提携。1958年,东京通信工业公司正式更名为“索尼株式会社”,并在东京证交所上市。翌年,万代顺四郎去世。
如果没有万代顺四郎,索尼的创业起步不会如此顺利,也不可能成长得如此之快。索尼一直把万代顺四郎当做恩人看待,其设立的“索尼教育基金”就是秉承了万代顺四郎的遗志。也正因为这层关系,索尼和三井集团一直走得很近。
2001年索尼在三井住友银行的帮助下成立了“索尼银行”,开始建立独立的金融王国。持索尼银行卡可以在所有三井住友银行的ATM机上存取款,并且每月的前4次交易免收手续费。这一点再次证明,索尼和三井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所以,称索尼是三井企业集团的“首席编外”,丝毫不为过。
(5)三井系中的熟面孔
日本第一、全球第三大规模的造纸公司“王子制纸株式会社”,是三井企业集团中资格比较老的大企业,成立于1873年。三井企业集团的六大联络组织王子制纸全都有份,属于集团的核心大企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王子制纸逐渐将日本国内的造纸厂转移海外,成为了一家“原籍日本,亚洲国籍”的跨国造纸集团。王子制纸目前已经在中国成立了近20家子公司。其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用纸品牌是“妮飘”(nepia)。
日本著名的胶片和相机生产商“富士胶片”也是三井企业集团中的一员,成立于1934年。富士胶片的控股集团公司加入了“二木会”、“三井业际研究所”、“月曜会”和“三井文库”4个联络组织。其两大下属子公司中,富士胶片公司是“纲町三井俱乐部”和“月曜会”的成员,富士施乐公司则没有加入三井集团。对每一个使用过照相机、冲印过照片的人来说,“FUJIFILM”的名字或多或少都会听说过。
每年的12月初,在上海都会举办“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这项赛事从1996年举办至今,一直是由日本的“东丽公司”赞助。东丽是一家以生产合成纤维为主的综合化工企业,其前身是三井物产于1926年出资成立的“东洋人造丝”,1970年更名为“东丽株式会社”。二战期间,东丽的尼龙研发技术由于受到日本海军的关注而得到了快速发展。东丽加入了三井企业集团的全部六大联络组织,属于核心成员。和王子制纸一样,东丽已逐渐将化工生产企业迁出日本,其目前在海外的员工人数已是日本国内员工人数的2倍。
从三井“越后屋吴服店”沿袭发展而来的三越百货,于2008年与日本另一大百货业巨头伊势丹百货合并,成立了“三越伊势丹控股公司”,并加入了除“纲町三井俱乐部”之外的其余5个三井企业集团联络组织。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是三越伊势丹百货公司今后一段时间战略扩张的重点。
“札幌啤酒”公司和“三得利控股”公司是三井企业集团中的两大啤酒和饮料生产商。札幌啤酒是“三井广报委员会”和“月曜会”的成员,而三得利只加入了“三井广报委员会”,与三井企业集团的关系更为松散。
日本五大民营电视台之一的“TBS东京电视台”及其母公司“东京放送控股株式会社”也是三井企业集团的重要成员。TBS控股入了“二木会”、“三井业际研究所”、“月曜会”和“三井文库”4个联络组织,TBS电视台则加入了“月曜会”。
此外,三井企业集团还有一大批非常有影响力的编外成员,除索尼之外,还包括东京电力、野村证券、伊藤洋华堂等知名大企业。这些企业的名称中均无“三井”二字,是“三井帝国”庞大的组织网中不易被人觉察的势力。
从三井成员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涉及金融、房地产、商贸、物流、汽车、机械、能源、化工、电子、传媒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这些企业紧紧抱团在一起,相互扶持,彼此提携,是日本财界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这些企业更是互帮互助,同进共退,在共同的利益链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财阀的近况
从1673年三井高利创业至今,三井已经积淀了近35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三个半世纪里,无数个竞争对手崛起又败落,只有三井顽强地走到了今天。在褪去财阀家族企业的外衣后,“三井”这两个字依然具有号召力,这是一股几百年锤炼凝结而成的精神力量,是三井系成员的“企业之魂”。所以,当康采恩财阀消失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隐藏着的“三井帝国”,它的版图依旧庞大,它的力量依旧强大。
长盛不衰,并不等于一帆风顺。在危机四伏的时候,三井总能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智慧和变通能力,历久弥新,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2000年新的世纪之交来临之际,三井和住友两大企业集团宣布合作,一时震惊了日本经济界。过去,日本企业的合并重组通常都在集团内部进行,把合并范围扩展到“圈外”的例子甚为罕见。
这两大日本历史最悠久的企业集团之所以能够打破陈规,与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金融整体实力下滑,经济长期低迷不振有关,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围绕主银行(Main Bank)而集结在一起的成员企业日益出现了离心化的倾向。因此加强金融联合,就成了世纪之交日本各大企业集团的重要行动战略。
2001年4月,三井和住友两大集团的银行率先合并,成立了“三井住友银行”。
2001年10月,“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公司诞生。
2002年12月,“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成立,并与“瑞穗金融集团”、“三菱UFJ金融集团”一道,成为日本的三大综合金融集团。2003年4月,“三井住友建设”诞生。
正当人们纷纷猜测三井和住友两大企业集团是否会两家并作一家的时候,这种“跨集团”的合作就此停止了。三井与住友依旧是两大独立的企业集团,只不过在一小部分领域出现了交集而已。此举再度体现了老牌的三井集团既坚持自身的发展原则,又不失灵活的生存之道。